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毒理学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现代毒理学(Moderntoxicology):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毒理学研究方法整体动物试验(invivo)体外试验(invitro)人体观察(HumanToxicology)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Study)毒理学主要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直接研究的是毒性鉴定(毒性实验),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还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toxicology)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和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毒理学方法的替代与更新(3R原则)第一个“R”是替代试验(Replacement),即利用简单的生物系统如培养的细菌,哺乳动物和人的组织、细胞以及特殊的动物器官或非生物构建体系等方法取代动物试验第二个“R”是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Reduction),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动物和方法,改进实验设计,减少动物用量第三个“R”是精化和改良技术(Refinement)《取代replacement》,尽量减轻实验过程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第四个“R”责任(Responsibility),主要是增强人们的伦理观念,不仅对动物负责,更要对人类负责,保证各类产品进入市场后,在正常和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对消费者无伤害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BasicToxicologyTerminology)毒物(toxicant/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即毒作用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效应谱(spectrumoftoxic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选择性毒性(selectivetoxicity):是指在接触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某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大,而对另一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小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作用的现象靶器官(target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2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人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接触剂量(exposuredose):又称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此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一定时间的接触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绝对致死量或浓度(absolutelethaldose,LD100或LC10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实验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aximaltolerancedose,MTD,LD0或MTC,LC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inimallethaldoseMLD,LD01或MLC,LC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实验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lethaldose,LD50/LC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阈剂量(threshold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effectlevel,MEL)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LOAEL)能检出外源化学物毒性效应的最低剂量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简称无作用剂量,是用最敏感的方法未能检出外源化学物毒性效应的最大剂量阈值(threshold):是指”刚开始”发生有害效应的浓度n安全系数(safetyfactor):是根据所得的有害作用阈剂量或最大无有作用剂量提出安全限值时,为解决由动物实验资料外推至人的不确定因素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而设置的转换系数安全限值=最大无有害作用剂量/安全系数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BiotransportationandBiotransformationofXenobiotics)机体对于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又称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生物转运--吸收、分布与排泄生物转化—代谢变化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改变。从接触部位吸收,转运进入血液、再转运至组织与脏器、最终转运到排泄器官离开机体过程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的代谢变化过程,即外源化学物在代谢器官由一系列酶介入,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的过程吸收(absorp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经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肝脏的首过作用(firstpasseffect):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系统首先达到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血液或淋巴液流3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贮存库(storagedepot):是指进入血液的化学毒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化学毒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体内的主要储存库:(1)血浆蛋白储存库;(2)肝、肾贮存库;(3)脂肪组织贮存库及(4)骨骼组织贮存库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生物半减期(biologicalhalftime):简写为t1/2,是指外源化学物减少一半的时间即浓度或数量减少一半的时间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意义:生物转化的结果是改变了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从而影响了它们所致毒效应的强度和性质,以及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和排泄速度。因此,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进行处置的重要环节,也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生物转化反应分为两种类型第一阶段:亦称I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I相反应涉及暴露或引入一个功能基团第二阶段:亦称II相反应,结合反应。大多数II相反应可导致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显著增加,且加速排泄第四章毒性机制MechanismsofToxicity终毒物(ultimatetoxicant):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出毒性的物质终毒物的来源原外源化合物(强酸碱、重金属离子、HCN、CO)外源化合物的代谢物(亲电物和亲核物)活性氧或活性氮(自由基)内源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物)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metabolic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使其毒性增强,甚至产生致畸、致癌效应的过程增毒过程主要是使外源化学物转变为即终毒物为亲电物(electrophiles)是一类缺少电子而使整个分子部分或全部带正电的物质自由基(freeradicals)是指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亲核物(nucleophiles)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氧化还原性反应物(redox-activereductants)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typesofreactions):非共价结合(nonconvalentbinding)共价结合(convalentbinding)去氢反应(hydrogenabstraction)电子转移(electrontransfer)酶促反应(enzymaticreaction)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损伤机制)(effectsoftoxicantsontargetmolecules):1靶分子功能失调2靶分子结构的破坏3新抗原形成4化学物引起的生物学微环境改变与毒性损伤修复机制(一)分子修复蛋白质修复脂质修复DNA修复(二)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细胞修复策略(三)组织修复凋亡:受损细胞的主动清除增生:组织的再生第五章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FactorsInfluencingToxicity)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四类因素1化学物因素2机体因素3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4因素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机体因素:物种、个体间遗传学差异,基因多态性,人类基因组计划,个体因素对毒性易感性的影响环境因素:温度、气湿、气压联合作用及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联合作用(combinedeffect):是指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作用相加作用(additiveeffect):是指各种化学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学物单独效应的总和独立作用(independenteffect):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学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协同作用(synergisticeffect):是指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加强作用(potentiationeffect):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增强拮抗作用(antagonisticeffect):是指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小(低)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commontoxicityofchemicalpoison)一半毒性作用也称基础毒性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与特殊毒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相对而言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一般毒性作用分为:急性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根据毒物接触时间长短所进行的观察和评价毒效应的试验分为:急性毒性试验重复剂量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试验
本文标题:毒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7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