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创新设计第30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30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最新考纲]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5年12考)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①概念关键点:a.同一时间;b._________;c.______________。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_、空间结构、___________等。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群落的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②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_________的多少。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__法。物种组成物种数目目测估计2.连线群落的种间关系答案(1)-c-Ⅲ(2)-b-Ⅳ(3)-d-Ⅰ(4)-a-Ⅱ3.群落的空间结构(1)A图为群落的______结构①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_____现象。②分层决定因素:垂直分层阳光栖息环境和食物③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B图为群落的______结构①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______分布。②决定因素阳光水平镶嵌湿度自身生长特点(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在长期___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____的充分利用。自然选择自然资源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江苏卷,T5D)()(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2013·海南卷,T29(4)]()(3)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2012·广东卷,T4A)()(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全国卷,T4D)()(5)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2012·海南卷,T17B)()√√×××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3P71~75,考查角度侧重群落的结构,准确界定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及群落水平结构与成因是解题关键。2.(教材P77“练习·2”改编)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且A捕食B,二者间用一屏障隔开,经一段时间养殖使二者均达到最大值,倘若在此时撤掉屏障,请推测两种群的变化趋势。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3.(教材P77“二·2”改编)《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句。请说出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提示蜾蠃捕食螟蛉幼虫。群落及其物种组成1.(2014·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答案A2.(2016·河北模拟)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A正确;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噬菌体是寄生生物,B正确、C错误;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斗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答案C1.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2.快速确认捕食关系曲线中的“天敌”与“食物”群落的结构1.(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森林群落中具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C正确;群落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动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B2.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一定的关系C.群落中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D.草地群落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由于群落中的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必然会导致群落中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答案C关注2个易错点(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考点二群落的演替(5年12考)1.演替的概念随着______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时间另一个群落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被彻底消灭了土壤条件种子繁殖体长短缓慢人类活动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进行。速度和方向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____(能;不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总生产量______,群落的有机物总量______结构生物种类越来______,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________(可逆;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能增加增加越多不可逆1.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1所示,请思考:图1(1)你能否将图示演替过程予以正确排序?(2)该演替与火山喷发所在地的演替是否属同种类型?为什么?(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何变化?预计食物网复杂程度会如何变化?提示(1)图中正确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2)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它不同于火山喷发处的初生演替(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步提高,食物网趋向于复杂化。图22.如图2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不为“0”次生快相同不同初生(1)请对图示曲线予以分析(见图)。(2)地震、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及火灾后草原恢复,分别属何类演替?与甲、乙哪条线吻合?提示地震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属次生演替,与乙曲线吻合;火山爆发后群落的演替属初生演替与曲线甲吻合。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江苏卷,T5C)()(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013·福建卷,T3D)()(3)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2012·海南卷,T17D)()(4)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卷,T6C)()××√√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版必修3P78~81,考查角度侧重群落演替的类型确认,两类群落演替的过程、特点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等。2.(教材P78“思考与讨论”改编)(1)在群落演替进程中,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何苔藓能取代地衣?(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提示(1)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判断1.(2014·课标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2.(2016·山东莱芜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答案B“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特点1.(2015·课标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答案D2.(2016·四川成都七中二模)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逐渐增加,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种间关系,腐生不是种间关系,D错误。答案A(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
本文标题:创新设计第30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