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微记录《瞿上印象》策划方案
纪录宣传片《瞿上印象——探寻古蜀农耕文明发祥地双流九倒拐》策划方案一、序言位于双流县城南牧马山境内的“瞿上城遗址”是古蜀王国的第一都城,也是古蜀王“蚕丛”的王宫所在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蚕丛善于以农桑治国,从而成就了誉满全球、“天府之国”的宏图大业。根据诸多文史记载和大量物证,蚕丛建立了蜀都第一古蜀王国“瞿上城”,才有了另外一个鼎盛的古蜀王国“鱼凫城”。据《华阳国志》和《双流县志》等诸多文献记述:“…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与三星堆出土的“纵目人像”是如此之吻合,从而可以推断,三星堆出土的“纵目人像”很有可能就是“蚕丛”,这也是三星堆“纵目人像”长久以来未解之谜的答案,也许这正是三星堆古蜀王国对先王“蚕丛”祖先的崇拜和偶像的崇拜。而另一件物证则是三星堆出土刻有“鱼图腾”的金杖,专家们一致认为是“鱼凫王”的金权杖,从“蚕丛王”的“瞿上城”到“鱼凫王”的“鱼凫城”,再到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这是一条相互关联的历史承袭线,而这种关系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们若把“蚕丛”与“瞿上城”、“鱼凫”与“三星堆”、“蚕丛”与“三星堆”、“三星堆”与“金沙”的来龙去脉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金沙和三星堆古蜀王国与蚕丛的“瞿上城”古蜀王国,不仅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承袭关系,而且还有直接的物证联系。他们之间最宝贵、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对“蚕丛纵目”的文字形象描述和三星堆、金沙出土的“纵目青铜人像”物证。三星堆“纵目人像”的物证,不仅证实了“蚕丛纵目”的文字形象描述,更为重要是由于“鱼凫王”的三星堆古蜀文明,有着震撼世界的历史价值,这无疑是给蚕丛的“瞿上城”古蜀王国增添了神秘性和与此同等的历史价值关系,并即将使“瞿上城”古蜀王国从几千年的尘土中浮出地面。我们应借“三星堆”、“金沙古蜀王国文明”之势,强势推出“蚕丛瞿上城古蜀王国”文明。因为蚕丛的“瞿上城”王国是“三星堆”文明之根,更是双流“广都”文化之魂。从《双流县志》等诸多史料及当地史迹印证:古蜀第一王蚕丛建都瞿上城。那么,瞿上在何处?史学家考证,就在双流牧马山九倒拐。查考历史文献,最早当是宋朝罗泌《路史国名纪》记载:瞿:今双流县南十八里有瞿上城,益之西南二十里。县北有瞿上乡。第一次明确了瞿上是一个城。接着,他又在他的《路史.前纪》卷四中云: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第一次明确了瞿上不是杜宇所为,而是蚕丛王时的瞿上。之后,其子罗苹为其父亲《路史》作注再次肯定:瞿上城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县北有瞿上乡。明朝《明一统志》又进一步考证记载:瞿上城在双流县东十八里,蚕丛氏所都。又明确了瞿上城是蚕丛王时的都城。当然,这里要提及的是,罗泌说的瞿上城在双流县南十八里,而明《一统志》说的是县东十八里,方位说法有异,但无碍,东南也是南,古人对方位当时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讲的只是大概方位。历史文献说“瞿上城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但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呢?新津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表明,双流通江籍,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员、新津文化馆李澄波先生曾经认真做了考证工作。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刘琳在为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时,进一步考证,认为按其方位,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的牧马山上,属瞿上乡境内。并确认李澄波老先生实地考察后的手稿记载:“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交界之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二、关于新媒体纪录片(纪录宣传片)所谓新媒体纪录片,就是纪录片在新媒体下的新样态——微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为真实。微纪录片的概念较为模糊,目前尚无清晰的界定。百度百科在纪录片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微纪录片是用微电影的语言,纪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1]把微纪录片和微电影语言混同,显示出在概念梳理上的迷茫。而大多提及微纪录片的论文则以直接陈述的方式表述其存在性:“新媒体正在逐步改变着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过程。而微纪录片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创作者会据此形成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新思路,形成新的纪录片类型。”[2]。同时,又有多处网文提及微纪录片标明自己为“首创”,如《凤凰视频首创微纪录片概念》、《中国纪录片加大海外发行提“微纪录”概念》等。而此前,以“微型纪录片”命名的纪录片在国外已约定俗成:“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节目。一般情形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3]而微纪录片则是纪录片适应新媒体语境的新发展,与之前的微型纪录片在短时长这一共同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三、播放定位微纪录片是应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变化,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具有传统纪录片所有的特性和特点,适应于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传播。根据微纪录片的特点,《瞿上印象——探寻古蜀农耕文明发祥地双流九倒拐》利用网络优势,上传双流县电大、双流社区教育学院的网站;优酷、土豆、爱奇艺、56、等视频网站。四、内容构思主要采用采访的方法,采访各个行业的人群,比如村民:有没有关于九倒拐的传说?知道不知道蚕丛王曾经在九倒拐建都?等一系列问题。解说:采用同期声+采访的方法,不配解说词,有主持人串联起关于九倒拐的各个元素,如蛮洞、蚕丛祠、白塔寺、四十八皇坟、八角井等。五、结构框架第一部分:引子——由主持人介绍蜀锦,由蜀锦引出蚕丛,由蚕丛引出九倒拐。第二部分:由专家学者介绍蚕丛王建都,并论证出瞿上城就在双流胜利九倒拐。第三部分:介绍九倒拐的各个元素——蛮洞、蚕丛祠、白塔寺、四十八皇坟、八角井等。微纪录片内容:一、主持人串词:1.主持人介绍蜀锦,有蜀锦引出蚕丛,有蚕丛引出九倒拐。2.主持人介绍双流九倒拐的位置。3.主持人最后总结。二、采访专家:1.专家介绍根据研究瞿上城就在双流九倒拐。三、实地考察:由专家学者带领实地考察双流胜利九倒拐,并采访当地民众,由民众介绍九倒拐的各个地方,更好的宣传九倒拐。四、后期剪辑:采用无解说词的方式,使观众更客观的了解历史,了解瞿上城,了解九倒拐。由主持人串联起由蜀锦到蚕丛,由蚕丛到瞿上城,由瞿上城到九倒拐。由专家和当地民众的声音作为同期声。六、制作周期1.拍摄时间——3个工作日2.制作时间——5个工作日七、拍摄制作人员总策划:策划:顾问:导演:朱会兵摄像:张陈八、费用预算1、导演费用:¥5000.002、摄像师费用(含摄像器材):¥5000.003、摄像助理、灯光师费用(含灯光器材):¥5000.004、后期制作费(含后期包装等):¥5000.00共计:¥20000.00八、参考样片新媒体纪录片《穿越成都气质》九、《瞿上印象》拍摄脚本画面解说词时间片头字幕——瞿上印象——探寻古蜀农耕文明发祥地双流九倒拐音乐起5’主持人在蜀锦手工坊介绍蜀锦。引出蚕丛(穿插蜀锦制作的镜头)主持人:蜀锦,作为四川的代表符号之一,为大家所熟知。蜀”是四川的古称,因盛产桑而多有桑虫,桑蚕吐丝作茧而盛产丝,所以蜀地自古便有“蚕丛古国”之誉。但是蜀锦的发源地在四川的哪里?蚕丛古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古老王国?30’采访专家王泽枋,由王老师介绍蜀锦的起源,引出蚕丛,由蚕丛引出瞿上城,由瞿上城引出九倒拐。(穿插王老师查阅历史资料的画面)采访王老师同期声:40’采访张善云教授,张教授介绍“蚕丛王瞿上”。采访张教授同期声40’双流九倒拐空镜头(介绍双流九倒拐)九倒拐,位于成都双流县胜利镇与黄水镇之间,它处于牧马山和成都平原交汇处,海拔605米,这里山虽不高却十分陡峭,从山脚到山顶,道路盘旋曲折所以叫九倒拐。30’’主持在九倒拐现场串词介绍九倒拐的地理位置,并引出瞿上城遗留下来的第一个印记——蛮洞。(穿插九倒拐的空镜头)主持人:“蚕丛和鱼凫,开国何茫然!”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道出了蚕丛部落建立瞿上城的艰辛。瞿上城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王朝更迭早已不复存在,但今天在九倒拐瞿上城的遗址上,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蚕丛部落建立的瞿上城痕迹。30’学者李文旭现场向主持人介绍蛮洞——蚕王洞。(穿插蚕李文旭的现场同期声40’王洞的空镜头)刘汉坤老师向记者介绍蛮洞——二仙洞。(穿插很多洞口的画面、九倒拐的空镜头)刘老师的现场同期声40’当地民众向记者介绍他小时候进入的一个蛮洞,看到的陶俑。现场同期30’’蚕丛祠遗留痕迹的空镜头查阅资料的空镜头清嘉庆年间,江苏无锡进士汪世侃出任双流知县,在瞿上城遗址上创建了“蚕丛祠”,供奉蚕丛王塑像,还亲授匾额:“授农初地”,又请在蜀做了几十年州县官的张澍为“蚕丛祠”写了一篇很有名的碑记。30’’当地民众朱大爷向记者介绍被毁的蚕丛祠,并指认蚕丛祠的方位。朱大爷的现场同期声30’’白塔寺遗留痕迹的空镜头在蚕丛祠旁原有一座白塔,《双流县志》记载:“相传为明代蜀王朱椿所建,与熏风塔合称‘双流二塔’。白塔俗名“白塔寺”,高耸于牧马山,为双流一大景观。30’’朱大爷向记者介绍白塔寺并指认白塔寺的位置。朱大爷的现场同期声10’朱大爷向记者介绍四十八皇坟的传说并现场指认。朱大爷的现场同期声10’朱大爷向记者介绍八角井并现场指认。朱大爷的现场同期声10’主持人现场总结主持人:四千多年前,蚕丛部落在双流城南的牧马山九倒拐,以农桑治国建立瞿上古城,在经历了柏濩、鱼凫以及后来的杜宇、开明,巴蜀的文明在这里起源并得以传承和延续。而今天古蜀文明和农耕文化,随着蜀锦通过现代文明传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30’出字幕音乐起10’十、拍摄计划6.17(周三)采访王泽枋老师6.18(周四)九倒拐采访6.19(周五)拍摄九倒拐空镜头
本文标题:微记录《瞿上印象》策划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5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