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章世界力量的分化与重组
第四章世界力量的分化与重组第一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一、社会主义各国关系的恶化1、苏南冲突巴尔干联邦苏南银行外交磋商铁托2、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事件拉科西纳吉格罗匈牙利领导人纳吉苏联坦克开入布达佩斯3、波兹南事件哥穆尔卡(图片)贝鲁特奥哈布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4、阿苏关系的破裂霍查5、中苏关系的恶化联合舰队长波电台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中苏公开论战2、中苏关系的彻底破裂1966年苏共23大:中共拒绝参加,两党关系断绝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第二节帝国主义阵营分化一、美国霸权地位衰落1、经济实力的下降1)工业增速较慢2)比重下降3)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中比重严重下降4)国际收支状况恶化2、美元危机1961年建“10国集团”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3、军事和政治地位的衰落二、美国同西欧、日本关系的变化1、力量对比的变化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三足鼎立:美、日、欧2、美欧矛盾加深——西欧独立意识加强1)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戴高乐主义撤出受北约控制的地中海舰队拒绝美国在法储存核弹头将驻法的美军轰炸机赶出发展核武器、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3年法德和解戴高乐主义实质和目的戴高乐主义1958年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要求在西方联盟内与美国平起平座。这一要求遭到美国的反对。戴高乐通过实现法德和解,推动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强法国的战略依托;同苏联改善关系,扩大法国在东西方关系中的影响;主动推动法中建交;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同美国较量。戴高乐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戴高乐主义的目的是维持法国的主权,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2)西德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60年代末美苏战略核武器的均势形成。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已不可能在东西冷战对抗中实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德国处于东西方冷战的前沿,是东西方冷战的直接受害者。1969年上台执政的勃兰特政府决定缓和东西方关系,以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团结、合作和统一。联邦德国在”与西方合作,与东方和解“的方针下,先后同苏联、东欧各国签订条约,承认边界现状。1972年11月两个德国签订了两国关系基础条约,两国彼此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并分别加入了联合国。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3、美日矛盾加剧1)政治上50年代末日本国内掀起了广泛的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国民运动并取得成功。2)经济上60年代,美国迫使日元升值,摩擦增多,“货币战”、“钢铁战”、“汽车战”3)外交上1972年日本田中内阁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取代过去的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60年代末、70年代初,迫于日本人民的压力,美国归还了小笠原群岛、冲绳群岛的施政权。小笠原群岛冲绳群岛第三节曲折中前进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还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突出了第三世界的重要作用,因此,根据这一战略思想,中国政府明确地把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70年代,中国联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结成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为国际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陆地面积比例图发达国家30%第三世界国家70%一、第三世界的基本状况和共同特点1、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2、苦难的经历,落后的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1)第三世界国家共有140多个,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75%以上,人口共有近5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宗教发源地许多居民都信奉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均在亚洲。一、第三世界的基本状况和共同特点3、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殖反帝的光荣传统4、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5、获得政治独立后,坚持反殖反帝反霸斗争6、实行南南合作和推动南北对话,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7、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咖啡丁香农作物种类全,产量高第三世界国家主要能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石油64%天然气46%煤碳52%●资源物产丰富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建立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兴起时期:亚洲、非洲北部二战后初期亚洲部分独立国家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即蓬勃发展时期。特点:由分散发展到联合斗争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即深入发展时期。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特点:从争取政治独立斗争发展到经济领域第三世界的联合总结: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建立1、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兴起时期亚洲、非洲北部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蓬勃发展特点:由分散发展到联合斗争3、从70年代至80年代末,即深入发展时期。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特点:从争取政治独立斗争发展到经济领域穆加贝、努乔马曼德拉1994年5月,南非新政府成立,标志着世界上最后一个最不人道的种族隔离制度结束。三、第三世界崛起亚非会议——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1955年,会议在印尼的万隆召开,这是亚非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召开的会议。“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国家群体--第三世界正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哈里斯《第三世界万隆精神的裂变》万隆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标志。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四、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二个里程碑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团结的表现。1、不结盟运动的诞生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领导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进行会谈。提出“不结盟”的思想,倡导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阿富汗五国发起和筹备。铁托尼赫鲁与甘地纳赛尔和尼赫鲁西哈努克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2006年)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项标准:1)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2)支持民族解放运动3)不能是任何集体军事联盟的成员(华约、北约)4)不能是与某个大国结盟的国家5)它的国家领土不应有它同意下建立的外国军事基地2、不结盟运动的发展3、七十七国集团——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三个里程碑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发会议上,日内瓦是第三世界在经济领域实现团结的主要标志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三个里程碑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1、高收入的中东海湾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2、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在此时期崛起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迪拜人工岛迪拜人工岛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1、高收入的中东海湾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2、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3、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4、最不发达或低收入国家最不发达或低收入国家的标准: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2)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低于10%;3)成人识字率低于20%。由于通货膨胀严重,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爆发经济危机六、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1、政治体制的类型1)资产阶级的共和制①议会共和制:模仿英国。如印度、新加坡。②总统共和制:拉美国家,沿用美国的总统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2)君主或君主立宪制①绝对君主制:如沙特。②议会君主制:如巴林、科威特、卡塔尔、3)酋长制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4)军人掌权的军事专制统治5)政教合一神权政体伊朗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共和制政体军人政权君主制政体政教合一神权政体部落酋长制政体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议会君主制绝对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政体类型2.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政治状况的新特点1)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局更加动荡2)80年代盛行于拉美的“民主化”浪潮,影响并进入非洲和亚洲一部分国家主要表现:文人政府取代军人政府;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制。掀起了取代封建专制和军人独裁政权的“民主化”浪潮1974年葡萄牙的“尉官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民主化浪潮的标志。1986年菲律宾马科斯的雕像被破坏,彰示着独裁政权的终结。七、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1、经济增长缓慢。起伏不定,有的呈大幅度下降趋势。2、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与贫困现象严重。阿根廷失业者举行游行示威2004年拉美经济增长使城市就业率从2003年的51.6%上升到52%,但失业率仍高达10%。3、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问题极为严重。在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靠吃进口粮。目前有88个低收入国家粮,粮食问题最严重的是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七、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4.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国际收支逆差明显增大,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报告》统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债务与出口的比例为220.2%,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分别为522.2%。5、外国直接投资不足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6、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挑战。7、人口、战乱、饥荒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困难。环境破坏问题:空气、海洋、土壤、水……非洲的未来八、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韩国前总统全斗焕(右)和卢泰愚因贪腐被最高法院审判1、制度化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政治困境。战后在发展中国家推行西方政治民主的结果是败多成少。2、政治腐败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3、两极分化是另一个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因素。4、民族和种族关系复杂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卢旺达种族屠杀使民众颠沛流离5、宗教矛盾和纠纷也是困扰发展中国家国家的一个重大问题。6、领土和边界冲突是战后以来发展中国家之间争端的主要原因之一。7、法制化任务艰巨。8、政党制度难题颇多。9、民主化进程艰难重重,多数国家远未完成。2006年9月泰国再次发生军人政变,使泰国民主化进程蒙上阴影
本文标题:第四章世界力量的分化与重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