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深化研究与成果推广实施对策
主要内容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出与发展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深化研究与成果推广实施对策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实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提高我国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重点应打好三个基础: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会做人的基础学会生存的基础素质教育的三个重点: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题提出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世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十分丰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个不断地批判继承、不断地改革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课题提出(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提出在反思1989年政治动乱,确立“八五”期间研究课题时,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的问题,为了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养成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栾传大提出课题,经过论证申报,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研究的发展(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从1990年提出至今已是15年了。15年来,此项课题经历了3个立项研究周期。“八五”期间,该课题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九五”期间,课题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及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题目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其宗旨是通过大面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总体水平,带动、加快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十五”期间,课题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主要成果(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取得的基本成果1.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课题组在全国首先提出并构建了以孝敬父母、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并以18德目为横向系列、以中华古代文明史、近代史、现代史为纵向系列,采用同一体例,运用故事法,编写了中、小、幼学生实验用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进一步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15年来,课题组先后在吉林辽源、辽宁鞍山、内蒙呼市、河北承德、锦州凌河、龙江齐市、江苏南京、山西榆次、广西桂林、吉林长春、辽宁丹东、河北三河、河南许昌、新疆乌鲁木齐、北京朝阳等城市召开学术15次年会。每次都有3—5百人参加,探讨了诚实守信和民族精神运行模式和保证机制,对5项教育原则、8种运行方式、7种保障机制和3种教育途径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综合模式作了进一步探讨。3.进一步扩大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及实验规模。在前期实验面积基础上,根据深化研究方案的精神,为了扩大中华美德教育实验面积,“十五”期间,在两个方面有了突破:一是由中小学向大学发展,目前课题组有了大学研究工作者参研,有的大学将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课程。二是总课题组在北京设立总课题办。北京总课题办在前实验区之外积极推广前期研究成果,发展50所中小学参研,并在北京、广州先后召开两次传统美德教育研讨会,使全国除西藏、台湾、香港、宁夏外都有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实验区、点、校。主要成果4.进一步取得了丰厚的书面德育科学研究成果。在前期出版包括实验教材、研究文集、故事文库、理论专著30余部(册)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根据十六大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要求,于2004年对原学生实验用书重新修改出版了实验用书《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一套5册,高中1本,初中1本,小学低、中、高各1本。为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5句话20字精神,课题组于2002年新编出版了一套4册《美德故事新编》;对优秀论文进行了评审表彰,并结集出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集》第一--八卷,上传《中华美德网》各类文章200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效指导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而且对中国德育理论建设与对接都有积极的影响。主要成果5.创办了《中华美德网》站,使中华美德研究与教育走上更高平台。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更好地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普及推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成果,创办了《中华美德网》。网址:ZHMDW、COM。网站共分10几个版块:首页、讯息、理论、研究、发展、资源、评价、记事、公告、主管等。《中华美德网》的建设与开通,既是传统美德教育深化研究的成果,也是传统美德教育走向更大发展的平台。中华美德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网站。她的创设,不仅让已有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分享利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普及、展示的教育平台;而且凝聚、调动了一切有志于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者、研究者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探索、提升的学术园地。她的创建与开通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及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与成果,推向了现代、推向了世界、推向了未来。两年访客120万人次6.被中国伦理学会接纳,成立了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栾传大为理事长,理事会团结全国有志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与教育的研究者、教育者,专门从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学术团体;理事会是深入地、持久地从事中华美德研究与教育的专门机构。这既是中华美德教育研究的成果,也是深入中华美德教育研究的保证。主要成果7.涌现出一批优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根据各地推报、评审,总课题组评出中华传统美德十佳少年7名名;十佳班主任10名;十佳传美工作者10名,收录传美科普人物89名。评出“十五“期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先进县市区50个。评出众多先进学校和个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结出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成果。也是今后传统美德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力量。8.本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发生较大社会效益与影响。人民日报,人民教育,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作宣传报道;全国除西藏、台湾、香港均有中华传统美德实验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在美国亚马逊网站宣传销售;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民间学术到主题德育工作,写进《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写进党的16大报告,成为党的高级领导报告的话语。研究意义二、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及成果推广的实施对策综合15年众多学校的实践,我们认为起码应注重抓好或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意义,提高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意义是动力。只有明确意义,才能提高自觉性。要提高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觉性,必须明确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用意义去宣传、统一认识,用意义去发动行动的积极性。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1.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开发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同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践证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持续坚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世纪新时期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实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目标。重要意义2.有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精神资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酷爱和平、不畏强暴、讲究文明而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中先进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天下为公、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貌、律己宽人、求索攻坚、整洁健身等优良传统美德既是中华民族的“形”,又是中华民族的“魂”。众多实验学校实践证明,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培养。其原因一是在历史上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道德思想,伦理规范,世代流传,极具亲和力、感召力。作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仅有着传统,而且有着血统,所以,在华人圈里,不管在什么地方,提起中华传统美德便产生亲近感、信仰感,认同感,易于接受,是无间道。重要意义3.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极具和合精神、和谐精神。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团结统一、团结友善,强调诚实守信,律己宽人、谦虚礼貌等等。这些伦理道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主流道德价值观,具有普遍接受性、认同性。不仅成人接受,未成年人也接受。众多实验学校总结反映,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道德品质发生变化,教师精神面貌发生变化,学校总体面貌发生变化,其显著特征就是团结普遍增强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了,学校总体建设水平加强了。重要意义实践还表明,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有利于公民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社会正气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及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容体系其次,明确、选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核心内容,提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中国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有效性。提高中国德育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整体构建具有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所谓民族化,就是在德育内容上要传承中民族传统美德,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先进德育规范教育人,规范人,提高人。传统道德文化是古代道德文化的承续,古代道德文化是现代道德文化的源头;现代道德文化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的开发与转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儒家伦理型文化。其历来是将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作为社会包括学校的道德教育的德目内容。内容体系如周代制礼倡德,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子(慈)、良、恭、义、仁、惠、柔、敬、和、友、中、懋等品德规范,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如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管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如孔子重礼乐之教。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育内容。提出两个“四教”: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他设计的完整人格是“三达德”: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以后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朱熹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如孙中山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等。这些德目,百代传承,为人规范,即是一种核心的道德行为规范,又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和理念。其区别在于不同历史阶段
本文标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深化研究与成果推广实施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