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浅析苏州的城市发展历程指导教师曹鹏学生胡魁30072060972010-5-29中国城市建设史2浅析苏州的城市发展历程【引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朝大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句,当时传诵很广,不但寒寺山因此出了名,姑苏也因此享有盛名。原来在苏州近郊有一座姑苏山又名姑青山或姑余山,春秋时,吴王阖阁曾在山上建造姑苏台,后越伐吴,吴败,台被焚。到了隋朝开皇九年,因有姑苏山的关系,遂改昊州为苏州【摘要】时当代苏州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梳理其历史脉络,探讨其规划和建设模式,探寻其演化机制,分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路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关键词】水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道路格局城市形态演化机制【正文】1.苏州城市简介在人类的城市建设史上,意大利威尼斯城以其奇特的水街泽巷,宏伟建筑以及丰富的水景著称于世,直到今日她仍以奇异的水城魅力吸引着全球的游人。在威尼斯遥远的东方,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城—苏州。她始建于公元前年,是春秋时代吴国阖阁命伍子胃建城。至今已2500多年。从那时起苏州虽历经沧桑,然城址和总体格局始渡未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极为罕见。目前是中国唯一要全面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我未到过威尼斯,曾去过苏州。苏州给我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宁静、朴素与美丽。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多自然桥就多,究竟苏州有多少座桥,我没有查问过,只是满街几乎全是曲直不同、宽窄不一的水巷渠道。一开门就是水,就是桥,就是船。苏州的名胜古迹也很多,特别以园林之多之美名闻遐迩。名声最著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等。我只去过狮子林。这是一座美似“红楼梦”大观园一样的园林。园中亭台楼榭、曲2010-5-29中国城市建设史3径回廊、池塘假山、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在这里游览了两个多小时,只游了一个大概,足见园林之大。2.苏州城市演变历程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苏州最初是春秋吴国的都城。吴国的兴起始于商末泰伯、仲雍南来的开发,至寿梦时期,开始在苏州建立临时都城。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教以的“凡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的计策,重筑都城,奠定了苏州古城的最早基础。从较早对都城作记载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人们可以梳理出大致脉络都城采用“宫城、大城、廓城”三重城的型制,《越绝书》对三重城的规模作了记载,据此推算出周长之比大致为1∶3,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都城建设制度基本一致。宫城择中而立,略偏东南,即今西起锦帆路,东迄公园路,北达前梗子巷,南至十梓街的地区。苏州城的发展特点之一是位于吴文化中心地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其二,苏州城市的城址中心历经2500年来未曾改变过。其三,苏州城在唐中叶以前长期以来只是“江东一都会”,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很快便成为了封建王朝府库依仗之地。其四,近代苏州的衰落有历史原因,也有城市定位的原因。其五,今天苏州发展非常快,在中国很少有城市既有这么长的历史,又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本文试图通过对苏州城发展过程的分析,总结苏州城发展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来探讨苏州城市的演变规律及其经验与教训。前期的古代苏州———封闭和分散苏州古城的营建是按照一定意图有规划地进行的,但它既不会是礼治思想的简单映射,也不会是短期内形成的,其建构活动必然有一定的时序。吴国统治者有可能先设城池,既用于军事防御,又具有防洪排涝的意义,外来的洪水可绕城墙而过,宫城周围亦有高大的城墙和深广的城河。方整的城池和居中的宫城奠定了古代苏州的最早格局,城市用地由此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最初的街衢河道受城门和宫城的控制而形成简单而不一定规2010-5-29中国城市建设史4整的方格网状。手工作坊区、居住区和市场区分散地布置在宫城的附近,四周可能也筑有高墙,都城由许多封闭的功能单元组合而成。短短41年的吴都建设不可能有很大作为,城墙内还有大量闲地供平民耕作,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整个城市空间因此很松散。史书上所载的吴王苑囿以自然景观为主,很可能是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加以改造而已。中期的古代苏州———开放和填充隋末大运河的修通解决了当时国内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问题,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无疑,这也刺激了处于运河侧畔苏州的发展,这种外来的作用力使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先是外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方面江南运河的修筑使地区水网更加通畅,另一方面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造成了大量宽厚平坦的湖堤塘岸,使之成为陆路交通的干道。苏州自此“陆骑水舫”四通八达,这种开放的环境必然带动城内水陆双棋盘架网的建设。同时,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口的激增使城市功能区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纷纷填充在水陆双棋盘架网之上,宋初已“郛郭填溢,楼阁相望”(洪武《苏州府志》),特别是古城中部地区显得更为密实和丰富。城内功能区在相互的交流和碰撞中趋于松散,引起市坊制的解体,最终形成了开放的坊巷式居住区和多层次的商业网。脱胎于吴市的商业中心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相连于子城的另一城市核心,一个开敞,一个封闭。此时期的战争已不能打断古城的演进,战后的大规模修建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意图,城市格局规整,子城建筑雄伟,城市中轴线南北延伸,建设活动还主要限制在城墙内进行。后期的古代苏州———外拓和重组作为古城的政治核心和空间重心———子城建筑持续了近2000年后消亡,标志着古城的城市形态发生了新的变迁。首先,子城的焚毁使原本相连的老商业中心区一同荒废,在明初的经济恢复过程中,新的商业中心区受大运河的吸引,自发地向城市的西北方向即阊门地区跃迁。虽然城内为了保持格局的完整,在城中央重塑了玄妙观这一新的空间重心,但这并不能牵制活跃的经济核重回古城中央。相反,经济核的跃迁造成了古城内外的变动。在城内,部分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许多富绅官僚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和批发零售商业区依附着经济核向阊门附近转移,市民则向城市其它地段转移,从而带动了城内水陆架网进一步伸展和加密。但这种细密的水网骨架不久在清朝人口剧增和城市空间膨胀的压力下逐渐污染、淤塞乃至被填平。在城外,城市商业中心区以阊门为核心,沿主河道生长出阊门—枫桥、阊门—虎丘和阊门—胥门三条伸展轴,其指状的布局和密实的肌理与古城联成一体。2010-5-29中国城市建设史53.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交通是一个城市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发达的交通,城市才能够发挥集散中心的作用,才能够很好地与外界交流,使自己得到发展。苏州地处太湖流域,河网密集,北靠长江,东临大海,有“三江五湖之利”,江、河、湖、塘纵横交错,自古以来交通就十分便利。由于苏州地区自古就号称水乡泽国,所谓“万水所凑,触地成川”。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上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相传经过大禹治理,疏而为三江,储而为五湖,即“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洪水才得到初步控制。马湘泳等著《太湖地区乡村地理》说;“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历史上有262条,其中有宜兴百读,长兴三十四港,吴兴三十八楼,震泽七十二港和吴江十八港……太湖沿岸现有大小河流210条,形成太湖水系。”即使在苏州城内也是河流交错,形成别具一格的水乡特色,这也就决定了古代苏州成为“不能一日而废舟揖之用”的地区。苏州早在春秋时期的吴国就开创了运河交通,史称吴王用伍子晋之谋伐楚,为解决军事运输,在荆溪上游高淳东坝开了一条十里多的运河,连接荆溪等自然河道与湖泊,形成一条由太湖西通长江的运道,称之为青溪,又称之为堰读。’运河开凿后,吴国军队经此青溪运河由长江西进霸楚。此后,青溪运河成为太湖西通长江的重要航道,船只由苏州西面起航,至今天吴中区的骨口镇穿过太湖,沿荆溪过宜兴、漂阳、高淳至安徽的芜湖入长江。这条运河的开通避免了沿长江而上的风浪之险,促进了吴国交通航运的发展,成为苏州历史上一条重要的河道。史载青溪(青江)“冬春载两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除此以外,吴国还有另外一条城北面的水路,即所谓“平门北,有水陆通毗陵常州)”,“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读,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即从苏州沿水路而直达扬州。这样,江南水路基本连通。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吴国又开凿了邢沟,以连通江淮水系。这条运河从邢城(今江苏扬州附近)起,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北五里的北神堰)为止,全长三百里。这样吴国境内水路相连,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发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路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以街为边界,城市被划分成一块块方格状居住、生活区,水路与陆路并行共同组成城市的“街”;在居民区内部,小巷又将居民区划分成一块块小方块,水巷和陆巷或平行或交错形成城市的“巷”,整座城市因此而呈现棋盘方格网状。苏州大街中河道走船(货运大多用船,人们出行较远也往往乘船,所以河道以承担货运和远程客运为主),陆道则一般是步行或轿、2010-5-29中国城市建设史6马、车、走的道路。从现代交通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交通分流,由其水道和陆道共同组成一条街道,街道中有交通分流,正如我们现在城市马路中分汽车道、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一样,它们相辅相成又互不干扰。根据苏州道路系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更宽泛的角度去理解苏州特色的“街道”的内涵。苏州古代城内的“街道”由水陆两个通道共同组成。河街和陆街共同构成了苏州的街,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并行甚至是相依的。水巷和陆巷共同构成了苏州的巷,水巷和陆巷有的平行有的交错,街和巷在方格网状的苏州城市道路格局中是互通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将这种独特的水陆并行的河街与陆街作为一个整体看作是苏州城市的大街,并根据这一特色称之为“水街”,苏州水街应该包括有两种形态:一种为“河街—陆街”型,即水陆并行且相邻的形态,一种是“河街—居民建筑—陆街”型,即水陆并行不相邻的形态。这两种形态的大街都称作苏州水街。苏州是有名的江南水乡,水域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高达4:6。苏州共有大小湖荡400多个。境内有太湖、阳澄湖、澄湖、金鸡湖等。苏州共有大小河流两万余条,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1.5千米,主要的河流有京杭大运河。古人利用苏州河湖相通、水网交织的水域条件,在城外开挖环城河并引活水进城,形成了“流水悠悠,小桥横波,河街平行”的水国之胜,当天下第一的水城格局。城镇中,以街为轴,以密集居民区为面形成的人类聚居空间单位,称为街区。街区最基本的元素有主街、居民区建筑及设施、居民区内部的道路(即巷或胡同、弄堂)。在苏州独特的街道系统———水街道的基础上,苏州形成了独特的水街区。水街区的主街是由水街组成的,街区内的小路由陆巷和水巷共同组成。街区一旦具备这种特征,我们就将它称为“水街区”。历史街区指的是古城镇中,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具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并且保存有真实的生活延续的街区。在上述水街区、历史街区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将苏州历史水街区定义为:在苏州古城内,以水街和水巷为街道特色的历史街区。苏州历史水街区应该有四个特点:一是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通过有历史典型性和鲜明的特色,反映城市的历史面貌,代表城市的传统特色。二是有真实的历史遗存。街区内的建筑、街道及院墙、驳岸等反映历史面貌的物质实体应是历史遗存的原物,不是仿古假造的。三是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构成一种环境气氛,使人从中得到历史回归的
本文标题:苏州城市发展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3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