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16、洛阳诗韵》教案
1第四单元第16课授课时间第8周课题洛阳诗韵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从整体上认识洛阳。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理解作者对洛阳、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认识洛阳。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洛阳、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效果与反思一、导入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无数辉煌与成就,至今令人赞叹不已。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一般的韵律,这座古城令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魂牵梦绕,于是思如泉涌,为我们写下了一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二、解题1、洛阳:原名雒邑,为西周时周成王所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中原名城洛阳,是我国六代九朝古都,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凭着对洛阳驾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2、诗韵:诗一般的韵味。3、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2三、通读课文1、读准加点字的音,掌握加横线词语的意义:璀璨笑靥馈赠况味邙山笃诚天竺粗拙贬谪明媚娇妍姹紫嫣红赭铅釉谙熟夹峙伊阙岚气氤氲浊黄澄碧龛摄人心魂棹2、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四、总体把握文章结构1、提问:作者为什么写洛阳?明确:偏爱、笃诚崇拜。2、思考:文章哪些段落写的是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的感情?哪些段落是具体描写洛阳?归纳、明确:课文1-5自然段重点写作者对洛阳的感情;6-15自然段具体描写洛阳。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抒情,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第二部分(6-15)记叙,写洛阳丰厚的文化遗产(古美奇绝)。五、课文解析(一)第一部分1、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读出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感情?明确:“最忆是洛阳”,一个“最”字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情思悠悠”,强调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生动形象第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2、让作者魂牵梦绕的洛阳,处在什么样的地理位置?明确:黄河沿岸。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交代出了洛阳的地理位置。“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3、作者为什么会将洛阳比作“璀璨的明珠”呢?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究竟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呢?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明确:洛阳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一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的动人,接着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还原了洛阳的本来面目。“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写出了沉甸甸的历史感。3“从洛阳发据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既说明上文的“厚重”,又点明了“馈赠和沉积”的内涵,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4、九朝古都洛阳它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世人皆知的,而作者为什么对它“十分偏爱”呢?课文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明确:课文第4、5自然段写了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表面看来,作者与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抄录古句,慰勉兄长,可以看做是“机遇和亲缘”的解释,而作者更多的笔墨是描写洛阳这座城市它“特殊的况味”。作者“笃诚的崇拜”,无疑是源自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下文说洛阳的名字“充满文情和诗意”,说洛阳历代才俊辈出,显然指的是文化。因此,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自然是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5、小结:九朝古都、文化名城洛阳,因为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而具有“特殊的况味”,使人迷恋。(二)第二部分1、请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洛阳文化遗产的哪几个特点?明确:古、美、奇、绝。2、按照作者描写的内容,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明确:第一层:(6)总写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第二层:(7-8)写洛阳古。第三层:(9)写洛阳美。第四层:(10)写洛阳绝。第五层:(11-15)写洛阳奇。3、在写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典型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明确:古—天下第一寺:白马寺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牡丹花会绝—唐三彩;是中外朋友的馈赠佳品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开凿技艺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永平八年,公元65年距今1945年),是“中国佛教之源”,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作为洛阳市花的牡丹是4群芳之冠、花中魁首,不仅美丽娇艳,更因动人的传说而显高贵;有着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釉色苍晦素净、姿态生动逼真,堪称举世罕见的瑰宝,不仅国人喜爱,也深得外国朋友的青睐;开凿于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无比雄伟,不仅石窟、造像数量众多,而且雕工精细传神,“凝结这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这些材料都最能体现洛阳这一古代名城的“况味”。六、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过程效果与反思5一、内容串讲。1、“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为什么用“最忆”?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最忆”一词点出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醉意”,表达出作者对洛阳的喜爱之情非常浓烈。2、找出第一部分中的两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含义。明确:“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第一句是暗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它是黄河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代表。第二句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3、如何理解“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明确: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文化遗产。4、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明确:洛阳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5、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下面的语句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1)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指的是:牡丹花会(2)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隋代三彩骆驼(3)“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4)这些材料都足以说明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二、总结写作特色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中心: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之情,赞美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文章描述的几件事物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6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兼有议论。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课文小结因为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显现出诗意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是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无限热爱的主题。从谋篇布局上看,文章思路别具匠心。作者先抒发对这个九朝古都的偏爱,写它特殊的况味,然后分别从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方面抒发情思。全文思路是由总到分,先写总体的感受,后进行具体的描写。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式。板书设计相关知识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刘秀曾亲临太学视察。太学规模宏大,“诸生横巷,海内所集”。汉明帝刘庄还在太学亲自讲学,“诸儒并听,四方欣欣”。汉顺帝时,又扩建太学240房,1850室。此后,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经常达到三万余人。东汉以后,曹魏、西晋、北魏直至隋唐相继延设洛阳太学。洛阳太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月,倭奴国派遣使节来洛阳奉献,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赠“汉倭奴国印”一枚(原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岗市出土)。这是日本第一次来朝。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遣郎中蔡倍、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音等到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二僧,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年),用白马驮回洛阳。后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始。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佛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报身佛:卢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7“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传说卢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庄严美丽的大佛卢舍那,是龙门石窟的象征。)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本文标题:《16、洛阳诗韵》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0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