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龙源期刊网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综述作者:唐沙利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7期[摘要]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都一直在关注对外贸易对一国及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以往理论按时间远近的顺序进行了梳理,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并作了简要的评述。[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理论综述经济增长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或优化配置,从而使一国国民生活得到改善。一个国家的一切经济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都要依靠一国经济的增长来实现。因此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是每个国家都加以重视的问题。外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属于外贸效益的研究范畴。关于外贸的增长效应没有系统的独立的理论体系,主要源自贸易理论的有关增长方面的论述和增长理论的有关贸易方面的论述,是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的交叉研究对象。外贸对增长是促进作用,还是中性作用、负面作用,理论界存在不同认识,经验研究也没有统一的结论。一、从正面阐述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一)国际分工角度有关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使各国都能享受到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该理论表达了外贸与增长关系的思想,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把本国资源集中到绝对有利条件产品的生产上去,放弃本国不利条件产品的生产,按照国际分工,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必然推动生产率持续提高,促进本国经济增长。2、比较优势理论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即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分工,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对参与分工的各国都有利。该理论从贸易利益的形式把握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在使用相同数量的生产龙源期刊网要素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国民的福利。穆勒进一步发展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3、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俄林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要素禀赋理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裕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该理论提出决定一国比较优势的基本因素是相对资源禀赋,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等投入要素的供给状况。各国应专业化生产使用本国较为丰富、价格相对较低的生产要素的产品,通过对外贸易减少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的缺陷,各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要素价格趋于平衡,贸易各国福利均得到提高。从而通过贸易使生产均衡位置沿着一条既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与更高消费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达到生产和消费的均衡。(二)剩余产品出路学说斯密在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的同时,也提出对外贸易为一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对外贸易使原来没有价值的剩余产品具有并在贸易中实现了其价值,从而增加了各国的福利。近代的经济学家在这一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剩余产品出路学说。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对外贸易资源利用缺乏效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致使该国的生产均衡点落在了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另一方面是虽然本国的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过多集中于某些低层次的产品,造成低层次产品的过剩供给及高层次产品的供给不足。如果这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便可以为原来的过剩产品找到出路,使本国的生产增长,福利水平提高,解决原来的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该学说表达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为一国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换回本国需要的其它商品,不仅为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也推动了生产发展,扩大了就业。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的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必然能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三)“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英国学者罗伯特逊于1937年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学说,主要阐明了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如资源配置优化等静态利益,且能带来间接的如规模经济等动态利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50年代,纳克斯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命题,认为国际贸易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中心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通过国际贸易传递到外围新兴国家。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拥有较多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资本品会获得较多国际分工的利益,节约生产要素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出口的增长使有关国家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资金流入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会大大提高其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龙源期刊网(四)其他外贸—增长效应理论1、凯恩斯主义的外贸—增长效应理论凯恩斯在其代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认为,贸易顺差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失业。因此,他们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凯恩斯主义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出口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一国的进口和国内储蓄一样,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出口会使出口部门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从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依次类推,国民收入的增量将是出口增量的若干倍。反之亦然。因此,只有当贸易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生产、就业及国民收入,而且国民收入的增量将是贸易顺差额的若干倍。2、结构主义的外贸—增长效应理论针对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结构主义不赞同最优或均衡是可以实现的,他们通过经验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必然要求结构调整,只有有效的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索洛模型,结构主义加入出口增长、发展水平等变量。把外贸特别是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将出口变量纳入其增长模型。另外,还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贸易模式在结构转变的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中的作用,认为通过贸易可带动经济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过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3、新增长理论的外贸—增长效应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默、卢卡斯为主要代表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该理论将技术和创新活动内生化,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对人力资本和新技术投资的结果,这种投资活动不仅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率,还能产生溢出效应,获得外部收益,因而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对外贸易可以为贸易国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更为频繁的技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通过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刺激贸易国的创新活动,从而促进该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可见,该理论中暗含有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4、新贸易理论的外贸—增长效应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报酬不变为假设,强调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许多行业具有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规模经济特点。新贸易理论首先注意并研究了规模收益递增与外部性对增长的作用。该理论是在承认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分析外贸—增长效应的。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学说,全面论述了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通过出口扩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主张把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相结合,作为贸易产生和贸易利益的主要原因。互利的贸易不一定要基于比较优势,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还可以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龙源期刊网二、外贸对经济增长起中性或负面作用(一)“经济增长侍女”理论贸易发动机命题提出后,引起广泛的争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提出的贸易是“经济成长侍女”的理论是反对观点的代表。1970年,克拉维斯在《经济学杂志》上的文章认为,20世纪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国际贸易增长几乎都不显著。那些出口曾有较大发展的外围国家的经济增长实绩也并不理想。由此可见,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国内因素,国际贸易只不过给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外部刺激,刺激程度的大小最终要受到国内因素的制约。因此,对一国出口产品的外部需求强劲是有益的,但它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即使贸易在增长过程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增长发动机”一词也并不具有普遍的描述性,它包含着仅仅通过贸易无法实现的期望。因此,“增长的侍女”一词可能会更好地表达贸易可以发挥的作用。他提出,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外贸易并不是增长的发动机,而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是“经济成长的侍女”。(二)中心—外围论一些经济学家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1950)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1958)的“贫困化增长”模型;Findlay(1984)提出的国际贸易减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的李嘉图模型;Rodrik(1999)认为内生增长理论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结论:当国际贸易推动一国的产业向非动态比较优势部门发展时,国际贸易会持久的减少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一些拉美经济学家对发动机命题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从分析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外围论”,认为国际经济体系包括由以发达工业国家构成的中心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两部分,中心居于主导地位,而外围则处于依附地位。普雷维什的主要观点是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国际收支的不利影响要远远超过对其国内资源带来有效配置的好处。他认为,技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和“外围”的不平等分配,是造成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机制。此外,他对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提出了一个假说: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具有棘轮效应,即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在经济萧条时期下跌,在经济高涨时期上升,但前者的下跌程度比后者的上升程度要大。这种不对称性波动导致了初级产品相对价格长期来看处于下降趋势。从这些观点看,普雷维什对外贸的经济增长效应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三、结语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战后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即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地提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经济发展史上,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龙源期刊网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外贸易决非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一国经济增长应取决于多种因素。除对外贸易外,还有生产要素、科学技术、资本流动等因素。当今各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上述多种因素的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因此,过分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片面的,不可取的。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流动、科学技术在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对外贸易是20世纪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么资本流动、科学技术则成为21世纪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参考文献[1]唐志,沈利生.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2006[7]:65-67[2]刘志迎,郭雅清.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7[1]:55-56[3]徐炳胜.外贸—增长效应理论研究进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1]:44-52[4]陈传兴.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12-15[5]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李欣
本文标题: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2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