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蕴含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至今仍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本课程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是“国学”,指出我国“国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和经史子集的思想。接着,从任人的角度分析了古人的管理思想,举出齐桓公等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最后,从均寡的角度分析了管理思想,认为财富的分配方法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上)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门课程,叫“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一、何谓“国学”?“创新管理”这个意思比较好理解,主要是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问题。我们简单说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应该说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国学这个概念也是从日本引进的,一开始中国人从没有把自己的学问当成是国学,或者是不用国学的名词,可以用道学、儒学、佛学,什么样的学,但是不会称之为国学,就像今天的德国人不会把相对论说它是德国学;英国人不会把流动力学当成是英国学一样。因为古人认为他们的学问是为全天下人服务,不是为哪一个国家服务的,而且它的学问的道理、逻辑也不是建立在某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基础之上。但是后来,因为日本人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为了强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所以率先使用了“国学”这词,来强调日本本土文化、本位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就有了“国学”这个词。中国人在20世纪初把日本的国学概念引进过来,用来指中国古代几千年那些学术思想。但是国学这个概念,其实现在也并没有一个普遍统一的定义。一种是把国学简单理解为是传统文化,凡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思想、艺术、宗教,所有一切的一切统统都可以称之为是国学的内容,甚至包括七公、太极、京剧、书法,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纳入到国学的范畴,这样一个范畴是有点太空化了。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国学概念就是把国学理解为是以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思想学术,这种说法现在也比较流行。第三个国学的理解或者说法,是把国学理解为以儒家的经典为核心,或者说是以“四部”即“经史子集”为核心的一套学术思想体系。凡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那些学术思想流派,无论是哪一家、哪一派,也都可以称之为是国学。总之,第三种理解要么以儒家学术传统为核心,把其它学术理解为围绕着儒家思想、传统的核心来展开的,要么就是把中国古代的一切学术传统,包括道教的,包括魏晋的玄学,包括诸子百家的学问,都当成是国学的范畴。总之,这个国学概念从今天角度来看,定义还是不清楚,大体上我们就把它理解为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思想。二、国学思想与创新管理我们今天讲这个古代学术思想中有关管理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创新管理,国学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确实跟管理有极大的关系,为什么?因为首先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这些诸子百家都是想要去游说于各国之间,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各有一套社会变革的理想和方案,希望能够达到干政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诸子百家的学问绝大多数都是跟管理有关系的,是为了帮助列国的国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甚至为了让他们称霸世界。后世就是一些汉代以来的诸子百家的学问大幅度衰退,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兴盛。当然,道家和佛教思想由于出世的倾向比较浓厚,所以跟管理的关系相对远一点。但是儒家思想就不这样,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是具有强烈的治国安邦、经世治民的倾向,所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跟管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接下来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也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但是从此也会涉及到一部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出世,并不是跟管理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即使道家有关处世的思想当中,也包含着一些管理思想。首先我们先跟大家简单地说明一下,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核心内容在我看来可以用庄子的一句话来概括,叫“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说一个人内在的自我、内在的世界如何改进和提高,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外王”是说在外部世界有所作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个“外王”的“王”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王”就是贯通天地人,不是我们今天所谓国王,称王称霸那个意义上的概念。而是说能够得到他人普遍认可的一种外在的成就,称之为“外王”。庄子的意思就是说圣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就是通过自己的修养和完善来达到治国安邦、管理他人。这样一种思想在孔子的著作或者是记载孔子思想的论据当中也是有所表现的。比如《论语?宪问篇》里面有这么一段有名的对话,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然后子路又说“如斯而已乎”?仅此而已了吗?孔子就说了“修己以安人”,“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里我们就涉及到一个修己、安人、安百姓的问题,“修己以敬”就是通过以前进的方式来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才可以安定别人、安定百姓。“安人”可以理解为安定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身边的人;“安百姓”是安定天下的意思。所以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做到了修己,才能够去管理一方,这就是是儒家管理思想的一个基本精神。这个精神在庄子那也得到了类似的表达,所以儒家的管理思想和道家的管理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接下来我就想说古人的管理思想,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讲,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看,我接下来总结了10个方面,想要帮助大家来说明古人的管理的思想。第一个方面是任人;第二是均寡;第三是义利;第四是正己;第五是纳谏;第六是正名;第七是化民;第八是养人;第九是不争;第十是无为。我们就想从这十个方面简单地逐个逐个的进行描述。(一)任人第一个是“任人”,古人所讲的管理思想,“任人”应该怎么来理解。《真经》里面讲“为政在人”。孟子也曾经说过“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这个“任人”的问题,我想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很清楚如何任人是多么的重要。我在这里也有一个总结,这些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比较成功的几个团队,基本上都是任人有方才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在这里举出的有齐桓公团队,我们知道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管仲的辅佐之下,称霸天下30多年时间。“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也是非常高,齐桓公是一个后世长期被当成是一个典范式的人物来学习的。另外一个就是晋文公团队。大家如果读孟子的话,孟子见到齐宣王,齐宣王就问他说“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情是否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可见在战国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是被普遍当成成功的管理典范。晋文公跟齐桓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这两个人是有一定的区别,区别在于齐桓公在他死了以后,他在齐国当时的霸业也就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但是晋文公在位只有九年时间,可是在他死了以后,他作为当时天下的盟主,诸侯列国的统帅,盟主的地位没有动摇,而且延续的时间总共加起来有130年左右,被他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传下来。也就是晋文公所开创的称霸天下霸业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齐桓公的成绩、成就,应当是远在齐桓公之上,但是这不是齐桓公一个人所代表的,有他和他的子孙们、后世那些晋国的国君们共同维系的一个霸业。这个霸业之所以时间远远超过了齐桓公的团队所创造的霸业,原因就在于晋文公团队里的人才可以说是非常之盛、非常之多。晋文公这个人基本上在生前的时候,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直接交给丞相去办,自己很少亲自去过问。可以说他是体现出一个“无为而治”,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到了无为而治,而他手下所云集的一大批有文韬武略的人,包括像赵衰、狐偃这样一些人,这些人都是非常非常优秀。后来又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干臣。所以晋文公死了以后,他手下的这些人能够再接再励,把晋国的霸业延续下去,称霸天下的时间远远超过齐桓公团队称霸天下的时间。第三个比较成功的团队我觉得是刘邦团队。这个刘邦可以说也是不得了的人,汉帝国的建立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少有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王朝之一,时间有400多年。刘邦应该说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真正的把天下统一的格局延续下去。刘邦主要是靠张良、萧何和韩信这几位大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人物,共同的辅佐之下,才成立了大汉称霸天下的霸业。按照韩信的说法,韩信本人是将兵者,多多益善,他带兵打仗是多多益善。但是刘邦跟韩信的区别就是将将者,他不直接去带兵,不会直接打仗,但是他要带将,他去领导一批高级将领,就涉及到一个任人的问题,这是刘邦团队,主要也是靠下面能干的人。第四个是刘备的团队。刘备在历史上,我们通过《三国演义》,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人主要是靠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大批人,另外其实还有像法正这些人。刘备夺取西川、夺取汉中主要是靠法正,在内政方面依赖于诸葛亮甚多。应该说诸葛亮和法正等人,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属于刘备的心腹,刘备主要是依赖这一大批人,能够创建蜀国,并且让他的佳话流芳百世。第五个团队我称作是李世民的团队。“贞观之治”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待会儿有时间也可以讲一讲李世民的一些典故。李世民团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吕师囊、无忧、李靖、李勣、侯君集、程咬金、秦琼、尉迟敬德、薛仁贵等一大批人,另外他还发现了像褚遂良之类的一些新人。总之,李世民手下云集的干才之多,那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跟其他一些统治者相比是非常少见的。所以李世民是极为成功的,主要也是靠这些人。再有一个团队,我们称之为宋朝的团队,赵匡胤和他的后继者们,当然这不是指赵匡胤一朝,而是说宋朝整体上来讲,因为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文治是极为昌盛和繁荣,历代的文人学士当中,宋朝居多。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是在宋朝完成的。所以宋朝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文治最繁荣灿烂的时期,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宋朝对于士大夫的这种倚重。宋朝中国经济的规模是全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宋朝的城市人口,中国的城市人口是全世界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宋朝的经济也是非常繁荣和发达。这都是与宋朝文化思想上的自由,以及对于诗人的器重,对文官的器重,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发达有极大的关系。还有一个成功的团队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毛泽东团队,包括的武官有朱德、林彪、彭德怀、粟裕、刘伯承、聂荣臻、徐向前;文官有周恩来、刘少奇、陈毅、邓小平等一大批。应该说毛泽东是比较好的团结了这一大批文官和武官,共同创造了新中国的格局。我们前面讲到了这几个成功的团队,从齐桓公、晋文公到刘邦、刘备、李世民、宋朝赵匡胤等人,以及毛泽东的团队都体现出任人方面的特点。我在这里就想说一点,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团队主要靠任人,但是并不意味着说我们真的知道如何来发现人才。为什么这样讲?就是古人在发现人才方面,跟我们今人相比有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相信真正的人才是要靠自己打着灯笼去找的。指望靠人家主动毛遂自荐,虽然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但是总体上来讲是比较少。因为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也是比较有个性,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人,他倾向于得到领导真正的器重,如果他主动去求领导来承认自己,他自己的身价也就大幅度下跌,在领导心目当中的位置也就不会很高,所以也就不一定能够真正的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像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面的“三顾茅庐”,就是领导发现人才然后提拔人才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的,但是我们现代中国人做领导的有时候对人才的理解和古人不一样,他们只是倾向于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发现人才,要求这些人才们在一个相互竞争残酷的环境当中体现出自己的才能,这样被领导所发现,结果在实际生活当中表现为是谁最厉害,谁就往往被领导所欣赏,谁更善于做表面功夫、表面文章,谁更容易被领导所发现。现在这个领导第一个比较好大喜功,比较注重一些表面的成果和成就;第二比较在乎人们嘴巴上说的是什么,谁跟我更亲近,谁说得更天花乱坠,那我就相信他。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像我在大学里工作,我们每年都要评职称。实际上评职称也就是发现人才的过程,但是我们评职称的基本方法,说穿了就是靠个人自己吹。为什么这样讲?就是说大家都去填表,填完表了以后干什么?就是靠个人的成果的来说话,谁把自己的成果说的更加天花乱坠,谁就更容易被器重。首先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一些非常量化的成果,这些量
本文标题: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