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城市河流治理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刘晓涛(上海市水利排灌管理处上海200002)【摘要】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和生态系统的要素。世界上治理城市河流的最新理念,是建设生走堤,使河流生态回归于自然;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降免河水污染;还城市人以自然的滨水环境,充分满足人与水相亲相近、和谐相处。而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片面强调工程效应,遗留了许多弊端,因而应对症施救,采取相应措施施以新理念的治理。【关键词】城市河流治理规划新理念存在问题对策措施1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1.1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州,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塞纳河从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城的中间流过,将巴黎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我国,黄浦江与东海,使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区大多是城市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中国7大江河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l/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而河流人海口由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经济中心所在:如地处上海经济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中国南方深圳、广州、珠海经济区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据预测,在本世纪初,全国城市总数将逾1000座,这些城市大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带。1.2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2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占代巴比伦也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发展繁衍的。河流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育的地区。河网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没有丰富的水面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相映衬,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蕴就不会充分展现。1.3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远古时代,城市河流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发展到后来,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成为城市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净化场所;在现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说,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1.4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而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离不开大自然中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河流和水面。当代国际大都市环境建设的价值观念的演进趋向表明,都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由疏离。隔绝变为亲近和融合。开阔的水面和流动的水体所形成的自然风貌,无疑能给城市增添许多魁力。从19世纪英国人欧文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设想,无不反映了城市人对城市优美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31.5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网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种多样的意义:包括为城市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城市物种多样性、为市民创造文体娱乐与亲近自然的空间。目前,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人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2国外城市河流治理规划发展的新趋势2.1建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城市中保持自然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城市治理准则,河道的治理也不例外。自以90年代以来,采用混凝土施工、衬砌河床而忽略自然环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人趋势。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指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瑞士。德国等于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所谓“自然型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MELK流域经过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段的鱼类个体数量、生物量从治理前的150个、19公斤提高到治理后的410个、55公斤。德国的莱茵河,1993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洪灾,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损失估计达几十亿欧元。分析洪灾原因,主要是由于莱茵河河流生态遭到破坏,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因此,德国现正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主河4道洪峰量。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1991年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设”。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对5700公里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公里为植物堤岸,1400公里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2000公里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分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美国的南佛罗平达州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进入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已经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著名的洛杉机河也正在拆除衬砌。总之,很多同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许回归自然的改造、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拆除衬砌的资金投人要比铺衬砌昂贵得多,但这些同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国际上河堤建设发展的总趋势。2.2还河流以空间,是现代防洪规划的新理念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措施,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间,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在欧洲,1993年、1995年莱茵河和默兹河发生洪水。对荷兰的防洪策略与河流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1995年洪水使莱茵河沿岸低洼地(圩烷)疏散25万人,虽然没有垮堤,但是影响深远。荷兰对已沿用几十年的河流堤防加固计划作了审查和修订,河堤均按抵御12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进行加固。但是荷兰人知道,无论如何加高河流堤防,安全保障总是有限度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安全水准的提高。土地利用也发生很快的变化,总体风险(发生洪灾的概率)也在增加。土地利用和提高防洪水平的相互作用,已使荷兰主要河道沿岸的自然景观受到很大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高加固堤防,已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赞同。为此,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这可能要求放弃几百年前筑围堤形成的滩地。目前荷兰人正在研究的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挖低漫滩(与自然开发相结合),甚至退堤、扩大漫滩。在莱茵河的一条支流上,正考虑拆除现有挡水堰,5这并非完全出于航运方面的考虑。日本1965年以后针对因城市化急剧发展围绕河流引起的问题开展了新的河流治理。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遭受三次大的水灾,于1977年6月开始推行“城市综合治水对策”。为解决城市化增加的雨水径流,既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也实施了许多现地贮留、渗透、多目的治水绿地、地下大型贮留池、地下河等新型治水措施。恢复流域在开发过程中丧失了的保水、游水机能,并减少发生泛滥时的受害损失。2.3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后,沿泰晤士河两岸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伦敦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人河中。19世纪开始,泰晤士河逐渐变成河水浑浊、污染严重的臭河。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污染更是严重,它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数鳝鱼幸存外,其他鱼类几乎绝迹;污黑的河水臭气熏天,令人不堪妒忌受;河水污染还引起疾病流行,1849年到1954年,滨河区共有2.5万人因霍乱而死亡。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从1964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全面治理。通过立法,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3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9.44亿加仑污水,使排入河流废水由污水变成清水。30年来,泰晤士河的污染已减少90%,河水逐渐变清,水质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数量不断增加,1979年已有104种鱼类在河中畅游,有人还捕到对河水污染极其敏感的大马哈鱼,还见到海豹沿着泰晤士河道逆流而上。甚至,成群水鸟在河面上飞翔觅食。现在,泰晤士河河面河水清澈,鱼儿穿梭,运动健儿飞舟击浪,河岸老人垂钓、儿童嬉戏。泰晤士河重新成为伦敦一道风景线。2.4建设城市滨水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间形象。自6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利用,使其原有的码头、工业区等逐渐变为公共活动频繁、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开敞区。660年代欧美广泛开展以充实改善水空间功能为目的滨水区建设,拉开大规模城市水空间规划建设的序幕。以日本东京、横滨滨水区建设和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建设为代表的遍及世界的滨水区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空间的形象,重新恢复了它作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绿带规划及日本各地的亲水公园建设,使城市川流再次展现厂河水清清、绿树成荫的良好已然风貌。日本以80年代响起“亲水”的呼声,90年代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河流治理方略。其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健康富裕的生活条件与美丽自然环境则协调的富有活力的社会。提出要改进并确立有关管理体制,确保一般河流的水量,恢复洁净水流,保护
本文标题:城市河流治理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6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