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话本和诸宫调第一节话本说话与诸宫调同属宋、金时期瓦舍勾栏中说唱伎艺的一种。话字在唐宋口语中含故事之意,说话就是讲故事,等于后世的说书。从事这种职业的称说话人。众多说话人互相联络,成立一种行会组织,称书会。书会中专为说话人编写底本的作家称才人。有的艺人把自己讲唱的故事记录下来,或请书会才人整理出来,便由口头创作发展为书面文学,因此产生了话本。话本概念有三:A、原指民间“说话”艺人讲故事的底本;B、泛指的话本,有四家说(“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三家说(去“说铁骑儿”)、两家说(“小说”、“讲史”);C、通常专指宋元时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其中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的称“话本”,作家个人创作的称“拟话本”。说话出自稗官小说,《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颜师古注云:“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可知稗官的任务是收集民间故事,其职责就是讲述这些琐碎故事。南宋是说话的黄金时代。《武林旧事》载,当时临安诸色伎艺人中,有讲小说的名家蔡和、孙奇等52人(包括女艺人史惠英),演史(讲史)名家乔万卷、周八官等23人(包括女艺人张小娘子、宋小娘子和陈四娘子)。他们称这种职业为舌耕,表演时说得天花乱坠,扣人心弦。话本讲给人听,创作者当场要受到听众考验,所以每讲一段,就必须掌握故事相对的完整,必须对情节发展、人物相貌、服饰、举止行为、来踪去迹,都仔细地交代清楚。还必须揣摩听众心理,受欢迎处刻意盘旋,无关紧要处一笔带过;穿插必须藕断丝连,结构必须疏密相间;有时要故作惊人之笔,有时又要出以摇曳之态。这一切,反映在话本的结构上,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程式:第一,入话序诗和篇尾结诗。序诗的作用在于说出全篇大意,或概述故事的主题思想。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序诗为:龙争虎战几春秋,五代梁唐晋汉周。兴废风灯明灭里,易君变国若传邮。短短四句,道出五代数十年的争战变乱。这种序诗在《清平山堂话本》中一律称入话,也等于戏曲的定场诗,起引人入胜作用。结诗大多点明用意。小说话本《错斩崔宁》结尾处有诗云:善恶无分总丧躯,只因戏语酿灾危。劝君出语须诚实,口舌从来是祸基。这是总结经验教训,含有鉴戒之意。第二,头回、开篇(开场白)。序诗之后,有一段闲话,通常讲一个小故事,以引出正文。这种形式叫“得胜头回”,含有旗开得胜的口采意味。《错斩崔宁》的正文叙崔宁被斩,却先以魏鹏举的故事作引子:这回书单说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回。第三,正文韵散相兼。正文往往用“话说”、“却说”、“闲话少说,言归正传”等套语开头。本事的展开用散文叙写,但在散文中插入大量诗词歌赋或骈语,交错运用。安插韵文的方式用“正是”、“只见”、“有诗为证”等套语引起,作用是证明情况或描摹物态,如:今日再说一个官人,也只为酒后一时戏言,断送了堂堂七尺之躯,连累两三个人,枉屈害了性命。却是为着甚的?有诗为证:世路崎岖实可哀,傍人笑口等闲开。白云本是无心物,又被狂风引出来。——《错斩崔宁》这说明,说话人演出时,是讲说、歌唱、朗诵并用,调节现场气氛、增强听众兴趣。第四,分回和目录。情节复杂的话本,一次讲不完,说话人为了吸引听众,常在紧要关头设置悬念,突然打住,使听客下次非来不可。如《碾玉观音》篇幅较长,分作上、下两回。上回末尾讲到崔宁和秀秀由郡王府逃到潭州同居,不料被出差的郭排军撞见,说话人突然煞住,结束上回:(崔宁)正行间,只见一个汉子,头上带个竹丝笠儿,穿着一领白缎子两上领布衫,青白行缠扎着褂子口,着一双多耳麻鞋,挑着一个高肩担儿,正面来,把崔宁看了一看。崔宁却不见这汉面貌,这个人却见崔宁,从后大踏步尾着崔宁来,正是:谁家稚子鸣榔板,惊起鸳鸯两处飞。瓦舍艺人念了最后两句下场诗就结束了,留给听众的是一个谜。正如后来章回小说常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极有吸引力的手法,对后来长篇作品分回、分章的艺术构思起了很大作用。为使眉目清楚起见,又进一步给每回加上标题,这正是后来长篇章回小说回目的原始形式。小说是宋代说话诸家中最为盛行的。比起其他家数的话本,它对现实的反映更为直接和及时。其他诸家“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提破就是说破。小说篇幅短,情节也无须证实。它具有短小精悍和可以自由发挥的特点,所以最爱人们欢迎。当时主要有:《京本通俗小说》残本,这是缪荃孙在上海发现,1915年刊行。其第十卷为《碾玉观音》,冯梦龙将其编入《警世通言》,题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其第十五卷为《错斩崔宁》,冯梦龙将其编入《醒世恒言》,题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是现存完整的宋人小说话本中最优秀的两篇。《碾玉观音》情节为:咸安郡王买下璩女,取名秀秀。玉工崔宁以碾制玉石观音得到赏识,郡王说日后将他俩配成夫妻。府中失火,崔宁和秀秀乘乱逃往潭州,被郡王府排军郭立撞见告发,双双被捕。崔宁供词诚实,从轻处分,发遣建康。他刚走出临安北门,秀秀追来,同到建康。崔宁替皇帝修整玉观音,夫妻俩搬回临安开碾玉铺。郭排军铺前走过时,大吃一惊。原来,秀秀被捉后,当时就被打死。郭排军再次告密,因没能抓回秀秀,被打五十大棒。秀秀因面目被识破,不能存身人世,便把崔宁拖去做鬼夫妻。秀秀是一个幸福的追求者,她美丽又聪明,热情且大胆,具有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她生在手艺人家庭,自小学得一手好刺绣,但她父亲的收入却不能使一家温饱,于是只好以一个女奴身分走入郡王府。人品端正、手艺精湛的玉工崔宁吸引着她,郡王要把她配给崔宁的许诺鼓舞了她,使她乘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不顾一切地将一直追求着的东西抓到了自己手里。然而她没有想到,在那个时代,幸福只能出于主人的恩赐,而不能通过其他途径。于是,秀秀成了封建制度下屈死的怨鬼。由于热爱生活,死了也不肯离开人世,所以她把投河自尽的父母的鬼魂接来同住,还设法让郭排军挨了五十棒;她对情侣执着,她的魂遇破灭后,不惜把活着的崔宁拉去同死。这一情节虽然不真实,却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小说情节展开非常自然:郡王得到皇帝赐与的战袍,便命秀秀照样绣出一件,郡王看了欢喜,就想到献件玉器给皇上,引出崔宁登场。崔宁被发遣到建康后,郡王献给皇上的玉观音落下一零件,需找原工修理,崔宁回到临安,秀秀的鬼魂随之而来,终被识破。前后关合得合情合理。特别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秀秀被打死后,小说没有她的鬼魂追随崔宁,秘密直到最后才“顷刻间提破”。这种悬念的设置和意外的结局把故事推向高潮。《错斩崔宁》揭露了封建法制的黑暗和草菅人命的罪行。话本慨叹:“这段冤枉,仔细可以推详出来。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又发出警告:“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当然,这一悲剧,从情节上看,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在语言运用上,本篇是话本中最佳作品之一,它用纯粹的白话写成,风格统一而优美。再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在爱情与婚姻上,以郎才女貌、男欢女爱代替夫为妻纲、门当户对,是当时已经萌芽的要求。周胜仙执着地追求范二郎,为情而死,死了又活,活了又死。她和范二郎梦中欢会时说:“奴两遍死去,都只为官人。今日知道官人在此,特特相寻,了其心愿。”这种奋不顾身地追求所爱的决心,反对封建势力的胆气与勇气,是代表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樊篱所表现出的一种美妙的理想,在话本以前,我国文学中还从没产生过这样坚定而狂热的女性形象。铁骑儿,专讲“士马金鼓之事”,主要是农民起义和抗辽抗金的英雄传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条在叙述小说家有灵怪、公案等八种类别后,特别提出:“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这就具体证明了当时确有讲说现实时事的一家。所谓新话,就是当代的时事新闻,张俊、韩世忠、刘錡、岳飞都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现存《大宋宣和遗事》。说经到宋代变成了说诨经,即,说经时插入许多打诨的材料供人笑乐。它的出现,意味着这种说唱伎艺已日益远离宗教宣传,而近于为世俗服务。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参请,是从说经中派生出来的。参请是“参堂请话”简称。佛徒、居士谈禅,往往互相辩论,机锋四出,语言犀利,富于诱导性和启发性,有时还显得滑稽幽默,因而发展成一种供人笑乐的说唱技艺。现存《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讲史家的话本又称平话,是后来通俗演义的先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长篇历史小说。平话的平,是评论的意思。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时,往往用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对历代兴亡总结经验教训,评其得失,论其是非,体现了市民阶层的爱憎和褒贬。《新编五代史平话》是现存宋代讲史话本中最主要的一种。《三国志平话》是现存元刊本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其余四种是《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和《前汉书平话》。这几种形式近于现代连环画的讲史作品,虽是元代刻本,但可能含有宋代艺人旧本成分,情节简单,语言拙稚,显然是说话人的脚本提纲。第二节诸宫调诸宫调,产生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及金,至元代渐趋衰亡。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说唱各种故事。此种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因用多种宫调曲子联套演唱故事,所以称“诸宫调”;又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亦称“弹词”,现存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董西厢》取材于元稹《会真记》,到了董解元,突出了崔、张爱情故事的反封建主题,发展为结构完整的长篇巨制。它在刻画性格和铺叙情节方面,都极为生动,文采斐然。直接影响了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附:张生与莺莺恋爱故事的发展线索与主题的变化。崔、张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稹传奇《莺莺传》。鲁迅评为:“谁篇末文过饰非,遂坠恶趣”。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一次注入反封建的思想内容,为王实甫创作杂剧《西厢记》打下基础。王西厢主题上鲜明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比董西厢“从古至今自是佳人配才子”思想有所发展。
本文标题:话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2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