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原著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中文二版第一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公诸于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手稿》热”。下面我们就来大致了解一下《手稿》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历史背景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手稿》的写作还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资本家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的科学理性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一大精神支柱。同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消费,不断地生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二大精神支柱。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确发展了科学理性,但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却使人道主义最终落空了。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重新倡导了人道主义,但由于没有和科学理性相结合,其社会主义是非科学的,最终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现实。而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现实条件和途径,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方式。主要内容2《手稿》是由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第二手稿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学说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1、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无产阶级的状况,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马克思首先对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就是说,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产品,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到一个外部对象上,从而实现自我确证。对象化是一切劳动之共性,但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化却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异化。“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哲学家、理论家就经常使用的一个哲学范畴,异化的基本含义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如果说对象化是劳动的肯定方面,那么异化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在劳动的异化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意味着劳动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与己对立的异己力量,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化劳动,它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的。”这里的“劳动的产品”主要指生产资料。一切劳动产品或生产资料都是由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者本应是它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控制,被资本家转变为资本,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物,资本家利用劳动者生产的生产资料反过来奴役、剥削劳动者。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3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是劳动结果的异化,但劳动结果的异化必有其原因,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过程即劳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自觉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是主动去劳动,而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已去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由以上关于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马克思又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类。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质当中,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把通过劳动把自然界转变成人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转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明人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即实现人的类本质。劳动产品是属于自然的,因为它来源于自然,是人的物质食粮;因此,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也就意味着自然对人的异化,这是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的一个方面。同时,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也即是人的类本质的第二个方面对人的异化。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部“类本质”对人都异化了,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对人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即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者在生产着劳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人与人本应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互相协助的关系,人本应能完全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被这种关系所控制,不仅仅是工人,资本家也被异化了,人与人相互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劳动者的劳动为自己造成了不幸和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了享受和欢乐。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通过异化劳动,劳动者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也即说,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得产物和必然结果。马克思因此从异化劳动的概念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在考察异化劳动基础上揭示了产4生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根源。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旦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以上四个的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第三、四个异化是前两个异化的结果。前两个异化偏重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后两个异化则体现了哲学的高度。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反科学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其共产主义理论。2、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在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已经消除,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成为人的本质为人所占有、控制;在这里,自由自觉的、社会化的劳动的观点已经逐步具备了实践的含义。人与人的异化也因异化劳动的消除而消除,社会化的劳动是人全面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以保存以往的全部社会财富为前提。随着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因此解决,因此,这种共产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同时也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的自然主义,因而它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在这些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还初步阐述了自己的大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两个方面:人与自然。人通过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即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自然也通过人的实践成为人化自然,共产主义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解。3、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发展史,它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整体感,系统阐述了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否定的辩证法把人看成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创造出外部对象世界,对象世界作为独立的存在又反过来与人对立,客体与主体对立,而人又在认识、5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扬弃这种对立。否定的辩证法不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主体积极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劳动的过程。马克思积极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但同时指出,黑格尔所谓的劳动仅仅指抽象的精神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仅仅是纯粹的精神运动的过程。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用现实的生产劳动改造并扬弃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所诞生的过程。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思想对黑格尔德绝对精神进行的批判,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劳动的主体人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劳动是无创造性、一致性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还未能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虽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类本质已不再是费尔巴哈的生物性、生理性的东西,而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生产劳动,但马克思还未能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社会历史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色彩,尤其是与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较,《手稿》的思想观点是不完整的。但是,《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关于人的本质、共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
本文标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7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