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1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摘要】英语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本文以称呼语、隐私语为切入点,试图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礼貌原则指导下,礼貌用语上的语用差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语用差异当代中国,英语已经作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被国人重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发彰显,“汉语热”在不断升温,因此无论是对于学外语的中国人还是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跨文化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交际成功的基本保证,特别是礼貌用语,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因此礼貌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一、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所谓礼貌原则,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汉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一)英语礼貌原则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于1983年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概念。按照利奇的理论,礼貌原则具体包括以下6点准则上: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原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从以上各条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即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二)汉语礼貌原则我国学者顾曰国教授根据汉语有关礼貌的文化,于1990年提出了尊重、谦2逊、态度热情和文雅等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并于1992年他对礼貌准则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5项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这是中国式礼貌准则的最大特点。当谈及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时,需要“贬”,“谦”;谈到听者或是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尊”。2.称呼准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中国的称呼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3.文雅准则:选用雅语,禁用秽语,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如:死亡、性事、排泄、绝症、较低下的职业和犯法行为等。4.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别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5.求同准则:指交际的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先礼后兵”,这也就谈到“脸”和“面子”问题。从以上两种礼貌原则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人们对礼貌标准的取舍有一些差异。西方民族以形式为重,认为“礼貌”是“避免冲突”的策略,因此往往注重自身尊重他人,二者兼顾。汉民族把“礼貌”当作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外在体现,是“发于内而形于外”的东西,因此,在表示礼貌的时候,往往侧重于以言辞体现品德,体现自我的恭敬(对他人)与谦卑(对自己),从而把“贬己”、“尊人”及“称呼准则”作为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原则。二、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们从称呼语和隐私语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一)称呼用语的差异1.英语中的称谓(1)英语中有一种最基本的称呼陌生人的方式,即“称谓词+姓”,如称MarryBrown为Miss.Brown,称JohnWhite为Mr.White。(2)家属称谓如mother,father,son,uncle,aunt,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都可用作标准的称谓词。(3)有一些人有着显赫的地位,人们常用“称谓词+姓”在正式场合称呼他们。有的时候,甚至“Mr./Mrs./Miss.+姓”用作称谓词不足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在这种情况下,Governor,Mayor,Professor,Doctor,theHonorable等称谓也许会被用来称呼他们。如:ProfessorBrown,theHonorableMrs.CraigHolmes等。32.汉语中的称谓汉文化中的称谓主要有:(1)姓名。这其中包括全名、小名、别名、“老/大/小”+姓,等等。如有人的全名是李如海,学名也是李如海,熟人唤他的小名为海子,也有许多人根据其年龄,社会地位及社会角色的不同而称他为“老李”、“大李”或“小李”。(2)亲属称呼语。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称呼语,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对亲属或非亲属均可使用。称呼一般以自己的父母为准,比自己父母大的叫“大伯”、“大妈”,小的则称“叔叔”、“阿姨”。在中国,如一位小学生或中学生向一位女士问路时,一般会说:“阿姨,去XX路怎么走?”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一般是没有的,英美人士不会叫一位陌生人为“叔叔、阿姨”,也不喜欢被人非亲非故的叫做“叔叔、阿姨”。(3)通用称呼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有互称“同志”的习惯。改革开放后,为了和国际接轨又使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谓。(4)职衔。即标志职业或职务的称呼。通常有“姓+职务”,“姓+职称”和“姓+职业”。“姓+职务”如“李书记”、“刘校长”等等,对具有这一职务的人,不管在正式场合还是在非正式场合,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姓+职称”也和“姓+职业”一样。不过,“姓+职业”类就用得不是那么普遍了,最通常的只限于“老师”、“律师”、“医生”这三种职业,如“许老师”、“张律师”、“王医生”等,一些在人们心目中较为低下的职业却不能用来作称呼语,如称一位姓王的瓦工师傅为“王瓦工”、“刘木匠”则被视为是不礼貌的。(5)零称呼语。指用“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或是用听话人所从事的工作及正在进行的活动呼唤对方,如“骑自行车的”、“割草的”、“卖报的”等。3.英汉称呼语的混淆(1)称呼词十名字。许多中国称谓词能够与被称呼者的姓,名或全名连用。在汉语中,我们一般不称呼别人为“淑贞小姐”,一般称为“赵小姐”或是“赵淑贞小姐”。与此相反,英语中大部分的称谓词是与姓搭配使用的,所以,“Mr.Tom”、“Mrs.Jane”、“MissHelen”在英语中是不正确的称呼。(2)当直接用名称呼别人时,中国人会感到踌躇,如称呼MarryBrown为Marry。在汉文化中,只有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不然被视为不可接受。但在英美文化中用“名”称呼别人却是非常普遍的,称呼对方用名并不代表双方很熟或关系密切。(3)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语的习惯也存在差异。如“小王”、“老王”等称呼在汉文化中使人感到亲切。在英美文化中,YoungSmith”则指父子俩或兄弟4俩中年龄小的。而“Goodmorning,teacher”是中国式的英语。另外,中国人对于英美文化中的某些直呼其名不可接受,如《走遍美国》中的儿媳妇称她的婆婆为“Helen”,如果在中国则会被视为是缺乏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4)在中国,“先生”、“女士”就可以指称谓,同样的“Sir”、“Madam”在英语中也可独立表称谓,但“Mr.”、“Miss”、“Mrs.”之后一定要加姓,虽然在汉语中他们同是“先生”、“小姐”、“夫人”的意思。例如,“Sir.Li”被认为是错误的,而“Mr.Li”却被认为是正确的。(5)在英美国家,亲属称谓只用来称呼亲属,但在中国却用来称呼陌生人,英美人被无缘无故地叫“Aunt”会感到不高兴的。(6)“同志”在中国是指有志同道合之人的意思,而英美人士则会理解为同性恋。如果你称呼外国人(除社会主义国家人士外)为同志,那么他可能会认为你在怀疑他/她的性取向。(7)“爱人”是中国人对自己配偶的一种称呼。但在英美人士的理解中,“爱人”就是婚外情人,因此,如果你向外籍人士介绍你的合法妻子或丈夫是你爱人,他可能会认为你们俩有不正当暧昧关系。(二)隐私语的差异1.英语中的隐私语(1)虽然人们都知道死亡是任何生物及人类不可逃避的最终归宿,但人们对死亡总是怀着一种负面情绪,不愿直接地提及这类事情。在英语中,有许多词或词语用来代指“死”或“死亡”。例如,go,passaway,breathone’slast,gowest,gotoabetterworld,bewithGod,而不直接使用死亡(death)。(2)许多委婉语是用来指代某些弱点或是不便之处的。例如,needy,underprivileged,disadvantaged都是用来表示“贫穷”的委婉语。而plainlooking,heavy,physicallyhandicapped及hardhearing是“丑陋”、“肥胖”、“跛子”及“聋子”的委婉说法。(3)英语中,对于“上厕所”也有许多的说法。通常使用的包括:washingroom,bathroom,restroom,comfortablestation,powderroom,ladies’,gents’,men’s,WC以及togotothelavatory(二)汉语中的隐私语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因此,汉语中也有许多隐私语用来指代人们不愿直接提及的事物。例如:(1)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委婉语来指代“死亡”一事。一些词语如“去了”、“辞世”、“长眠”、“寿终”、“正寝”、“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去见马克思了”、“升天”、“圆寂”、“享福去了”等等。5(2)汉语中没有那么多的委婉语用来指代“厕所”。大多数情况下,“上厕所”即指“上厕所”,甚至“去一号”或是“去方便一下”都用得不多。(3)汉语中,尤其是传统的中国人,怀孕是件隐私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有了”、“有喜了”、“行动不便了”等用来指代怀孕事件。在传统文化中,如果公开谈论,则是被认为是不礼貌的。(4)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爱慕及有关性的话题一直以来就是忌讳谈论的。当人们不得不谈到时,便产生了许多间接的表达方式,也产生了许多委婉语。所以,我们能发现许多像“房事”、“行房”、“圆房”、“同床”、“云雨”、“巫山云雨”、“办事儿”等用来指代性事的委婉语。而爱慕之情等则用“春心”、“春情”、“怀春”、“思春”等来代替。另外,汉语中有许多委婉语用来指代性器官,如下体、下身、私处等,这反映了传统的中国人对于性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三)英汉隐私语的差异1.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一般不太忌讳自己的年龄。通常人们见到年老的人都会问:“您老高寿啊?”而对方一般会笑着告诉你:“我今年九十二了”等等。而英美人的年龄则属于忌讳公开谈论的范畴。2.关于怀孕,中国人一般不公开而直接地谈论,故常用“有喜了”、“有了”、“行动不便了”等来指代怀孕事件。但英美人似乎认为那是新闻,可以公开谈论。例如,顾曰国教授在他的《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举例:他的一位来自英国的同班同学怀孕了,高兴地对他说:“顾,我告诉你,我怀孕了。你要摸一下吗?”若是中国男人,胆敢去摸孕妇的肚子,而他又不是她的丈夫,恐怕就会被认为是耍流氓了。3.关于性,英美人经常直接或是公开地谈及,毫不避讳。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思想开放,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没有什么用来避讳的词语。在年轻人中,他们经常公开地谈到性,甚至“做爱”、“上床”等词在他们交谈的时候都可以不时的听到。而中国人关于这方面禁忌的词语特别多,就算是思想较为开放的年轻人,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谈及。即使有,也会用委婉语来代替。总而言之,英美人同中国人在有关性的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4.在中国,人际关系突出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集体的作用,人们不觉得有什么隐私。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竭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不希望自己的事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因此,中国人可以公然地问别人的
本文标题: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2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