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歌赏析专项练习——炼字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D(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4分)•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或: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①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C“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2)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3)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其它答法,符合诗意即可)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1)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的“又”字用的好,说说好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2)“满林残照见归鸦”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临江山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辗转逃亡到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一个夜晚他登上小阁楼,有感而发,填写了这首词。②长沟:大河。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以回忆洛中旧游起笔,首句写聚会英才,作豪爽语,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B.“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造语更为生动、奇巧,巧妙地唱叹出令人难忘的往事。•C.“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宛如目前。•D.“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A(上片确有豪酣之气,但全诗主要是借今昔对比抒发怅惘之情。“奠定全诗悲壮的基调”一说有误)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结合全词,试分析“闲”字流露出的词人的情感。(4分)•词人在作品开头回顾了往日豪酣欢乐的生活,而现在只剩此身,这个“闲”字正表达了流亡中的孤独和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2分);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无可奈何,这个“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历尽磨难的自我解脱。(2分)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都表现了北宋灭亡,逃亡江南的人生经历,请比较鉴赏两首词在抒写沦亡之苦时手法的不同。(200字左右)(10分)•陈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而李词则善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国破家亡的伤感。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南飞,只因为是从北而来,就觉得是老朋友,刻画了独在异乡的忧伤,“梧桐’’树下点点滴漓的“细雨”,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凄凉。十、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模型二分析表现技巧型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衬托反衬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正衬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白描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本文标题:炼字题专项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5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