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1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3第一讲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4(1)其主要缺陷: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②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③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④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原因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52、唯物主义历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2)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①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合力的动力系统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6(4)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①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②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③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④为研究社会历史的其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⑤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7(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82、社会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作用(1)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②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生产的不同影响来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③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科学发展。⑤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9(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等多种因素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增长速度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和阻碍作用③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上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④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更替10(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体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113、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意识主体上可以分为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从意识的高低层次可分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历史唯物主义要研究的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124、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作用①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②法律思想含义、地位、作用见教材③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性13④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⑤宗教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的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宗教常为统治所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世界有三大宗教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45、二者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变革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15(1)表现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途径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3)手段方法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16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1、生产力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力特点①直接现实性②社会历史性173、生产力水平、性质和状况①水平,是生产力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②性质,是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③状况,是生产力水平和性质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态势。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184、生产力构成(1)实体要素①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作用:A.是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B.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②劳动对象作用:A.是现实生产的必要条件B.影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19③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用:A.决定着对物质资料开发的深度与广度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力的劳动过程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才有意义。所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2)智力要素(附着要素)A.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中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20(二)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支配和制约着社会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及其他关系2、生产关系内容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分配关系广义: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213、生产关系内容作用A.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B.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C.它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D.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所有制关系有着重要和制约作用,具体表现:A.积极的巩固发展作用B.消极的削弱、瓦解作用224、生产关系的类型(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是:A.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C.产品分配上没有剥削(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是:A.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很少占有或者不占有生产资料B.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C.人与人之间包含剥削关系23(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4这种不适合具有复杂性:A.新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的不适合B.旧的生产关系的总体不适合C.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D.人为“拔高”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基本不适合社会变革→↓基本适合25(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中内在的本质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矛盾运动过程就揭示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26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①第一次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③当前是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27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经济基础实质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往往具有复杂性,有前一社会残存的或其他社会的经济成分,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与生产力更为直接。对于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作用重大28(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上层建筑分为二个部分:1、政治上层建筑(1)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2)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292、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3、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职能:国家有着对内与对外两种职能对内包括:维护、镇压、调节的职能,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对外包括:外交的职能、防务职能国家在一定历史时产生,也将会在一定历史时期消亡30(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服务自己,排斥异己31①保证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②控制社会生产服务于经济基础③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有两种性质A.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起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B.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起阻碍作用323、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决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基本适合变化发展→↓基本不适合革命变革→↓基本适合33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一定要适合”表面:①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与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合自己的发展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然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现实意义①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就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34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分为三个部分: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的政治形态,社会的意识形态这三者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社会形态=社会制度35历史上经历了如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形态、奴隶制社会形态、封建制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根本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统一性:一般的民族和国家都是按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实现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36(三)社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9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