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14﹑环境污染物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存在与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15﹑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从机体排出:1经肾脏随尿排出2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3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4气态,气溶胶蒸汽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排出。16﹑毒性是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是化学物质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17﹑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18﹑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1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危害指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致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有害效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2慢性危害低浓度污染物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而引起的危害称慢性危害3致癌作用4遗传毒性指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过程的改变。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发育毒性作用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能导致机体发育异常的有害作用。包括孕前孕期产后直至性成熟期暴露于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个体发育损害效应。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干扰内分泌功能。20﹑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2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3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一类疾病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21﹑环境污染的防治一﹑组织措施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二﹑规划措施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三﹑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2净化处理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22﹑空气的物理性状1太阳辐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紫外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可视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红外线2空气离子化3气象因素4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个气象因素组成。23﹑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24﹑主要来源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25﹑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致癌作用5机体免疫力下降间接危害1产生温室效应2形成酸雨3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常见空气污染物;1二氧化硫2氮氧化物3颗粒物4光化学烟雾主要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5铅6多环芳烃7二恶英26﹑室内污染物来源1燃料燃烧和烹饪2人类活动3建筑和装饰材料4家用化学品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27﹑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2改革工艺3加强绿化4贯彻执行大气卫生标准28﹑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发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4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端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29﹑水体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30﹑介水传染病:生物性污染最严重的危害是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31﹑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31﹑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值3水的温度4水的浑浊度5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宏量元素:碳,氢,氧,氮,硫,磷,钠,钾,钙,镁,氯十一种微量元素:铁铜锌锰钴铬钼镍锡碘。33﹑必需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殖不可缺少的元素3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35﹑碘缺乏病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36﹑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37﹑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饮水型,燃煤污染型,饮茶型38﹑地方性砷中毒:是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引用含砷过高的的水或暴露在燃用高砷煤的空气中而致的一种地方病39﹑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地区性流行病,病死率高,与缺硒有很大关系。痛痛病:镉在体内积蓄达到一定程度发病。第三章40﹑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主要功能有1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热能2构成机体组织成份3调节生理功能。营养素的三大功能:a.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热能;b.构成机体组织成分;c.调节生理功能。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是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的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须量。4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类营养素摄入量,即估计平均需要量(EAI)、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I)。1g糖产生16.8KJ(4kcal)能量,1g脂肪产生37.8KJ(9kcal)能量,1g蛋白质产生16.8KJ(4kcal)能量42﹑能量供给:糖类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4%正常人体重的16%—19%是蛋白质,氮平衡是衡量机体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指标。氮平衡=摄入氮—(尿氮+粪氮+经皮肤排出的氮)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的三个方面: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衡量蛋白质利用率最常用的是生物学价值,又称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的高低取决于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8种必需氨基酸:缬,亮,异亮,苏,苯丙,色,蛋,赖。对婴幼儿而言,组氨酸亦为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需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包括ω—6系的亚油酸,ω—3系的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作用:a.通便防癌b.降低血清胆固醇c.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d.吸附化学物质。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劳动和活动需要,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三方面。生长期还有生长发育所需能量。1g糖类产热16,8KJ(4Kcal),1g脂肪产热37.8KJ(9Kcal),1g蛋白质产热16.8KJ(9Kcal)。4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44﹑膳食纤维:指不能被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生理作用:1通便防癌2降低血清胆固醇3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4吸附化学物质45﹑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作衡量食物糖类升高血糖速度和能力的指标,受试者食用ωω含50g糖类试验食物后的血葡萄糖曲线下面积与等量糖类参比食物的血葡萄糖曲线下面积之比,乘以100所得的值,即该试验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46﹑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BMR);影响因素:1体型和机体构成2年龄3性别4内分泌5应激状态大于无机盐总量的0.01%称常量因素,小于0.01%称微量因素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a.体型和机体构成b.年龄c.性别d.内分泌e.应激状态。47﹑缺钙:a.影响骨骼发育,结构,表现为婴儿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钙的过量: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发生奶碱综合征。钙的来源:奶和奶制品。铁的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三期:铁储存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铁的过量:引起肝中铁的异常蓄积,含铁血黄素沉积。铁的来源:动物肝脏,全血,肉类,木耳。铜的来源:牡蛎,动物肝脏,肾脏,龙虾,坚果类。硒的来源:动物肝脏,肾脏,海产品,大蒜,肉类。48﹑碘的缺乏: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婴幼儿期缺乏导致)。碘过量:甲状腺机能亢进碘的来源是海产品。49﹑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是一种铁储存过多的状况,如果伴有组织损伤,则称之为血红蛋白沉着症50﹑锌的吸收在小肠,缺锌的临床表现: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滞,性发育迟缓,味嗅觉下降,伤口愈合不良等。孕妇缺锌,
本文标题: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9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