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华中科技大学主要内容一、确立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二、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三、营造创新教育的生态环境四、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一、确立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杨叔子院士:“创新之根在实践”李培根校长(院士):“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办学特色“主动实践”“学科交叉”“基于项目的学习或研究”“团队合作”等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实学创新人才”等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二、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Dian团队);基于问题的学习或研究;基于项目的学习或研究;团队式研究型教学;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全程科研训练教学;特优(长)培养;学生创新社团的自主创新;与业界紧密联系的实学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等等。例一:Dian团队--基于项目的学习或研究2002年:信息学科建立了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以导师全程负责;以真实的科研项目牵引;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直接参与面向学科前沿或生产实际的科研活动;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在权威或核心期刊或知名国际会议上的学术论文11篇;以本科生为核心骨干申请的发明专利有6项;累计获得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已超过300万元;孵化出站的优秀队员超过100名;分别就职于微软、趋势科技、朗讯、IBM、华为、中兴、UT、AUTODESK等大型企业,或者进入美、英、港等国家和地区名校深造。例二、电工电子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培训与实践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院系学生;全开放式创新实践的培训中心;以学科竞赛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形成了“三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技能培训--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26项、国家二等奖12项、国家三等奖11项、优胜奖5项;培训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0篇;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唯一的特等奖“索尼杯”第六、第七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奖数量均居全国高校第一;2007年国际未来能源挑战赛(IFEC)荣获“杰出创新奖”(全球第二名),历年来中国参赛队在这项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例三:联创团队—学生自主创新团队2007年,我校联创团队获微软创新杯中国区第一名;代表中国出征韩国参加决赛的10支团队分别来自6所大学,我校就占了其中3支;我校环境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大二学生陈志峰,一举获得了微软创新杯个人项目全球第一名的好成绩。2000年,由机械学院几名本科生自发创建的学生社团;以兴趣为主导、强调主动实践和自主创新;以参加创新科技大赛和承担实际项目为手段;着力激发本科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向全校学生招聘队员;学生自主运行、自我管理;一直没有指导老师,团队的一切事务由学生自己决定;运行经费来源于比赛奖金;创新与创业相结合。例四:长学制医学教育全程科研训练1988年,将医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第一课堂、第二课程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科研训练平台;设立专项经费;每位学生完成科研训练。三、营造创新教育的生态环境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按照“自由申请、导师推荐、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严格验收”的要求管理项目;建立了13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8个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1个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科教学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各类实验中心,教师科研实验室等向本科生开放。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本科生必须获得4至6个课外实践学分;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学分认可、奖学金评定、免试研究生推荐相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节,营造创新实践的文化氛围;每年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近2万人次。四、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1、基本情况2、基本思路3、管理措施4、保障机制5、进展情况6、思考建议1、基本情况2006年,我校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十所试点高校之一;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了计划管理办法;获得教育部经费30万元,学校配套经费30万元;目前有45个创新训练项目在研。2、基本思路龙头学科:信息、生命。优中选优:学校将在已有的创新训练计划基础上优中选优,从数理提高班、本科二或三年级Dian团队、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长学制医学类专业中选拔一部分思维活跃、有浓厚的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兴趣、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性实验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建立了以下三种模式:其一,针对数理提高班学生数理基础扎实的特点,加强基础学科创新实验训练,培养基础厚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其二,针对各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医学长学制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强的特点,加强专业创新性实验训练,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的创新人才;其三,针对Dian团队学生科研能力强的特点,加强科研和创新发明实验训练,培养科研创新人才。3、管理措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训练(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由教务、学工、科研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各项目组所在院(系)成立相应管理小组;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管理实施办法》,对“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项目验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4、保障机制经费保障:不少于1:1配套,分期拨放;条件保障:学校为项目组提供项目完成所需条件(开放实验室,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激励机制:导师:视同为本科生授课;学生:认定科研学分,免试推荐研究生。5、进展情况(45项,中期检查)重点:15项,一般:30项;时间:总时间:1—2年,已研究时间:10个月;学生:169人;其中:一年级2人,二年级44人,三年级别117人(二、三年级占95%),四年级6人;团队:组合11个(24%),单一34个(74%);学科:理、工科31项(69%),生命、医药:14项(31%);选题:教师科研30项(67%),学生完全自主15项(33%);导师工作:较好35项(78%),一般10项(22%);创新日志:较好38项(84%),一般7项(14%);项目进度:较好43项(96%),一般2项(4%);学术交流:国际交流:2个,校内团内:43个;学术论文:20篇,其中已发表5篇,已录用7篇,已撰写8篇;成果:专利3项;获奖:省特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效果评价:优良43项(96%),一般2项(4%)。6、思考与建议兴趣与责任:兴趣的持久,责任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选题与基础:专与宽,学生自主与教师科研;自主与导师:选题、研究过程、总结;研究与教学:时间的协调性,内容的一致性;过程与结果:强调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团队与交叉:注重多学科交叉学生团队。嵌入式活体小生物行为监测分析系统学生来源:电气、电子、电信、控制、生命等;导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参加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并获得一等奖;完成线虫跟踪观测平台和局部精密温控系统,申请了专利并受理;为验证项目的先进性,进行了国际和国内两次查新并取得查新报告。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研究、团队合作和过程评价;发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本文标题: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