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民族学通论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民族学是研究民族共同体的一门学科第一章人类的起源第一节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⒈劳动创造说⒉劳动“推动力”说⒊突变选择说第二节人类的远祖第三节直立人—真人的出现标志:第一个标志是人类体质发展的突破第二个标志是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第三个标志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以能人为代表的早期直立人的特征⑴手足进一步分化⑵脚部较发达⑶文化方面有砾石工具和粗制石斧第四节智人第三章人类的种族人类的种族(Racesofmankind)又称人种第一节种族的分类人种分类蒙古人种(Mongoloidrace)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主要体征: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从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从粗壮到纤细过度的趋势,眼内角质多,有蒙古褶。赤道人种(Equatorialrace)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特征为:发黑形卷,次生体毛一般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型低宽,唇厚额凸,身材高矮不等。欧罗巴人种(Europeoidrace)亦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Caucasoid)人种,俗称白色人种主要体征:肤色一般浅淡,却多是褐色,毛发颜色不一,次生体毛发达,泪阜外露,鼻高唇厚。第二节种族成因第三节种族和民族第三章语言与民族第一节语言的产生人体机制应具备的特征:⑴直立姿势的确定⑵大脑语言中枢的初步形成和发展⑶发音器官的完善第二节语言和民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作为具体民族成员而使用语言的人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维系民族的纽带,而民族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底座。确定一个族体的民族地位应考虑共同语言、地域分布、经济生活、文化特点和族体成员的意愿等因素第三节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第四节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音位记音法词义分析法同源词比较法词源考证法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定义: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并且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首先,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地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这一概念和理论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能够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经济文化类型对于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2也能起到纲领性作用。最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还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并开辟出新的途径。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⑴山村刀耕火种型⑵山地耕牧型⑶山地耕猎型⑷丘陵稻作型⑸绿洲耕牧型⑹平原集约农耕型第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第一节民族的概念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第三节西方民族学流派第四节苏维埃民族学派特点⑴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⑵对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⑶人类学(指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相结合⑷重视对国外民族的研究⑸对西方民族学的批判⑹重视民族学理论问题的研究⑺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⑻对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研究第五节中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第一节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社会性和多元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艰苦性和变化性第三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自观和他观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和综合第四节民族学实用调查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包含两层含义;广义上讲,它是一种方法论(methodlogy),狭义上讲,它是一种具体的方法(method)最实用的调查方法⒈观察与参与观察⒉个别访问⒊调查会⒋问卷法⒌谱系调查法⒍自传调查法⒎定点跟踪调查法⒏文物文献调查法第五节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第七章中国民族学的任务第一节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即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第二节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民族识别是我国民族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民族识别的科学依据与原则(192页)民族识别的成就与意义(192页、194页)意义(195页~196页)第三单元民族和社会形态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第一节人类社会形态学说一、什么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亿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社会形态学说的创立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在社会形态的研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二节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资产阶级民族学的一个重要区别二、社会形态研究的意义(213页,214页)三、民族社会形态研究的特点第九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第一节处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二、民族学研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一、原始群二、前氏族公社三、氏族制度下原始公社四、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第三节奴隶社会形态一、奴隶社会的历史地位二、家长奴隶制家长奴隶制与古代的奴隶占有制的区别家长奴隶制中的奴隶人数占社会人口比例很小,没有形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家长奴隶制是从自身需要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而不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在家长奴隶制下的奴隶地位不像奴隶占有制下的奴隶那样低下,因为他们是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存在家长奴隶制中,还没有出现奴隶主阶级使用和剥削的奴隶是家长制家庭的家长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原始公社制度的瓦解和私有制关系的充分发展具有相当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四、判断奴隶社会和奴隶制的标准第四节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250页,251页))封建领主制(252页)封建地主制(256页)第十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第二节农村公社与奴隶制、农奴制农村公社的次生形态农村公社与奴隶制相反性,与农奴制相适性第十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向社会主义过度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的主要特点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缩影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残余形态一、两种经济文化类型㈠林海雪原中的游猎经济代表: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兴安岭的鄂温克和鄂伦春族㈡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经济分布:西南地区,散见于中东南地区和西藏地区二、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公社制残余反映的阶级性和多样性㈠血缘共同体公有制㈡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形态——农村公社㈢剥削和奴隶关系产生形式——家长奴隶制第三节凉山彝族奴隶制一、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由来发展和延续二、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特点⒈闭塞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生产力⒉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关系通过特有的等级森严的等级关系表现出来⒊特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以黑彝父系为纽带的家支制度⒋在凉山彝族奴隶制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一、多种类型的封建领主制二、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三、西藏农奴制第五节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一、原始民主型㈠基诺族的长老制㈡瑶老制和石牌制㈢侗、苗、布依、水等族的“款”二、血缘纽带制㈠黎族合亩制㈡景颇族山官制㈢凉山彝族家支制三、中央政府委任制㈠政教合一制度㈡盟旗制度㈢土司制度第三节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一、关于落后民族超越资本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两次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50年代的社会变革进入80年代少数民族地区开始第二次巨大变革第四单元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十二章婚姻家庭制度第一节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节群婚及其家庭形式一、原始群实行亲交二、群婚及其家庭形式㈠血缘婚及其家庭形式㈡氏族外群婚及其家庭形式⒈自然选择原则⒉普那路亚群婚⒊级别婚⒋环形婚第三节对偶制婚姻制度一、群婚向对偶婚过渡及其遗俗二、对偶制婚姻家庭第四节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一、对偶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及其遗俗⒈父亲对子女的确认⒉改妻方居住为夫方居住⒊通过抢劫妇女缔结婚姻家庭二、阶级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三、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特征: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是婚姻家庭的经济基础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实行婚姻自由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无条件地实行男女平等社会主义法律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第十三章亲属制度亲属制度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的社会规范,通常称之为“亲属称谓制度”或“亲属名称制度”第一节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一、亲属直系血亲: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旁系血亲:指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直系姻亲: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旁系姻亲: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二、亲系亲系指亲属的系统或亲属间的联系㈠男系亲与女系亲男系亲是指以男子为中介计算的亲属女系亲是指以女子为中介计算的亲属㈡父系亲与母系亲父系亲是指以父为中介计算的亲属母系亲指以母为中介计算的亲属㈢直系亲与旁系亲直系亲包括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㈣长辈亲与晚辈亲长辈亲即辈分高出己身的亲属,晚辈亲即辈分低于己身的亲属三、亲等亲等是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尺度第三节亲属制度的分类默多克创建了亲属称谓的六种图式⑴夏威夷式⑵爱斯基摩式⑶易洛魁式⑷克罗式⑸奥玛哈式⑹苏丹式第五单元文化第十四章文化的概念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国的民族学界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和风俗习惯等。第二节文化与文明第十五章文化的性质第一节文化的结构第二节文化的特征一、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二、文化的后得性三、文化的适应性四、文化的分化与整合五、文化的变异与涵化第十六章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节文化与民族第二节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民族的内涵与特点以便对民族异同做出更合理、更精确的区分可以使我们通过文化更准确地揭示负载它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有利于推动我国各民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七章物质文化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劳动工具和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切财富第一节劳动工具第二节住所第三节饮食和炊事一、火的使用二、炉灶设备三、烹调食物四、器皿和用具第四节服饰发型(发式)耳饰手镯戒指项饰第五节交通工具冰鞋、滑冰板曳架、雪橇、驮架和车辆路和桥筏和船第十八章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同物质文化一样,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节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任何精神文化都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一、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二、思维和语言是精神文化的基础三、民族心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心理表现为一个名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四、信息和信息传递信息是一种文化过程一种准文化现象,是人类的感官接收的外界事物的反馈第二节教育、道德和法律一、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教育不同于阶级社会的教育原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不具有阶级性原始教育没有成为专门部门,是一种自发性教育,它多与劳动生产实践一起进行,而且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原始教育的形式与原始公社制度相一致续上页二、道德的本质道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三、习惯法是原始社会的行为
本文标题:民族学通论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0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