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研习报告(2013届)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092班实习生:阮美霞学号:09190113实习学校:汤溪高级中学实习带队教师:唐恒钧研习指导教师:周阳研习成绩:2013年1月1日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制研习报告学院生化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学号09190113姓名阮美霞实习学校汤溪高级中学指导教师周阳实习年级高二题目生物课堂观察报告——以《细胞膜和细胞壁》为例引言课堂观察旨在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可以有多角度多方向,在《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节课中我选取了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以及师生课堂互动两个角度来观察这一节课。本文通过对我的课堂观察报告进行研习并结合我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发现,指出了高中生物课堂在教学知识结构处理的一些意见,指出了高中生物课堂在师生互动方面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提出了我自己的一些意见。正文一、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旨在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可以有多角度多方向,常间的课堂观察角度可以有: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知识序);教学任务分析(分析学习任务的认知难度);课堂问答、课堂互动分析(分析师生交互方式)等。本文主要从知识序和师生交互方式两个角度观察《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节课。二、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一)、课堂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麻老师在教学“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课时,基本忠实于教材的安排,即先讲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后讲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成分的功能,再然后讲解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做几道练习。最后讲解不同生物体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表1《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环节具体内容时间(秒)时间%导入实验:伊红染液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染液不会溢出细胞,说明有细胞膜。562.6%细胞膜实验:玉米胚染色实验。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30414.2%细胞膜的第一种成分:脂质。①磷脂的结构、排布和功能。②胆固醇的分布和功能。45121%细胞膜的第二种成分:蛋白质。①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22310.4%细胞膜的第三种成分:糖类。①糖类的分布和功能。1647.6%小结:细胞膜的成分。874.1%①实验:人和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33715.7%细胞壁①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成分。②细胞壁的功能和特点。1637.6%随堂习题同学回答随堂练习并讲解共5题。32415.1%布置作业作业本《细胞膜和细胞壁》。150.7%从上表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麻老师课堂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主体内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占用整节课的的80.6%,导课和随堂习题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其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重点,细胞壁则是简单的讲解。二是麻老师讲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内容主要采用实验法。在讲解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讲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三是麻老师能将课堂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的例子来巩固所学。(二)、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从下图中可以发现麻老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学科内部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在本课中,主体知识来自学科内部和实验教学,随堂习题则多数联系生活。二是逆转推理的逻辑结构。突出表现在,麻老师总是先从功能出发讲解,不管是细胞膜还是细胞壁都先讲述其功能,然后再来具体讲授细胞膜、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这反映了她的生物学观点:结构决定功能。也体现了她思维的逆向发展性特征,从功能来看结构。三是麻老师讲授不同模块的知识时用的逻辑顺序是一致的。比如讲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时候,都是先讲功能,再讲结构和组成成分。而在讲细胞膜中每一种组成成分的时候则都是先讲其组成成分,再讲这种成分有什么功能。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对这些结构的认识。在本节课中具体表现在,从固定的角度构建知识体系,整体来说讲解细胞膜这一块内容时,先讲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再讲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而在讲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时,又是层层递进的,组成成分的结构、分布到功能逐一讲解。对于细胞壁这一块的内容也是按照同样的逻辑思维讲解的。三、课堂问答、课堂互动分析(分析师生交互方式)(一)、课堂师生互动观察利用互动分类体系,对本节课后15分钟的课堂进行分析后发现:麻老师认为需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生物任务的分析中也体现出她在这方面的努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她给予学生主导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还可以。但在课堂后15分钟,学生主导活动的时间约为0,而教师主导时间却占约7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后半段的新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麻老师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向学生展示各种知识体系及其结构。其次,在课程最后的课堂练习中多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通过该环节主要反馈学生对于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综上所述,故而在教学过程后半段中,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较少,而教师主导的时间较多。图1课堂11类活动类型百分比百分比图2师生互动百分比(二)、生物课堂问答分析本节课中麻老师共提了72个问题,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对该课的问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提问的类型主要集中在机械性问题,占所有问题的27.03%,主要是“对不对?”“是不是?”等形式,学生回答的类型也常是机械性地判断是否(占34.72%)。对提问后停顿时间的分析表明,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停顿不足3秒的占62.50%。由此可见,年轻教师麻老师的课堂上能调动学生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较少。第二,有42个推理性问题(占58.33%),提问后学生沉默的几乎没有,另有30个问题由教师自己回答或问而不答,占所有推理性问题的71%。因此,学生回答推理性问题的比率偏低。根据笔者的观察,出现这种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并不习惯回答这类问题,而麻老师多设计梯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自问自答帮助学生思考。第三,回答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提问后让学生集体回答的比率约为58.33%,另有41.67%为问后不答或教师自答。这样的答问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在笔者的课堂观察中也确实发现,在麻老师与学生之间问答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学生学习不投入现象。表2《细胞膜和细胞壁》的课堂问答行为类别频率百分比提出问题的类型1、常规管理性问题2、机械性问题3、记忆性问题4、推理性问题5、创造性问题6、批判性问题020942100.00%27.03%12.50%58.33%1.39%0.00%回答方式1、问前先点名2、问后让学生齐答(或自发回答)3、问后叫举手者答4、问后未举手者答5、问后不答(或教师自答)04200300.00%58.33%0.00%0.00%41.67%停顿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2、提问后,适当停顿3秒以上,学生未出现不投入状态3、提问后,停顿过长,学生出现不投入状态4527062.50%37.50%0.00%学生回答的类型1、无回答2、机械判断是否3、认知记忆性回答4、推理性回答5、创造评价性回答312597043.06%34.72%12.50%9.72%0.00%教师理答方式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3、不停顿提出其他问题或继续演讲4、重复问题或学生答案5、追问、沿着学生的答案演讲或解释6、等待数秒后提出辅助性问题7、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8、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理由00282269700.00%0.00%38.90%30.56%8.33%12.5%9.72%0.00%第四,从教师理答方式可以发现,麻老师希望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重复问题或重复学生答案占30.56%,而且整节课不存在打断学生回答,或对学生回答进行消极评价的情况,即使在学生未能回答周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结论综上对本节课的课堂观察,我发现在教学环节、知识结构和教学顺序上教师应该要综合授课班级的知识起点、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个性特点选取适合授课班级的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而积极探索的可多采用探究法教学,多设置课堂实验;善于理论思考的则可多选取一些经典例题,在例题中贯穿知识。知识结构要顺应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最重要的是一节课的授课思维最好保持一致,并贯穿始终,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总结和复习。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密不可分,一般而言教学顺序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水平,但在这些基础上也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实验,那一些知识并不一定要建构在某些知识之上,换言之可以跳跃性的教学,这也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其次,在课堂师生互动方面,由于我所观察的课是一节公开课,在本节课中“问—答”的仪式还是普遍存在。当教师提问后,如果学生不能快速作答,教师就会一脸焦急的重复问题,或给予初步分析,或改由其他学生回答,甚至包办代替,自问自答,丝毫不考虑是否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去形成答案,这样的师生互动不利于学生思考。师生的互动应该是鼓励性的,交流式的,教师更应该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该只是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一种好的师生互动答应当是环环相扣的,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会在领略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附录参考文献:[1]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2(3):54-58.[2]林丽玲,点燃智慧火花成就课堂精彩[J].新课堂设计室.课例剖析,2011(218):47-49附录一:麻艳芳老师《细胞膜和细胞壁》课堂实录题目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引言一篇佳作不仅体现在精彩绝伦的开头和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的结尾,还体现在中间各环节之间的无痕迹的过渡上。一节高质量的课也不例外,巧妙的﹑水到渠成般的过渡不仅能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整体上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在刚接触高中生物学知识时知识总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零散的知识并不利于学生吸收理解,零散的知识就好像是散落的珍珠,如果没有一根线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就很容易遗失。对于一堂课而言那根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线就是课堂的过渡。它把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艺术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若忽视它,课堂的教学结构定会松散、凌乱。本文结合自己所授课《光合作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过渡艺术。正文一、巧妙过渡的必要性有些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地备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彩的导入及恰到好处的结尾等,但从来不备中间环节的过渡,觉得它无足轻重,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讲完了这一点,下面我们讲…”或“接下来我们讲…”等所谓的连接语,使整堂课显得生硬干涩毫无生气,给人以胡乱拼凑的感觉。相反,运用恰当的过渡方式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而且能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但这一切必须源于在平时教学中要针对“过渡”加强挖掘﹑加强尝试,要有创新设计的意识。二、过渡的基本要求(一)水到渠成,自然合拍知识间的过渡就像铁轨间的接头,要让学生在接受时感到自然流畅,思维无结才好。过渡不能华而不实,不能与内容相游离或无关紧要,不能胡乱拼凑。(二)激发兴趣,富于创新教师要熟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维的特点,使过渡既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解读与构建,又能激发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三)前后联系,加强整合知识间的联系有的外在化,有的则潜在化,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去发掘新旧知识、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求得最佳过渡设计,使各环节之间既自然顺畅又联系密切,且有利于知识间的统一。(四)语言凝练,点睛之效过渡的方法很多,在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的同时,还要对教师的语言做一些要求,寥寥数语,水到渠成,就不需要滔滔不绝;精辟几字能画龙点睛,就不需要画蛇添足。三、过渡的几种方式(一)引言过渡1、故事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故事的引入会使学生兴趣倍增,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细菌”之
本文标题:师范生教育研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1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