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
河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苗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社会和高校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影响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因素,最后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科技创新现状因素途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河南理工大学这类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坚持创新精神,依托高校,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创新实践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激发青少年创作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同时也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竞赛、讲座等多种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发掘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一方面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但现阶段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对于科技创新仍缺乏坚强的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对于一些项目早早结项。例如,我院学生会科创部每年新生刚进校时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大学二年级能坚持一直在部里从事科技创新的学生很少,有些是因为课业压力大,有些是感觉搞科技创新难在短期内获奖出成果。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或者因为学校学院对辅导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个别老师由于忙于自己的课题项目,而无暇兼顾指导。在与学院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谈话中发现,90%左右的学生未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70%的学生未进行过发明创造、60%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向老师请教过关于创新类的问题。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1,2]。二、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除了自身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因素等中外大学生共同的影响因素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未形成创新教育的合理机制,也使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一些不好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民族文化的差异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我国从古到今都非常重视考试,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基本上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我国的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相比较,西方的教育则比较自由,鼓励学生敢说、敢想,老师重视的往往不是结果,而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想法,有自己的观点,这些想法或者观点不论对错,只要能够说出自己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会拿到高分。考试的确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经过大小若干次考场的检验,造就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运算能力,但是,考试反映的只是分数,并不代表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性环节上的投入相对减少,在青少年时期的许多兴趣与爱好难以发挥出来。西方教育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全面综合教育,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同样要考试,但考试的压力远不及我国学生大。而且,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接触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在进入大学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与我国学生有所不同。学习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也要有一定的内在因素。宽松的学习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老的概念,世界上优秀的学校一直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条来考虑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就学籍管理而言,国外高校的政策比较宽松,工科类学制为四年,不能按时毕业还可以继续读。2.教育思想观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僵化。长期以来,教师固守课堂阵地,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以接受知识为己任,从而形成了“填鸭式”教学方式,上课是知识的灌输,复习是知识的死记硬背,考试是知识的重复。这样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书呆子,而非创新型人才。另外,现有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教师准备的教材或建议的参考资料为主,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接受知识面窄,缺乏对各类知识的整合水平,难以适应社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5]。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一般只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和现有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记忆,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另外,现行得教育管理要求学生的行为都要遵循统一的模式发展,以学生的分数高低论优劣,考分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评定个人综合素质的工具。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管理制度,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路,而且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5]。4.师资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师资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导向作用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不少是在同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例如,日本高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是从企业或其他部门来的,他们丰富的经历、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联系,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带来了非常珍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作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实践的顾问。因此,要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工作的认识,创新教育从理念到方法都是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教师应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的期待。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1.机械学院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主要以拓展大学生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色彩浓厚的活动。主要措施有结合机械学院各专业特点,以拓展大学生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色彩浓厚的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学术、技术”载体。具体做法如下:1)建立健全的组织和完善的制度。学院成立了“机械学院大学生系列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挑战杯”、“节能减排”等科技竞赛评审指导委员会,确保赛事活动有效开展。另外,院学生会设立科技创新部,负责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统一开展;成立机械创新设计部,鼓励同学参与科技作品的设计、研究。机械学院出台《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的组织实施进行了明确规定,推动了“挑战杯”等赛事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建立实践基地,组织特色比赛。机械学院与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联合,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色,组织了面向全院学生的“工程制图大赛”、一系列计算机、高等数学、英语演讲公开赛等学习竞赛活动。面向新生的“科技创新比赛宣介会”使同学们对学校各类科技创新类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机械学院有关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实际,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2,3]。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SRTP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及教师
本文标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