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周三多管理学--第六篇创新
第六篇创新第十六章管理的创新职能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第十六章管理的创新职能第一节创新及其作用一、创新是管理基本职能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第二节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第三节创新的过程和组织一、(一)创新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1.创新工作是管理过程的重要一环2.创新工作是重要管理活动3.创新工作具有逻辑的结构一、(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作为管理的基本内容,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存在都是非常重要的。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管理的维持职能便是要严格是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维持对于系统生命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但仅仅有维持不够的!系统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而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系统存在,又是因为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系统要向社会提供这种贡献,则必须首先以一定的方式从社会中取得某些资源并加以组合。•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随着环境的变化,系统需要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本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一、(三)创新的类别和特征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分: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从创新发生的时期分:系统初建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分: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二、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1、目标创新2、技术创新:要素创新(材料创新、设备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要素组合结果创新(产品品种和结构创新,这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3、制度创新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5、环境创新(改造和引导环境,主要为市场创新,即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包括:1.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力。它的创新应朝着寻求生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2.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它创新的方向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3.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分配制度是其中极重要的制度之一,分配制度的创新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制度创新的方向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三、创新过程及其管理抵制创新的原因组织中对于创新的抵触力来自于:组织的文化、既定的发展战略、组织的结构、技术水平、领导的风格、成员的因素。人的因素是创新抵触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原因:个人利益缺乏了解评价差异惰性团队心理压力三、(一)创新的过程寻找机会。企业的创新往往是从密切注视、系统分析社会经济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开始的。存在于外部的不协调现象主要有: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就系统内部来说,这些不协调现象主要有:生产经营中的瓶颈;企业意外的成功和失败。提出构想迅速行动坚持不懈三、(二)领导创新(科特)1.树立紧迫感2.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3.构建愿景规划4.沟通创新愿景5.广泛的授权运动6.夺取短期胜利7.巩固已有成果,深化创新8.将创新成果制度化三、(三)创新管理的技能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4.正确地对待失败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①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②奖励不能视作“不犯错误的报酬”,而应是对特殊贡献、甚至是对希望做出特殊贡献的努力的报酬。③奖励制度要既能促进内部之竞争,又能保证成员间的合作。四、工作流程的再造(BPR)工作流程再造是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它强调以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工作流程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任务的工作路径。工作流程的构成因素是:工作、逻辑关系、转换关系。影响工作流程构成的因素:组织文化、工艺技术特征和管理风格流程再造(BPR)的基本观念根本目标:追求在既定组织目标与组织文化、工艺技术和管理风格下的组织的效率BPR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BPR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顾客满意的工作流程BPR追求实现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平衡流程再造的基本途径1.描述项目(确立项目边界)2.设立远景,价值观和目标3.再设计业务流程方案4.对各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价,选取合适方案5.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再设计6.通过绩效衡量来实现持续性的流程改进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概念远比发明要宽泛。它既可能是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能是原有技术的改善,甚至可能是几种未经改变的原有技术的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技术创新的贡献: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即通过影响产品的成本、特色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二、技术创新的源泉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3.过程改进的需要4.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结构的变化6.观念的改变7.新知识的产生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一)创新基础的选择:要解决在何种层次组织创新的问题,即是进行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二)创新对象的选择:材料、产品、工艺、手段(三)创新水平的选择:是“先发制人”,还是“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四)创新方式的选择:是选用自己的力量独立开发,还是与外部的组织联合开发先发制人的贡献⑴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⑵可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⑶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⑷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⑸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先发制人的不足:(1)需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2)需求的不确定性;(3)技术的不确定性。后发制人的不足:在时间上、在用户心目中的技术水平形象上可能处于稍微不利的地位后发制人的优势:(1)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出的行业市场(2)可以根据已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3)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组织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四)创新方式的选择(投入、风险、收益)独立开发,要求企业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技术人员,而且要求企业能够调动足够数量的资金。独立开发若能获得成功,企业将可在一定时期内垄断性地利用新技术来组织生产,形成某种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性利润。当然,如果开发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企业也要独自咽下失败的苦果。合作开发不仅可使合作各方共同承担巨额的开发费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开发风险,而且由于优势互补而开发出独自进行时难以开发出的新技术。四、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一)产品开发的任务1、确定产品性质(生产何种新产品)2、确定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要有“合理质量”的概念,要注意质量水平与生产成本的最佳组合。3、是进行产品改造和完善,还是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是指在结构、性能、材质、技术等特征一方面或几方面都有显著改进与提高或独创的产品。新产品开发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如何开发?独立开发;协作开发;购买新产品开发在研制阶段结束后是否立即组织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如何投放市场?即是否要试销何时投放市场?四、(二)产品竞争战略领先战略(先发制人)追随战略(后发制人)模仿战略(靠购买专利、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四、(三)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产品组合分析法和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产品寿命周期是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开始到完全退出市场为止所延续的时间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销售额利润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开发对策投入期:了解市场和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完善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积极促销,打开销路成长期:稳定产品质量,维护产品声誉,扩大生能力,组织好销售工作成熟期:市场竞争最激烈,应降低成本,加强广告宣传和用户服务,产品改造衰退期:转移市场,转变用途;淘汰。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是通过制度结构化、层级结构化以及文化结构化来使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从而实现对这些成员在企业活动过程的不同时空的努力进行引导与整合的。一、制度结构化:规范了作为类群的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二、层级结构化:规范了作为个体的这些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三、文化结构化:规范了作为类群或个体的参与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非正式的关系。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本章主要研究知识经济背景对企业组织这个维度的影响一、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是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企业制度的功能:导向功能:引导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激励功能:诱导各类参加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协调功能: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企业制度分类的线索企业制度分类的参与者因子劳动与劳动者资本与资本供应者知识与经营者企业制度分类的关系因子权力关系(正式权力)和利益关系(经济利益)二者有“逻辑”一致性不同企业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不同参与者类群在企业经营中相互间权、利关系特点的差异企业制度的不同类型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权力派生于资本的供应,利益归属资本所有者劳动逻辑的企业制度:权力派生于劳动,利益归属于劳动者。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权力派生于知识,经营成果的分配服从经营者的意志。综合逻辑的企业制度:权力共使、利益分享、风险同担。企业制度结构选择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这些要素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权、利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点。在工业社会中,资本是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要素。企业制度结构主要是资本的逻辑。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要素。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知识的逻辑”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作为工业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层级结构的主要特征: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2.分工精细,权责明确;3.标准统一,关系正式。网络结构的主要特征1.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2.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是不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3.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网络结构是适应型的、学习型的组织结构。网络化的层级结构知识经济带来的变化可能是对现存的层级组织进行网络化的改造:用网络结构来补充层级结构,而不是将后者完全取代。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层级支持着组织活动的有序性,而网
本文标题:周三多管理学--第六篇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