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近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长袍马褂西装1、晚清时期:①民间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②官服、军服、警服发生变化归纳整理: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清朝官服:身份地位的象征晚清时期西式军装1、晚清时期:①民间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②官服、军服、警服发生变化2、民国期间:①颁布礼服形制②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归纳整理: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民国上袄下裙民国上袄下裙1、晚清时期:①民间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②官服、军服、警服发生变化2、民国期间:①颁布礼服形制②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③“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旗袍。归纳整理: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中西合璧:旗袍中山装返回中西合璧:中山装归纳整理:近代中国发型、足型的变化1、“断发”2、不缠足运动满清入关时,有著名的“雉法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有多少明朝的遗老、遗少敢于挺身试法,甘愿保住中原的束发习惯,而不愿沦落为“披发左衽”的番夷臣民。然而,200多年过去,时间过渡到近代的辛亥年,革命的号角吹响,剃发成为拥护革命的一个身体标识。辛亥革命后人们在街上剪辫子新时期的时尚发型归纳整理:近代中国发型、足型的变化1、“断发”清政府:自由剪发法令(1910年);民国:《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2、不缠足运动•中国女子缠足之风起于北宋•到南宋时已比较多见,但那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元代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明代缠足之风兴盛;•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后,曾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但缠足之风已经难以禁止。满族无缠足之俗,清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各种“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弊端。不缠足的开路先锋——康有为的女儿①民主平等思想影响不缠足运动兴起的原因?②维新人士倡导归纳整理:近代中国发型、足型的变化1、“断发”清政府:自由剪发法令(1910年);民国:《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2、不缠足运动清政府:屡禁不止;维新派:发起女权运动原因表现《不缠足会条例》“不缠足会”民主思想影响维新人士倡导穿高跟鞋的女子缠足的小女孩归纳整理:近代中国娱乐休闲的变化——报刊1.近代报刊出现:1815年,英国传教士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开始有了“新闻”观念3、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4、最早的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5、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6、维新运动中:报刊成为政治武器;7、新文化运动后:阅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申报》(刊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报导)报刊《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清人围棋图)报刊报刊晚清上海望平街报馆一角卖报小贩归纳整理:近代中国娱乐休闲的变化——电影1.电影的传入(19世纪末期);2.电影制作:①中国第一次尝试自摄的影片——《定军山》(1905年)②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13年)③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看电影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北京天桥电影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高级的大光明影院阮玲玉胡蝶周璇【思考课标】传播时事以近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什么巨大变化?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归纳整理:近代中国礼仪的变化1.相见礼的变化概况:(清代)三跪九叩、长拜作揖(民国初)鞠躬、握手。原因:民主共和精神的深入。清代:三拜九叩、长拜作揖民国:鞠躬、握手希特勒与溥仪握手致意归纳整理:近代中国礼仪的变化1.相见礼的变化概况:(清代)三跪九叩、长拜作揖(民国初)鞠躬、握手。原因:民主共和精神的深入。2.婚礼的变化: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特点: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传统的婚礼传统婚姻,有“六礼”之说,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1、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2、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3、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4、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5、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6、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这些过程完成后,才是婚礼环节。1927年的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1915年,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结婚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1929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婚礼归纳整理:近代中国礼仪的变化1.相见礼的变化概况:(清代)三跪九叩、长拜作揖(民国初)鞠躬、握手。原因:民主共和精神的深入。2.婚礼的变化: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特点: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3、葬礼的变化:特点:变化最为迟缓原因:西方葬礼文明、卫生、简洁;传统的丧葬礼仪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别开生面,简朴感人。简洁、文明的丧葬礼仪填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的时间是鸦片战争以后。填空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填空洋装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选择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清政府颁布过准许臣民剪发的法令B、“不缠足运动”晚于断发C、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D、康有为是不缠足运动的提倡者选择题最早成立不缠足会的城市是:A上海B天津C广州D北京选择题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查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由哪国传教士主办的?A、美国B、法国C、英国D、中国选择题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A、鸦片战争后B、太平天国爆发后C、维新变法后D、“五四”运动以后填空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填空中国最早的新闻画报是《申报》主办的《点石斋画报》。选择题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A、《难夫难妻》B、《歌女红牡丹》C、《舞台小姐妹》D、《渔光曲》选择题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的旧式礼仪中不包括:A、跪拜B、作揖C、拱手D、鞠躬填空推动近代婚姻变革进程的是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填空在各种习俗中,厚葬风气变化最为迟缓【思考课标】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材料二、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材料四、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外因思想经济政治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民主思潮影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变迁的特点:1、随着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不断加深2、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3、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本文标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3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