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任何一种工作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小组工作也不例外。在小组工作发展过程中,小组工作的学者深受相关的社会科学的影响,借用了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发展出了小组工作的理论。本章将系统介绍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第一节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组工作借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本节将介绍这些与小组工作有关的理论。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组工作的助人机制、小组的过程和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小组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技巧。对小组工作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理论,其中包括:需要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镜中自我理论和交流分析理论。一需要理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自然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社会需要包括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等。物质需要是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的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在享受这些精神产品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对小组工作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5个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它是人所有的需要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安全需要表现为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能力或潜能的发挥和完善的需要。马斯洛把当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威胁个体生存的需要叫做低级需要或缺少性需要。那些并非生存所绝对必需的,可以做一定的延缓性满足的需要,被叫做高级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和富有创造力,因此,高级需要也叫做发展需要。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了解这一理论会提高工作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对成员的行为和成员之间关系的洞察力。舒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包容需要是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别人或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是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人际需要决定着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际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可能导致精神崩溃,甚至死亡。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包容需要的满足方面,成员在儿童期与双亲交往极少的经验会使他们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于内部语言,摆脱互动,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相反,如果儿童过分依赖与父母的沟通,则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要求给予注意,热衷于小组的活动。在支配需要的满足方面,如果在成员的儿童期父母采取既有要求又允许他们有一定的自主和决定权,就会培养出民主型的行为方式,既乐于顺从,又敢于掌权,可以放弃也可以执行支配权,一切看情况而定。若父母过分控制或过分不控制,成员就会形成过度焦虑和防御性行为,倾向于去控制别人与反对他人对自己的控制,甚至独断专行、违反规范、不尊重他人的权利,或者过分谦虚、顺从,拒绝支配他人和做出重要决定,不愿负责任。在感情需要的满足方面,成员在儿童期不能得到父母充分的爱,经常面对冷淡和排斥,成年后也会产生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绪保持距离,惟恐别人不欢迎或不喜爱自己,避免相互建立密切的关系。相反,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则容易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总是希望或试图与人建立密切的情绪联系。第三,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性,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孤独、退缩、易疏离他人。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喜欢控制别人。被动支配型,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人、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主动感情型,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舒茨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地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但同属主动支配者在一起就不易相容。第四,关于“相容”。舒茨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三种人际相容:互换的相容:指两个人在上述六种人际关系上所表达和希望的行为总和相等,此时能产生最大限度的相容。双方可能在某一需要范围内有不相容处,但总和上相等或接近。总和差别越大,具体不相容也就越严重。发动的相容:指一个人常有意使自己的表现去和另外一个人发生互补,如见到对方希望拥有领导地位,就表现出顺从或愿意受控制的行为。交互的相容:双方都在某种需要上表现与对方一致,如一方需要沟通,另一方也表现出渴望沟通广方不想交谈,另外一方也停止交谈。总之,双方的需要与愿望表现出尽可能的相符。舒茨认为,一个人如果和对方在相容性上有差异,他就会同更相容的人接近,从而彼此感到满意或喜欢。第五,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与不相容的小组相比,相容小组有更大的凝聚力,能够更有效地达到目标或产生离生产率。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阶段。通过沟通,每一个个体都要抉择是否要留在该小组,然后就过渡到责任与权利分配,确定谁是小组的领导和核心,最后会出现情绪整合或情感加深现象。在小组瓦解时,这三者会向相反方向变化,先是情绪依恋被破坏,随后支配关系松弛或瘫痪,最后众人纷纷脱离小组。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在探讨人类行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的需要,因此,研究人的需要是研究人的行为的最原始和基本的出发点。需要理论是各种社会行为与组织理论的基石,对社会工作和小组工作而言,也不例外。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需要理论表明,人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的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在小组工作中,了解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有关的需要理论,可以让我们用需要的观点去看待人的发展和人的问题:如果小组工作员在组建小组和推进小组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从需要的观点出发,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有需要的个体,并能对这些需要给予准确的了解,能够洞察组员的问题行为常常是因为他们使用不恰当的和非适应性的行为来满足他们正常和恰当的需要.工作员就可能在小组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小组的力量,激发和鼓励组员学习用积极和恰当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要,尤其是那些发展性的需要。工作员如果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就能够保证小组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小组沿着不断增进成员的改变和成长的方向前进。第二,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社会功能”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赋权”(empower)来恢复和提高个人或某个社会小组的社会功能。希佩伍斯和拉森将社会功能定义为:“一个用来描述人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社会工作专业词汇,一个个人或社会小组的基本需要被满足以及成为一个有为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和状态。”社会功能的概念中特别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个人的社会角色的适当扮演以及个人对社会小组的参与,并将其作为个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加以界定,强调只有这样一些基本需要被满足,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小组工作的目标是恢复、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从如何帮助成员满足其需要人手。第三,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不仅把人际需要的满足界定为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还对这些需要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说明。小组工作就是借助小组中的人际互动来改善实现目标的,因此,掌握这些人际交往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悉心洞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的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行为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学习过程,此处的行为不仅包括外显的可被观察的行为,也包括认知、情感反应方式等内在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自我调节的过程。1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学习与模仿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顾名思义,观察学习就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显著特点在于学习者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学习者不直接介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做出反应,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模仿有不同的种类:适应性的模仿指人为了积极地达到目的而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指人们经过思考有选择地选取模仿行为。对榜样人物的观察、模仿是人们学习产生新的符合文化的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手段。(2)替代强化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赞赏和惩罚得到强化的。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作替代强化。一位父亲总是投机取巧获得了很多好处,没有吃亏,儿子可能认为这是好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个人因为做了某件事情而受到严厉的处罚,看到这件事情的人就可能不会再去做这件事情。(3)认知的重要性班杜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在班杜拉看来,人的学习绝不是像机器人一样被动、机械,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视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又可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五个部分。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持,观察学习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必须细心注意被观察者的行为,同时还要积极地整理、吸收,然后将这些信息储存到我们的记忆中,以备我们将来对该行为的模仿。(4)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人不是环境被动的产物,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对环境中的刺激可以进行有选择的反应并且把所选择的刺激进行组织并转化。班杜拉创造了这个新名词——交互决定论,他认为,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架构。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第一,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了经验、感受。这样,小组就提供给每个组员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组员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的适应性行为。第二,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组员在小组中不仅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行为,还可以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所以,小组成员间分享的经历、经验的材料,可以为每个组员提供学习的榜
本文标题: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3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