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校德育的创新艺术[现状调查]•学校里什么工作最让教师头疼?——•67%的老师认为是德育工作,其次是教学工作,再次是后勤工作。学校里什么工作让你最不满意?-------•54%的学生选择了德育工作,其次是后勤工作,再次是教学工作。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处境:•(1)网络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传统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正面临着信息时代中小学生的挑战;这种挑战包括教师的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很多教师发现,自己所带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难管理,重不得轻不得;除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外,来自学生及其家长的压力在增大;另外,就是来自媒体的暴力;当媒体、学生、家长的力量共同作用于学校时,学校教育必须作出回应;••(2)学校德育自身的问题:•其一:应试教育的残酷竞争压力,使得师生的生存状态不佳,道德教育处于边缘状态;在应试教育大的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实际上被迫走上了一条唯道德知识灌输的边缘化道路,道德教育改革外部社会环境的缺乏,使得理想的德育课程方案难以落到实处。道德教育改革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其二:道德教育及其改革表现出来的纯粹知识的灌输以及纯学理的分析批判,导致道德教育自身情感性的缺失,与师生情感世界、生活世界的脱节,致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游戏化的取向,道德教育成了皇帝的新装,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场游戏。人们对此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就像领导到某地参观,地方当局所作的表面文章。换句话说,道德教育自身的神圣性已荡然无存,她与人的信仰、信念之间的关联性似乎并不存在,而是走向了一条世俗化的道路。(三好生评价改革)•其三: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政治课不得不走上了一条狭隘的学科化发展道路,与其它之间的学科地位之争,是政治课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境;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政治课如何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政治课的学科特性是什么?政治课如何同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融合,教学生求真、学做真人?教师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班主任批评权的争论•不道德的社会如何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性?•学校教育不再是一片净土——钱权交易、学术腐败、教育公平难以实现;高考集体舞弊现象•班级文化生态的恶化——管理主义取向,具有教育意义的师生交往的缺失;•教育的两难困境——批评权谁来赋予?权利与责任的讨论•教育者总在讲着言不由衷的话语——教育的虚伪性、诚信的缺失一、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魅力的原因•被称为“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孙云晓)•1、社会期望与德育效果之间的不对称;(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2、德育付出与德育回报之间的不对称;•3、德育工作与德育评价之间的不对称;•4、德育高标与实际地位之间的反差——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政绩工程,学校德育形同虚设。5、德育目标(或内容)与途径方法的不对称:•(1)劳动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道德教育——教会做人;“道德是否可教”•(4)公民意识教育•(5)爱国主义教育•(6)理想教育•(7)“三观”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8)环境保护教育•(9)卫生教育•(10)青春期教育•(11)民主法制教育•(12)青春期教育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学校德育——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学校德育内容之庞杂可以说无所不包,而各项内容分属性质不同、各有差异的知识体系:•(1)行为规范问题(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行政规范等);•(2)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问题;•(3)个性及心理状态问题。•不同内容需要不同的途径与方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引导学生学习做人•悖论:道德是否可教?•内容的模糊需要从德育概念的厘定开始:•“德”或“德育”的概念:•指的是诉诸舆论或良心调节的人际关系中起码的行为准则。•道德教育需要做减法,而不是一味地做加法。现实困境:无法避免的师生冲突•你被学生伤害过吗?也许每个老师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尤其是普通中学的老师。经过几年的经验总结,我把这种受伤归为以下几类:(1)直接受伤型:某天某课上:女生甲在低头看卡通书,老师走过去伸手欲将书没收,女生甲奋起反抗,坚决不允,声称:我没有影响你上课嘛。并扬言:你没有权利没收我的书,不然我们就请媒体来,让你失业,师:“……”•(2)间接受伤型:某天某课上:一群男生热火朝天的讨论着某韩国明星,老师实在忍不下去了,让其中笑的最欢的一人站到后面去,男生看了老师一眼(眼神十分不屑):好好好,我不讲了,行了吧。五分钟后,讨论又一次在教室后爆发。老师只能提高声音,忍辱负重的针对想学的学生继续讲课。•(3)火爆受伤型:某日,在年级组的办公室内:一男生桀骜不逊的站在中间,对周围批评他的老师怒目而视,五分钟后,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我干什么啦,不就手机响了嘛.人家找我,又跟我不相干.”“你不就会打电话给我家人嘛,告诉你,老子哪个都不怕。”教师据理力争:“你这个学生怎么这个样子,本来学校就不允许带手机上学......”学生打断道:“老子又不用你的钱,干吗,想没收啊,我告诉你,我是不可能给你的,哪个不晓得你就会用学生手机啊!”老师满脸的心碎与神伤。•教师与学生:谁是弱势群体?•教师作为弱势群体的境遇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样的现象在校园里并不少见,细细看来,其实有些矛盾也是能避免的。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学生,你会如何处理呢•(1)对待第一个女生:•走过去在她耳朵边轻言:下课再看,我还可以再借你几本。•(2)对第二个男生要有点策略与艺术,•既不能容忍他继续影响课堂,教师也不能忍辱负重继续上课。•(3)对第三个学生谈话时,•如果不是让他站在办公室的众老师中间,也许师生之间可以沟通的更顺利些。•教学是科学,•教育是艺术,•只有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今天的我们怎样做教师?•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教育与训练的区别:•训练需要技术、技巧,是科学;•教育需要智慧,是艺术。审视学生问题的新视角——•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学生问题•换位思考二、学校德育从何抓起?1、德育的神圣化与日常化、趣味化的结合——从神圣走向世俗;•2、变外在的强制性教育为内在的无痕教育;•3、关注细节——道德教育无大事,细微处见精神;大处着眼,小处做起•4、道德教育的生活化走向——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一)用美德占据学生的心灵•一位哲学家说: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与知识相比,美德是我们每个人终生受用的东西。•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学校教育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是什么?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美德——•责任感•宽容•诚信•尊重1、善于发现美•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仍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时,族长会让其站在村落的中央,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将正面的评语都说完为止。•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这是要向犯错的人表明一种态度:既然你曾经为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记住教训,改正错误。案例:从“过失单”到“表扬单”•我们学校有两种单子:一种是“表扬单”,一种是“过失单”。表扬单上写着:某某同学,你在第几周因为某某原因而获得表扬,以资鼓励。下面是班主任的亲笔签名,更重要的是一个鲜红的学校教务处的大圆章。还给家长留下了一个空白写上鼓励的话语。大家都希望得到那张表扬单。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管理中的需要,发放表扬单。肯定一些同学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个别同学纪律、学习有进步了,有同学帮助别人,敢于和不良行为作斗争,一段时间课堂沉闷,给发言积极的同学发;课后问问题的同学太少,设立专门表扬单:奖励每周的“问题大王”(向老师请教问题多的同学);有些学生劳动不积极,敷衍了事,值周期间,给劳动积极的同学发表扬单;学校“美食节”活动中,人人参与,个个有功,全班每人一张表扬单……学生都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的表扬单,所以会通过努力争取每一个机会。•表扬单的主人,可以老师提名,但是老师把更多的提名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别人的进步和成长。2、勇于承担责任•在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学校里组织卫生大扫除,学生们能溜就溜,要么敷衍了事;学生每天作业做完之后,检查作业对错成了家长的额外工作;当母亲生病躺在床上,孩子还在发脾气抱怨没有饭吃;校园里的水龙头一直在流着水,好多同学路过看见了却没有去关一下;许多大学生的大型活动过后,场地上留下的包装纸、易拉罐等等堆成了垃圾山……•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一个人未必什么都会做,但是,当他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很负责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凭借这种态度战胜困难,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因此,责任心是一个人做人的重要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有的甚至不顾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一份资料显示:•责任感是第二个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的品质,而重视责任感的中国人较少,只有30%多,处于世界各国落后的位置。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真的需要培养有责任感的后代。班级是提高学生责任感的第一现场•班级生活中,我们班主任是否有了主动承担责任的胆量和勇气?•当涉及到班级重大事务时,班主任更要有这样的胆略。案例分析——班费丢失谁负责?•某个班级由生活委收一笔学校费用,上体育课前,他把钱放在教室抽屉里,结果这五百八十元钱不翼而飞。追查无果,班主任要求生活委全额赔偿,因为之前交代过:谁收钱,谁负责。学生家长不答应,闹到学校来。•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怎样处理?•同样一件事情上,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在全班作了深刻的检讨,检讨自己管理不善,体育课的门窗未关,给小偷有了可乘之机,检讨自己没有提醒生活委保管好钱物,所以全部责任由老师来负。生活委说:老师已经提醒过我了,怪我自己光想着打篮球了,责任在我。其他同学也说了:我们也有责任,我们没关门窗,老师提醒过我们很多次了。都要求承担任,老师又说了:你们没有经济能力,还是我来吧。学生不答应。老师折中了一下:因为主要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大头五百老师掏,剩下零头同学凑,绝不能向家长伸手,要么动用班费,要么大家一起挣。结果,同学们就商量着怎么挣钱。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们通过卖报纸、回收废品挣了上了这笔钱。之后,班级的事情,每个人的责任心更强了。•班级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往往是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契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契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班级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不断创造机会给每个学生去承担一份责任,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案例:如何督促学生做好卫生值日?•卫生值日是令许多班主任头疼的日常琐事之一,虽说在李镇西老师那里有‘法’护航,在魏书生老师那里有‘计划’保障,但是班主任要从这种日常琐事中脱身出来,就要开动脑筋,借助自己的教育机智。关键是卫生值日表的安排,重点是清扫方法的指导。班主任陈老师任教的班原来的值日状况是职责不清,学生对待值日的态度是“糊”,往往是将学校经常检查的地方,班主任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清理干净,劳动委员的职责不是管理者,而是专职的卫生员。其他同学不愿做的事只有劳动委员来做。针对这种情况,陈老师的做法是:第一:以方法指导代替简单批评•如今的学生,尤其城里的孩子不会劳动,甚至不知道什么样的标准叫干净;他们也不爱劳动,也很少有人叫他们劳动。不要说学生,现在有的年轻教师自己也不爱劳动,不知道如何打扫才干净。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陈老师不批评不责骂学生,而是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扫地、教孩子们拖地。教一遍不会,再教一遍,直到教会为止。曾有孩子在周记中写道:“我原本以为走廊很干净不要扫,但在陈老师的督促下,我认认真真地扫起来,不扫不知道,一扫吓一跳,我在磁砖上扫了好多灰。真是凡事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二:责任到人、
本文标题:学校德育的创新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