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
1视听心理学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技术学专业2课程简介: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影视制作与欣赏心理方面的知识,为影视制作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主要讲授视觉与听觉的生理机制与生理基础;色彩心理;视觉构成;立体构成;音乐与音响的构成与欣赏;视听结合的多通道信息处理等知识。内容提要:本讲义系统介绍了《视听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应用,讲义大体可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视听心理学这门学科及其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第二部分,重要从视觉刺激的颜色、图形、空间、运动四个特性介绍了视觉心理及其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主要从听觉刺激的类型及其空间特性出发,介绍听觉心理及其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最后一部分,主要讨论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视听结合问题。3目录第一章视听心理与教育技术第二章视觉概述第三章颜色视觉第四章图形视觉第五章空间视知觉第六章运动视觉第七章听觉概述第八章音乐听觉第九章言语听觉第十章噪音与教学第十一章听空间知觉第十二章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视听结合问题参考文献4第一章视听心理与教育技术学习目标:1、说明视听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2、阐述视听心理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意义。视听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视、听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对现代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视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类视听心理现象人类的视听现象是同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对它可以从多个层面加以阐释:它既包括视听觉生理现象,比如色盲、色弱、视听力损伤与耳聋等,还包括视听觉心理现象,比如视听觉适应、疲劳、视听空间方位的知觉,颜色、图形、运动视觉,音乐、言语、噪音听觉,视听错觉,听觉中的声音掩蔽等心理现象。(二)人类视听心理规律人类视听觉心理规律主要包括:视觉认知心理规律、听觉认知心理规律和视听多感官、多特征整个规律。(三)人类视听心理规律的应用人类视听心理规律,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构图、造型、用色,音乐、播音、说、唱,建筑、服装设计、电影电视等;在工业工程、医疗临床上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工程建筑中的室内照明设计、色彩、空间设计、防噪抗噪设计,生产流水线、仪表仪器等设计,视觉障碍、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助听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中已越来越多地引入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结合传统媒体传播教学信息,以提高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二、视听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视听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它涉及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学媒体学、物理学、音乐、绘画摄影、工程等学科领域;同时,视听心理学又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三、视听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视听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实验法是最主要、应用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大类。实验研究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教育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研究并揭示变量的因果关系。现场研究综合运用实验、观察、访谈等方法研究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教育等现象。四、课程的结构体系1、视听心理与教育技术2、视觉心理部分:概述、颜色、图形、空间、运动3、听觉心理部分:概述、音乐、言语、噪音、空间4、视听多感观结合五、视听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技术(一)视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感觉通道(二)教育技术是以人类视听觉为基础1、教育媒体离不开视听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3、教育信息传播是以视听为通道的(三)视听规律的应用是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重要保证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所谓教育教学最优化,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不外乎两条:即最大效果、最少时间。所以,科学、合理、最佳设计、制作和使用教学媒体,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类地视听认知规律,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6第二章视觉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视觉刺激的特性。2、阐述人类视觉系统的构造及其传导机制。3、阐述人类视觉的基本功能。4、结合实际说明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以及关于视敏度对教育技术的启示。5、说明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和充满变化的世界,在人类探索外在世界的种种特征和变化、获得知识的过程中,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一、视觉刺激、视觉系统与视觉媒体(一)视觉刺激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由光粒子所组成的一种放射的电磁波。光粒子又叫光量子,这些光量子是从不同的光源发出或辐射的,例如:太阳、灯泡的灯丝、然着的蜡烛、荧光灯、电视屏等,光粒子,光量子碰到物体表面,它可能被吸收,也可能被反射,或者可能穿过物体透射过去。在电磁辐射波的范围中(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谱、红外线、雷达、无线电波、交流电),可见光是视觉的适宜刺激(380nm—780nm)(紫、蓝、青、绿、黄、橙、红)。在日常生活中,构成视觉的光有两种,一种是由发光体直接发射出来的光,另一种是由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二)视觉系统1、眼睛的构造7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使人能看清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辨别五颜六色、深浅远近。眼睛的构造比较复杂,眼球近似球状,直径20mm,通俗地讲,眼球的构造近似一部照相机。角膜、晶体构成近似照相机的镜头。虹膜相当于光圈,玻璃体腔相当于暗箱,视网膜就是我们人体这部“照相机”的感光部分——胶卷。粗略地来看眼球近似球形实际更使两个大小不同的球相叠。其基本构造包括球壁,眼内腔和眼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2、视觉的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l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其周围支与形成视觉感受器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形成突触,中枢支与节细胞形成突触;第2级神经元是节细胞,其轴突在视神经盘(乳头)处集合向后穿巩膜形成视神经;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它们发出的轴突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视区)。(三)视觉媒体视觉媒体属于单通道的教学媒体,它是主要凭借人的视觉器官来接受信息的媒体。在教学中最常见的视觉媒体如:教科书、板书、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等。二、视觉的基本功能人类视觉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感受外界的光刺激;二是分辨光刺激的空间和时间特性。(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心理物理学中的两个概念。感受性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测量。二者成反比关系。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是指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相对感受性和相对感觉阈限相对感受性是指个体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相对感觉阈限是指个体所觉察到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二)感受外界光刺激视觉感受光刺激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眼对光强度、波长的感受性以及人眼对光刺激变化的适应能力,而人眼对光刺激的感受性又与人的视觉系统的特性有关。81、对光强度的感受性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其绝对感觉阈限非常低。实验发现,在最优条件下人眼能对7-8个光能量子起反应。影响视觉对光强度的感受性与视网膜受刺激部位、受光刺激的网膜区域的大小、人眼的机能以及光波的波长等因素有关。2、对光的波长的感受性不同波长的光能引起不同的颜色感受,而且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感受性也是不同的。实验结果表明,有的色光人眼觉得比较明亮,有的则觉得比较暗,明视觉条件下,感觉最亮的是555nm波长的黄绿色,即人眼视锥细胞对于555nm波长的光感受性最高。感受到比较暗的是紫色和蓝色(400nm),最暗的是700nm的红色,也就是说在400和700nm波长段,人眼的感受性最低。在暗视觉条件下,感觉最亮的是505nm波长的蓝绿色,这说明人眼的视杆细胞对于505nm波长的光的感受性最高。这种现象捷克物理学家浦肯野于1825就已发现,因而称为浦肯野现象,即当光照度降低,使锥体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时,人眼对光波中的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3、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视觉感受性的变化一方面是指感受性提高,即所谓的暗适应,另一方面也包含感受性的降低,即所谓的明适应。暗适应是指在黑暗中视觉感受性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指在光亮环境中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问题:为什么重要的信号灯,夜航驾驶舱的仪表都采用红色或红光照明、暗室人员在光亮环境中红色保护镜?(原因: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是暗视器官,对505nm的蓝绿色光最敏感,对长波端的红色不很敏感,有利于暗适应。(红色光的波长是700nm))(三)视觉的分辨能力1、空间辨别空间辨别的主要任务是区分对象的细节,在心理学中常以视敏度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空间辨别能力。(1)视敏度又称视力、视锐度,其基本特征在于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大小,分辨两点间的距离越小,细节越小,视角越小,表明视敏度越高,视力越好;反之,视敏度就越低,视力越差。(2)影响视敏度的因素①光线落在视网膜的部位。中央凹处,锥体细胞密度最大,所以视敏度最高.②照明光线的强度。随照度增加,视敏度也相应提高,直到2.0不再提高.9③物体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度。黑暗中,对比大,方可觉察;明亮中,对比小,即可觉察。④眼睛光学系统的缺陷、眼疾等。例如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等⑤年龄因素。老年人晶状体编硬,失去弹性,调节能力下降,表面不能形成应有的曲率,使近距离物体的视像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年龄对视觉的影响最终表现为视敏度的下降:14~20岁间视敏度最高,20~40岁间保持稳定,40~65岁间开始下降,65岁以后急剧下降,60岁以后,只有20岁的1/3~1/4。2、时间辨别时间辨别是指人眼对于光刺激在时间上的持续和起伏的感受及分辨能力。这种能力在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中有所表现,它对于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1)视觉后象当光刺激视觉器官时,在眼睛内所产生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是在刺激停止后维持若干时间,在刺激停止后所留下的光感觉称为后象。视觉后象又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是一种与真实的刺激相符合的感觉。若后象出现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如光亮的部分变为黑暗的部分,而黑暗的部分变为光亮的部分,则为负后象。后象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如果我们先看一下强光刺激物,然后把眼睛闭上,最初时刻我们看到的是个与强光刺激物差不多亮的象,这就是正后象。如果与此同时把眼睛转向看白的墙壁,我们便会看到一个比墙壁还要暗的象,这就是负后象。2、闪光融合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叫做临界频率。如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限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在生理心理学中常常把临界频率和感受性一道,看作是标志视觉机能的重要指标。10第三章颜色视觉学习目标:1、了解颜色的基本特性;2、理解颜色视觉理论的三色说和四色说;3、掌握颜色对比、色彩的情感表现、象征性及颜色喜好。色彩是自然美的一种最生动的属性,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又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在深化形象、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生动、准确地反映对象方面,具有独特地作用。一、颜色及其特性(一)颜色的产生颜色是人对各种可见光波的主观映象。客观世界存在的电磁波只有波长的差别,而没有颜色的差别,只有不同波长的光直接或通过选择性地被吸收、反射、透射得方式铲刀视觉器官,视觉器官通过色觉作用,接受并记录下这些刺激,传导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加以整合解释,才产生各种颜色的感觉。1、光是颜色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类视觉的主要光源是太阳,习惯上,人们将太阳光看作是无色的,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棱镜,发现棱镜把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又将各种色光聚集,成为一个光点,产生白光。光源色是一个物体受光后的色彩倾向是由光源色决定的。2、物体表面吸收或反射光的不同特性(1)选择性吸收和非选择性吸收。由物体表面的特性所决定。例如:白光射到绿色的透明玻璃上,吸收了
本文标题:《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7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