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链接旧知,强化积累打牢文言基础(一)文言实词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方面。命题点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一”的本义为“数词,一个”,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考点感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利(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6)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变得锐利,变得锋利使……快有利有利的形势利益,好处利润2.谢(1)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并序》)(2)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推辞,谢绝辞谢道歉,认错道谢告诉,劝告3.举(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6)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并序》)(7)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发动举起,抬起推举,举荐攻取,占领提出,列举成功全,合尽命题点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考点感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1.词义扩大(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今义:(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今义:妃嫔美貌女子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词义缩小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古义:今义:3.词义转移(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古义:今义:(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古义:今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交错相通来往和运输外交使节出门时带的包裹4.词义弱化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今义:5.词义强化(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今义:盟约限制使不越出范围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与外界隔绝之地没有出路的境地6.感情色彩变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古义:今义:爪子和牙齿,中性恶势力的帮凶,贬义命题点三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类别释义示例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都用“同”或“通”表示[考点感知]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3)举酒属客(《赤壁赋》)(4)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5)御六气之辩(《逍遥游》)(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7)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悟”通“晤”,面对面“倍”通“背”,违背“属”通“嘱”,劝人喝酒“共”通“供”,供给“辩”通“变”,变化“受”通“授”,传授“案”通“按”,审察,察看命题点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提示:本知识点将在后面“打牢文言基础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中详细讲解。命题点五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类型举例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考点感知]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1.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1)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并序》)偏义复词:释义:(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偏义复词:释义:父兄兄长公姥婆婆2.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偏义复词:释义:(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偏义复词:释义:(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偏义复词:释义:异同不一样、不相同作息劳作去来离开——意义推断5技法语境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思。如:2016年山东高考中“下之疾.其上甚矣”一句,“疾”有多个义项:“疾病”“生病”“毛病、缺点”“痛苦”“痛恨”“迅速”等。根据上下文晏子所述情况来看:景公“好治宫室”“好游玩”“好兴师”,已经让百姓疲困,财物用尽,身临死境(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了,这种情况下百姓对统治者会十分痛恨,由此可知此处的“疾”为“痛恨”的意思。[应用体验](2016·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患:(2)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利:(3)尝有使客亡.橐中物亡:(4)与盗物民家有间.矣间:(5)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比:担心好处,利益丢失差别,不同依照,按照解析:(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3)结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4)结合语境: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物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应该是“差别”的意思。(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盗没有被处死。“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强盗才得以不死。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了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交有关部门讨论,按照抢劫禁物的法律,强盗得以不死。联想印证法方法示例课本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2015年山东高考中“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方法示例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2016年天津高考中“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一句,若要判断“罹”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罹难”(遇灾、遇险而死),解释为“遭遇、遭受”。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2015年福建高考中“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应用体验](2015·广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善射,娴.将略娴:(2)象昇击却.之却:(3)逐贼危.崖危:(4)象昇提刀战益.疾益:(5)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犯:熟习击退高峻更加侵犯解析:(1)“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娴熟”与《屈原列传》中的“娴于辞令”来判断,此处的“娴”应为“熟习”。(2)“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七百余里
本文标题:(浙江专版)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打牢文言基础(一)文言实词名师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3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