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边塞诗鉴赏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惋伤成分多;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的产生1.唐以前的边塞诗: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不同时期边塞诗的主题特点:3、盛唐边塞诗: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充满爱国激情。代表作家则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王维、李颀。2.初唐边塞诗:题材开阔,格调高亢。主要诗人有骆宾王、杨炯、陈子昂。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典型风格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表现戍边生活艰辛,连年征战残酷,表达征人愁怨。(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①基调乐观高亢,意境雄浑壮美,境界悲怆雄壮。②景物特点:雄奇、奇丽、荒寒、辽阔、壮阔、广阔、萧瑟。③边塞诗的风格: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标志(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戈矛、战马、斧钺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⑥乐器类(羌笛、胡琴、琵琶、铜钲等)。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塞上听吹笛——高适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二、背景探寻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年(722)至十五年(727)。高适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豪迈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有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读诗塞外的冰雪融了,苍茫的天地又铺展葱绿的草色。牧马的士众归来,已是霞晖染红的夕晚。一轮圆月照耀在辽阔的边塞上时,戍楼间忽然传出了婉转悠扬的羌笛之声。那是谁在吹奏来自故乡的《梅花落》?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译诗“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一句也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析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本为羌笛声,请问诗人将“梅花落”拆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将梅花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以及通感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同时,后两句含有听曲而“心想形状”的通感成分。(阐运用)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析效果)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链接高考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题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就是作者在诗歌创作时所运用的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蕴更含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它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修辞手法;四是篇章结构。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提问方式】⑴这首诗(或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简要分析。⑵请从动、静(或其他)的角度赏析这首诗。⑶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营造意境的(或:表现了怎样的景与情?)⑷某个字是怎样贯穿全篇的?试做简要分析⑸某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以上问题指向明确)鉴赏修辞手法鉴赏抒情手法鉴赏篇章结构鉴赏描写手法难: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提问笼统,指向不具体)【关于笼统提问答题思路】先考虑修辞;然后描写手法或抒情手法(写景诗的特点基本上离不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上从这两个方面考虑就够用了。最后篇章结构。题型一:鉴赏修辞手法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鉴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几乎年年都涉及。在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借代、对比、拟人、设问、反问、双关等。修辞方法说明/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夸张突出事物特征,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借代生动活泼,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拟人把物人格化,是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对比可以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分析对比的作用时,要具体说明诗词中以什么与什么对比,对比的结果使读者认识或感受到了什么。)反问强调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利用汉语词汇意义上的多义性或语音上的谐音关系,言在此而意在彼。)•【命题角度】①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②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②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怎样用这种修辞手法。③指出该修辞手法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表达效果)。【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指出手法)比喻。(2分)(第二步解释怎样运用手法)诗人把“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把“日”比成皇帝,浮云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2分)(第三步说明表达效果)尾联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1分)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1分)题型二:鉴赏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构成了交流方式的丰富多彩。主要是这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而诗歌常用的是:描写和抒情。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3、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4)渲染、烘托(5)点面结合(6)白描(7)工笔(8)细节描写1、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阐运用)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答题步骤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三四句,谈谈其妙处。①三、四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②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③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巩固练习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物抒情:①托物言志(咏物抒怀)②托物寓理(咏物说理)(2)借事(人)抒情:①借古事抒情:借古讽今(喻今、伤今)、用典抒情(咏古/史抒怀借古讽今)②借今事抒情:即事感怀、融情于事(3)借景抒情:①借景抒情②触景生情③寓情于景(融情于景)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2.指出技巧或手法。(步骤1明手法)3.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这种手法。(步骤2阐运用)4.指出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步骤3析效果)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答题步骤(2011年海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春国。萦纡:旋绕曲折。(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巩固练习答:作者借景抒情,因景生情,(2分)(明手法)作者看见荒芜的郊外,草尽碑存,雪山残阳(2分)等,(阐运用)不禁产生哀愁之情,(2分)更加想念昔日繁盛的祖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析效果)题型三: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用典、抑扬、联想、想象、衬托、烘托、对比、渲染、白描等等。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2.点明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烘托、欲扬先抑、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步骤1明手法)3.结合诗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步骤2阐运用)4.指出用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描写了怎样的形象。(步骤3析效果)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答题步骤寄黄幾复①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①黄幾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②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祈”,求。此句称赞黄幾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这首诗
本文标题:高适——塞上听吹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4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