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1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5.(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11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________”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________”成为最时髦的名词。这里“________”应填写的是()A.计划B.法治C.集体化D.工业化7.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8.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10.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C.分析了苏联迅速工业化的弊端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3/1111.(2017·河北省广平一中高一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A.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2.(2017·河北大名高一期中)有学者评论说:“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13.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8年出版,斯大林亲自撰写、修订)记载:“(1935年)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由此可知()A.苏联的农业政策符合国情B.苏共极力为农业集体化政策辩护C.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D.苏联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计划指导1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表明()A.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B.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C.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D.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15.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下列对材料中戈尔巴乔夫的评价,理解正确的是()A.农业集体化限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B.苏联工业化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C.对外争霸影响农业发展与民生改善D.高度集权破坏民主制,法律被践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4/1116.下面两图是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A.B=FB.A=EC.D=HD.B=H17.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俄率先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所以是完全错误的B.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所有农产品的权利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仍属于修补性的变革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为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18.从1953年到1964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到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9.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0.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5/11B.副业义务交售制取消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21.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2.1973年,勃列日涅夫在全国范围内改组工业管理机构,实行2~3级管理制,成立各种联合公司,如生产联合公司、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等。这些联合公司兼有行政管理与生产经营两种职能。这些联合公司的成立()A.旨在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反映出苏联推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战略C.凸显工业为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D.服务于发展工业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战略23.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1991年24.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如图)。封面主题词是“Starting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共52分)25.(18分)苏联解体以来,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6/11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1)材料一、二主张是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政策的?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10分)(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4分)(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4分)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三: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7/11(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8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