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分析与危机干预策略
1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分析与危机干预策略心理学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代大学生大都属于“80后”“90后”,更是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其在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具有有别于以往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和个体心理特点。一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容易陷入心理危机,导致过激行为。而自杀作为一种极端严重的心理危机,不仅危及到当事人的健康和生命,而且会对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自杀进行干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诱导因素和行为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中有待于提高的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探索出自杀危机干预的新策略和途径,提出对自杀危机干预的几点对策,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干预策略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SuicidePhenomenonandCrisisInterventionStrategiesStudentmajoringinPsychology++Tutor++Abstract:Collegestudentsareaspecialgroup,andmoderncollegestudentsmainlybelongstothe80sgenerationorthe90sgenerationshowingmoredistinctcharacteristicsandtheirinternalworldsarerelativelycomplicatedandtheyhavedifferentsocial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personalpsychologicalfeaturescomparedwithpreviousonesinpsychologicalstates,needs,thoughtsandvaluesandsoon.Somecollegestudentswhoareweakinmindmayeasilyfallintopsychologicalcrisisandleadtoaggressivebehavior.Asakindofextremelyseriouspsychologicalcrisis,suicidenotonlyendangerstheirhealthandlife,butalsoinfluencedtheirfamily,college,andeventhesocietygreatly.Therefore,itisveryimportanttomakeinterventioninsuicide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Throughanalysisofsuicideinductionfactorsandprocessofsuicide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thispapertrytoexplorethenewstrategiesandpathsfromtheseperspectivesofInterventionStrategyof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Crisiswhichremainstoimprove.Itproposessomecountermeasurestointerventionofsuicidecrisiswhichleadcollegestudentsgrowhealthily.Keywords:collegestudent;suicide;interventionstrategy2引言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本该充满欢乐和激情。但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自杀犹如恶性传染病在高校流行。2004年,北京市自杀死亡的大学生为19人;2005上半年,北京市高校自杀100万名在校大学生中,有14名自杀身亡;2006年安徽省高校大学生自杀死亡9人;仅2007年5月,北京高校10天之内就相继有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综合一些省市的统计资料,我国大学生自杀率已超过十万分之二,接近十万分之三,且有逐年攀升之势。[1]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生理渐趋成熟但心理还尚未定性的特殊阶段,属于自杀的高发人群,因此对大学生自杀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刻不容缓。大学生自杀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个体生物性因素,如身体疾病、生理缺陷等,也有个性方面的因素,如个体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而造成大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更多的是负性生活事件,如学业失败、恋爱受挫、考研失败、就业受挫、重大丧失、环境适应不良等,还有家庭及社会关系方面,如经济困难、家庭关系复杂等,也有社会期许的压力、大学生活的种种冲突等,这些都会成为个体自杀的危险因素。探讨自杀心理的形成机制,制定危机干预措施是当前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任务。一、大学生自杀概述(一)自杀的一般理论1.自杀的概念对自杀的研究已成为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一般来说,自杀是个体蓄意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最早研究自杀行为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1858-1917),他率先提出了关于自杀的概念: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称为自杀。Kaplan等认为,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法国著名社会学家Durkheim(1897)认为,自杀是“由死者本身完成的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自杀是有意识、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2.自杀的分类自杀行为的分类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按自杀的结果分类,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在1974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将自杀分为三类:[2](1)自杀意念(suicideidea)指已有明显的自杀企图,但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的自杀行为。当事人的行为有很强的冲动性和逆转性,可以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恰当开导,使其放弃自杀念头。(2)自杀未遂(attemptedsuicide)也叫自杀企图。指已采取伤害自己的行动,但未导致死亡,当事人面临自杀时充满矛盾斗争,最后因某种原因使自杀活动成为了一种仅让他人看得见的企图,而未能自杀成功。3(3)自杀死亡(committedsuicide)既有自杀的欲望和企图,也已自杀成功。自杀死亡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死的欲望战胜生的欲望,自杀者会毫不犹豫的去自杀;另一种是生死欲望激烈冲突,完全出于冲动去自杀,并不想真的自杀,只是想吓唬一下他人,但由于自杀的方式和现场的条件等原因,自杀致死。假如有人在场,这类自杀完全可以避免。(二)大学生自杀的行为特点有自杀行为的大学生一般在自杀动机、心理过程两个方面具有明显特点,表现如下:1.自杀动机(1)自杀动机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个有自杀行为的大学生都存在着明确的动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一时冲动的情况下或病理状态下的突然行为。例如遭受到突发事件后,萌生自杀意念选择轻生,这种动机不明确的自杀不好防范,具有不确定性。(2)自杀动机的多样性诱发大学生自杀的动机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有些大学生因为学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原因,产生心理困扰,长期无法摆脱,不良情绪就会聚集在一起,最后导致自杀行为。(3)自杀动机的真伪并存性在大学生存在自杀意念的人群中,有些是为了摆脱困境真的想一死了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是真的想结束生命,只是为了以此得到亲朋好友的关注和关心,让自我得到一种满足感。因此,自杀动机具有真伪性。2.自杀心理过程(1)自杀心理过程的突发性大学生自杀行为一般是由突发的偶然事件所引发。自杀意念会在一定的应激状态下迅速产生,并可能在冲动或病态情绪的支配下迅速升级为自杀行为,从自杀动机的形成到自杀行为的实施,整个自杀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较短,行为往往较为冲动,具有突发性和冲动性。[3]如亲人的突然去世等。(2)自杀心理过程的预谋性部分大学生自杀心理过程存在一定的预谋性,他们从自杀动机的形成,到下决心自杀,以及思考自杀的方式和选择自杀的地点、时间等,都是在精心设计和预想中有计划地进行的,因此存在很强的预谋性。(3)自杀心理过程的矛盾性大多数企图自杀的大学生从面临心理危机到决定自杀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矛盾冲突,他们会顾及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亲朋好友带来的痛苦,在是否自杀这一问题上徘徊不定,因此会产生犹豫和矛盾心理。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4(一)诱发自杀的心理原因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包括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心理支持缺失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类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五个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相互联系的,低层次需求的不满足会限制高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的不满足又可影响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生活在相对单纯的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大多数都是离开家乡异地求学,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棘手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能独自解决,而是需要求助于父母、师长、朋友、同学等,如果没有这些社会的支持,又不能调整自我期望值去迎合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就会使人丧失生存的动力,从而产生无用感。2.应付机制失全心理应付机制是为了摆脱精神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机制,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从而减少精神痛苦,求得内心平衡。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方面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寻找释放压力的方法,逐渐形成应对机制。倘若没有合适的应对机制,便会使这种压力一直存留在内心,久而久之形成心理危机。3.自我认知偏差大学时期是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个人未来的发展。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如何应对事件以及应对的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个体认知的偏差限制了解决事件的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知觉、人际关系的认识。倘若认知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则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二者交替,进而出现心理危机与自杀倾向。[4]4.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紧张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些性格较为内向、孤僻、自我中心者,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大学时代,属于心理危机多发期。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呵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彷徨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造成人际关系紧张。5.情感挫折恋爱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当大学生受到情感挫折时,失恋带来的痛苦会被他们的主观性感受加倍放大,而且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心中的愤怒、伤心以及挫折感等情绪,就会纠结而成一股骇人的攻击力量。当大学生无法很好的进行调适时,慢慢的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感情过分专一、心理较为脆弱的大学生,一旦感到难以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打击时,就会引起轻生的念头。56.心理疾病及其他很多大学生受抑郁症、神经症等心理疾病的困扰,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会产生轻生念头。有研究表明,50%一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自杀未遂者患有精神障碍的比例为50%。有精神疾病者自杀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症居多。[5]另外,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亲人离去、就业压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二)大学生自杀心理形成过程有的学者认为,自杀的心理过程为:挫折感-虚无感-对现实泛化性曲解与反感-对人、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实际上,只有理性型自杀有明确的心理发展过程,而情绪型自杀几乎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律。日本学者冈利贞认为,自杀一般经历以下阶段: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发生变化-思考自杀方式-选择自杀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6]一般情况下,自杀的心理过程为:自杀萌生-自杀彷徨-自杀决定-自杀实施。1.自杀萌
本文标题: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分析与危机干预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0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