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
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庄子·养生主(1)“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答:《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2)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答:阐明了作者“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文章用寓言进行论证。(3)“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答:①表现了作者委运随化、无为而治的思想。②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谏太宗十思疏魏徽(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答:①分总关系,十思是分说,思是中心论点。②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列举十思以告戒君主。(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术”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答: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能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答:“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章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答: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名实相符“这个原则是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反驳,使文章以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2)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答: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既据实又剧理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3)作为一篇驳论问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答:着眼点在论敌的论点上。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4)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答:引用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旨在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这是运用事实论据。(5)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第二段在直爽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决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决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遁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弩张更加坚韧有力。“今”李大钊(1)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答: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当时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不难察觉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因此,本文的论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据?答: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3)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1)结合本文发表的相关背景,评述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答:当国难当头时,而一些资产阶级政客、走狗文人,却散布和应和“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鲁迅发表这篇杂文,对种种失败主义谬论予以有力的驳斥,给中国人树立了信心。(2)作者如何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论敌进行驳斥?答: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敌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走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德论述。作者通过层层剖析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论敌论点的实质,深刻揭露论敌的丑恶嘴脸。(3)分析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特色。答:言辞犀利,这几段文字均寓讽刺和幽默于严肃推理之中,体现出杂文尖锐锋利、亦庄亦谐的论辩特点。(4)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答: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作者用一连串比喻,指出看问题的文场方法。其中“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等,各有所喻,贴切而形象地显示作者的爱憎情感。作者还特别警示我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不难理解,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裘宋应星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裘衣?各有什么特点?答:分别介绍了貂裘、狐貉裘、羊裘、鹿裘等的特点特点:①貂产在辽宁、吉林等边境地区及朝鲜国。大概貂鼠喜好吃松子,我国东部少数民族的人每每于夜间侦候、观察在树下,抑制住呼吸悄没声地射取它。一只貂的皮,见方不满一尺,积累六十多只貂,仅仅能够做成一件貂皮衣。穿貂皮衣的人,站立在风雪之中,比呆在屋里的人还觉得暖和;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所以它很贵重。貂的颜色有三种,一种是白色的叫银貂,一种是纯黑的,一种是黯黄的。②狐和貉也产在燕,齐,辽,汴各个地方。纯白色的狐腋皮衣的价格同貂相类似,黄褐色的狐皮衣,相当于貂的五分之一,防御寒冷温暖身体的功用也不如貂。一般说来,东北一带的狐,取毛时要看一看它的底部是不是青黑的颜色,内地的狐要看吹开时能否见到白色,用这种方法区分质量的好坏。③羊皮衣,母羊皮贱小羊皮贵。怀着的叫胞羔(毛文略具),初生的叫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长到三个月的叫跑羔(毛略舒展),长到七个月的叫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做出来的皮衣没有膻味。古代羔皮衣是中层官员穿的,现在西北的旧官僚也认为它很贵重。老羊大羊的皮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皮衣,皮衣的质地很笨重,那是贫穷的人所穿用的罢了。然而那些都是绵羊皮做的。如果南方短毛的皮用硝鞣制后,去了毛的兽皮,只可用作画灯罢了。穿羊皮衣的,腥膻的气味,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南方不习惯的忍受不了。④麂皮去毛,用芒硝鞣制过后做成袄和裤,挡风轻便,做成袜靴就更好了。这种东西除广东南部有很多以外,中部地区荆州一带是买卖这种东西较集中的地方。麂皮还可以防御蝎子造成的祸患,北方人制作皮衣以外,还割成一条一条的用来沿被子的边,那么蝎子自然会远远离开。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答: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3、文中详略得当的特点如何体现?答:为了使读者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作者在进行分类说明的同时,还运用了比较说明方法,如狐裘与貂裘的比较,羔裘与老大羊皮的比较使得各种裘德特点鲜明具体。同时,作者还粗略地介绍了另外一些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桥的运动茅以升(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答: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2)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方式。答:文章三个部分在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第一部分指出桥的不动时指大动而言,事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第三部分点明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3)文章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情分别举出一例。定义说明方法:“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科学严谨,用语准确严密,使人一目了然。列举说明方法:列举了桥的重车疾行、气候侵袭、风吹雨打等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桥的震动、摆动、蠕动等运动形式,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桥的运动形式。比喻说明方法: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载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贴近周全,可以把深奥的问题说得通俗易懂,增加了形象性,可以使读者有一个具体可感的了解。引用说明方法:开头引尾生之例,增加了文章情趣。使文章具有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增加了说理的信度。史记。垓下之围司马迁1、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悲剧内涵。答:文章主要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的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也体现了他骄傲自负的性格特征;自刎乌江一节,则更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2、本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说明。答:本文丰富的细节描写,传神写照,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虞兮虞兮”的悲歌呼告,“天之忘我”的浩叹,嗔目怒叱吓退汉军追兵的气势,“项王笑曰”一段低回不尽的告白,马赠乌江亭长的殷勤厚意,以及临死前说要把头送给吕马童的那一番出奇不凡的话,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生动传神,千载之下读来犹觉声情宛在,如见其人,给人物注入了永久的生气。《张中丞传后叙》韩愈1、情分析韩愈写作这篇后叙的原因和目的。答: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李隆基仓皇亡命四川。在安史乱军回兵东扫之时,张巡、许远孤守睢阳城十余月,拖住数十万安史乱军,为李唐王朝最后平定安史之乱,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终因粮尽兵绝,又毫无外援,睢阳城被攻破,张、许二人以身殉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张、许的英雄业绩没有得到李唐王朝的正确评价,反倒屡遭诬陷和诋毁,并且延续五十余年。直至终于演变成张、许的后代子孙居然对簿公堂。韩愈有感于此,出于为英雄辨诬、正名的义愤,写下这篇后叙。2、请分别概括张巡、南霁云的个性特征。答:张巡:博闻强记,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3、请根据文中关于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描述,分析许远其人的个性特点。答:许远:为国让贤,宽厚谦和。4、请结合文中多处应用侧面烘托手法的段落,谈谈你对侧面烘托手法的理解。答:作者还多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贺兰进明的部署居然为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韩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情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仰的程度。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英雄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起到了为英雄辨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5、请结合文中谈谈你对“
本文标题: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7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