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唐朝女子服饰研究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的服装大量吸收突厥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显示了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风气。隋代及唐初的女装,仍以小袖短襦佩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盛唐以后,衣袖日趋宽大。衣服的领子有各种形式,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特别是在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大胆地露出半个胸脯。裙子的质料、色彩、式样以及装饰都大大超过前代。在贵妇当中曾流行一种精致的百鸟毛裙,百鸟之状、并见裙中。普通妇女则以穿石榴裙为尚,这种石榴裙一直流行到明清时期。除襦衫外,妇女还穿一种名为“半臂”的上衣。天宝年间,在妇女中还曾一度流行穿着男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开放程度。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域异质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它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它造型华美,品类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襦(或袄、衫)、裙装这是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装样式。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称为背子或半臂。隋唐时襦和袄的领型受外来服装的影响,除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种形状的翻领。翻领以对称翻折的庄重造型,把观众的视线导向穿衣人的首脑部位,收到传神的效果。当时还把领、袖口等衣服结构部位当做纹饰的重点,加施镶拼绫锦或金彩纹绘及刺绣工艺,加强装饰美的风采,使着装效果更加雍容华贵。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方片裙的结构和人体的立体结构不是一种有机的适应,所以方片裙穿起来下摆不齐整,不是最完美的裙形结构。唐代初期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齐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盛唐在美学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文献通考》卷一二九引祖莹语,说唐初衣裙“尚危侧”,“笑宽缓”。当时大概和北周、北齐及隋代相近。《安禄山事迹》下卷也说到天宝初年,“妇女则簪步摇,衣服之制,襟袖狭小。”元和时,白居易在《新乐府·上阳人》中写着“平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这类打扮,和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人物及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人物服饰形象相合。元和以后这种风尚变化较大,到盛唐以绘画风格演变为起点,“风姿以健美丰硕为尚”。这种新趋势反映到服装样式方面,也流行大髻宽衣,中唐以后,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服式越来越肥。敦煌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盛装贵妇和此时三彩俑(后人称胖姑娘)常服妇女服式都是如此,乐廷瑰夫人所穿即为“钿钗礼衣”。为朝参、辞见、昏会之礼服。元稹《寄乐天书》说:“近世妇人,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描写元和服装流行时,就写成“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了。《旧唐书·文宗纪》还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唐文宗传旨诸公主“不得广插钗梳,不须着短衣服。”当时他似乎在鼓励穿较宽松的衣服。以后不过十年工夫,服装样式就很快向丰腴型发展,至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正月,在咸泰殿观灯,因延安公主穿了十分肥大的衣裙走来,唐文宗见了大怒,立时将她斥退,并下诏对驸马窦澣罚俸两月,进行了经济制裁。当时的宽体长裙,普通用5幅丝帛缝制。也有用6幅、7幅、8幅,甚至12幅的。按唐代布帛幅宽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长度约合0.29米,12幅裙的宽度就达3.48米了。穿起那么肥大的宽松裙走路很不方便,所以又穿高头丝履,丝履前面装有一块很高的履头,让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才能迈步走路。与之相配称,头上还要戴假发,梳高大的发髻,插很多金钗银篦金步摇之类的头饰,才能协调,反映出一股豪华侈糜的社会风尚。服装对于社会风气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就引起了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担忧。同年2月,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到朝廷提出了裙长和袖宽尺度标准的建议,规定原袖阔4尺(合1.18米),改为1尺5寸(0.4425米),裾曳地4尺,令改返?寸(0.1415米)。唐代裙裾的纹饰加工也非常讲究,唐代小说《许老翁传》,讲天宝年间益州(四川成都)士曹柳姓者之妻李氏,穿“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白乐天《戏代内子作诗贺兄嫂》诗:“金花银碗饶兄用,罨画罗裙任嫂裁”。银泥是用银粉绘画的纹饰。罨画是五彩的手绘花纹。此外裙子用金缕刺绣、印花、织花、彩色相间等工艺加工的,更为多见。唐代的裙装,有的还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帔帛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都可以见到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袒着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着束到乳房以上的长裙。在她们的肩背上还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这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时把围巾两头用手捧在胸前,下面垂至膝下。有时把右边一头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有时把披在两肩旁的垂端凑在胸前,好像穿着一件马甲。形式很多,都很合乎审美的要求。这种长围巾就是“帔帛”。帔帛的来历,据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女人帔帛条“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寻常宴参侍令披画帔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曰续寿巾。续寿巾盖非常参从见之服。”宋高承《事物纪原》说:“秦有帔帛,以彩帛为之,……开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实际上帔帛在东晋时尚未出现,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已有帔帛。但南朝陶俑身上仍未见。中古时鲜卑、契丹、回纥、吐蕃服装均无帔帛。《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印度有“横腰络腋,横巾右袒”的服式,莫高窟隋唐时期的菩萨塑像中常能见到,似现代“纱丽”一端搭于肩上,任其下阔部分散拂于腰际者,与帔帛形式也不相同。《旧唐书·波斯传》:“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女装也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当时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所以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中说:“天宝初贵游士女好衣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袖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矣。”敦煌莫高窟390窟许多隋代女供养人都有帔帛。唐代除莫高窟壁画之外,从陕西乾县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宫女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宫乐图》,到莫高窟98窟五代于阗王后曹氏像等,都有帔帛,画出了帔帛的各种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唐代诗文中关于帔帛的描写也很多。中国衣料向来以丝绸见长,从战国秦汉到东晋,妇女服装常常做成长袖或飞动的带饰,来美化妇女柔美轻盈的身姿。帔帛正是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以动育静的艺术法则,吸入西域服饰的特点为我所用,使我民族服饰更加丰富。裲裆、半臂和褙子(背子)裲裆是一种套穿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唐书·舆服志》记载武舞的服装就是绯色丝布大袖衣套白练裲裆的形式。唐陆龟蒙《陌上桑》有“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桑”之句,则知民间女子也穿长襦和绣花裲裆。半臂和背(褙)子也是短袖式的罩衣。《事物纪原·衣裘带服部·背子》引《实录》记载,说隋大业年间内官多服半臂,唐高祖减其袖,称为“半臂”。后称“背子”。其式样为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中华古今注》说隋大业末,炀帝宫人、百官母妻等,穿绯罗蹙金飞凤背子为朝服。唐天宝年中,四川向朝廷进贡五色织成褙子。李德裕《李文饶集·别集》卷五《奏缭绫状》说唐玄宗命皇甫询在益州织造半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扬州贡物中有半臂锦。在新疆阿斯塔那地区206号唐墓曾出土身穿团窠对禽纹锦半臂的女木俑,衣身紧小,下配直条纹长裙,颇具今人背心审美风度。另据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龟兹壁画供养人所穿半臂有两种形式,一种半臂的袖口平齐,还有一种半臂在袖口加饰褶裥边。在西安出土的唐舞女俑,也可见到此种加褶裥袖边的半臂。半臂的造型特点,是抓住衣袖的长短和宽窄处理作审美形式变化的关键,在功能上又能减少多层衣袖厚度带给穿衣人动作上的累赘,它既合乎美学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学的要求。直到今天,半袖式衣衫仍然是现代服装造型的主要形式。唐代也有将半臂穿在外衣里面的穿法,唐永泰公主墓石椁线雕人物及韦泂石椁线雕人物,衣服肩部都有一种隐约呈现半臂轮廓的装束,就是这种穿法的写照。另外唐代常有在肥大的礼服袖子中部加缀一道褶裥边的装饰袖,使服装上臂得到强调,这种手法,也仍在现代女装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盛唐以后,因社会习尚以丰腴为美,穿半臂的人就逐渐减少。幕篱与帷帽幕篱和帷帽都是为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缀于帽檐上的皂纱称为帽裙,幕离的帽裙长可障身,到永徽(公元650年至655年)以后,帽裙缩短至颈部,称为帷帽。帷帽四缘改为垂挂一圈网子,可以不妨碍视线,考究一些的还在网帘上加饰珠翠,就显得十分高贵华丽了。幕离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因西北多风沙,故用幕离来遮蔽风沙侵袭,原是实用性的,但传到内地,与儒家经典《礼·内侧》:“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幕离的功用就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的面容为主了。遮蔽风沙的实用功能转化为体现封建意念的障身功能,幕离的形式也就渐渐演变成帷帽。到唐高宗神龙(公元705年至707年)年间,幕离就彻底被帷帽所取代。宋代著名的绘画《清明上河图》和元代永乐宫壁画及明代《三才图会·衣服图会》中,都能看到帷帽的形象,说明帷帽和封建社会封闭女性的意识相符合,就能一直保留下来。回鹘装回鹘是唐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可汗请唐改称回鹘。唐代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回鹘妇女服装及回鹘舞蹈,对唐代宫廷及贵族妇女产生较大的影响。回鹘装的特点是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及袖口均加纹饰,纹样多凤衔折枝花纹。头梳椎状的回鹘髻,戴珠玉镶嵌的桃形金凤冠,簪钗双插,耳旁及颈部佩戴金玉首饰,脚穿笏头
本文标题:唐朝女子服饰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1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