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
1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写出一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现在说来,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了英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典型,马克思才能写出《资本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限制。”(《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37面)但是,毛泽东并不因此就停止对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相反,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毛泽东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奋斗了一生。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毛泽东说:“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与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与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能太发展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了;上层建筑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阶级斗争论、国家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所研究的,是阶级斗争学说、国家论、党论、战略策略,等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应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争、分解是绝对的,统一、一致、团结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和其他事物;没有这样的观点,认识就会停滞、僵化。”“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简单的协作就创造一种生产力。手工工场就是这样一种简单协作,在这种协作的基础上,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的生产关系。手工工场是非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一种改进技术的需要,为采用机器开辟了道路。在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七世纪)以后,才进行工业革命(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力才大发展起来。”“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以前,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已经初步成长起来。在这点上,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但是,这个一般规律,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适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毛泽东文集》2第八卷,第130——132页)这是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毛泽东从哲学高度与历史事实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讲得非常清楚。即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然后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用新的生产关系去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毛泽东的这一认识,使那些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们和那些既不读书又不懂实际的人们相形见绌了。那些人既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懂,也不知历史,更不了解实际。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搞农业集体化。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民粹主义者,中国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以后才能搞社会主义。以上是毛泽东从理论上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要靠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要靠新的上层建筑。下面是毛泽东把他探索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政权了(上层建筑),毛泽东就领导全国人民,一面恢复生产,搞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一面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驾齐驱,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是从三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对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首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离开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免谈社会主义社会。在当今,离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包装得很精美,那也是改名换姓的资本主义。毛泽东为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首先是为农业集体化而奋斗。从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初期,由于人们都没有经验,加之有些领导人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把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急急忙忙向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确实犯了“左”倾错误,给国家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毛泽东为了纠正“左”的错误,从1958年11月3日起,就反对“共产风”等“左”的思想和行为。直到1962年,把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的规模确定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才基本定型。定型后,他就主张相对稳定,不准随便变更了。1975年,陈永贵写报告,要求把全国农村的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大队核算。毛泽东请邓小平研究,邓小平研究后,同意陈永贵的意见,把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大队核算。最后毛泽东还是没有同意改变基本核算单位。(关于人民公社的问题,在另外的栏目里再详谈)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农村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它凝聚了毛泽东后半生的心血。农业到底是走集体化道路好,还是走单干道路好呢?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80年代初,沸沸扬扬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为什么不用来检验一下农业上的两条发展道路(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和单干道路)谁优谁劣呢?现在,农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还不少(有一个乡,其余的是村和生产队),这些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村一般不存在新的“三座大山”不存在两级分化,有的快要共同富裕了,有的已经共同富裕了,如江苏省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四川彭州的宝山村等。华西村整体之富,连美国学者看了都目瞪口呆,并说:如果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美国人也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四川彭县的宝山村在08年的大地震中,虽然招致毁灭的破坏,但他们仍然坚持走集体化的道路,坚持自力更生,恢复建设美好家园。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农村只有走集体化的道路才能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农村建立了集体所有制后,紧接着就在工商业中建立公有制。工商业中的公有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全民所有制;一部分是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的来源分三部分:一是绝大部分是全国人民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3新建立的;二是用革命办法和专政的办法,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财产;三是通过公私合营,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而来;集体所有制主要是原来一些小手工业和个体商业者组织起来的。毛泽东那个时代是名符其实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全国人民正在为共同富裕艰苦奋斗。遗憾的是,毛泽东逝世后,一些人说,没有高度工业化,没有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就搞社会主义是“民粹主义者”。因此,这些人把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积累起来的公共财产,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作嫁衣裳。二、对按劳分配探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又一标志,也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和真假社会主义者的试金石。关于按劳分配,毛泽东说:“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30页)“要保证人民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讲“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同上书第134页)关于产品分配,他说:“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上书第136页)关于按劳分配,他提出了许多个对立统一的方法。在这些对立统一中,既有主有从,各方都又照顾到。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只强调某一方。既不能只强调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物质刺激,今朝有酒今朝醉,也不能只强调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和精神鼓励,忽略个人眼前的利益。个人和集体双方都要照顾到。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他比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高明许多,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初步探索后,毛泽东就着手探索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各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只是各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处理的方式不同。而处理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只有毛泽东才认真探索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远见卓识的意见。他说: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好中央、地方与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企业领导与职工的关系等。他说:“同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但是有的由中央部门直接管,有的由省、市、自治区管,有的由地区管,有的由县管。都是全民所有制,归谁管,归哪级管,只要一个积极性还是要两个积极性,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经常注意解决的很关重要的问题。……中央部门管的和地方各级管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没有这种自治权,对促进生产发展,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关系很大。”(《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138页)以上的论述,是要处理好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调动各级领导人的积极性。他又说,要给劳动者各种权利,要使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根本的权利,没有这4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要使劳动者与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就要作大量的工作,他说:“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做工作。我们的经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是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不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要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同上书第129-130页)这是要求各级领导人处理好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要对干部做工作,要干部与工人打成一片,平等对待工人。现在看来,这些话讲得既精彩又深刻。劳动者只有把自己当作主人翁,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关于企业的管理。毛主席说:“要领导者采取平等态度待人;一
本文标题: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4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