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安徽创新发展中两高人才队伍建设
安徽创新发展中“两高”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两高”人才课题组2013年12月16日目录引言一、我省两高人才队伍发展总体情况和主要特征(一)总体情况(二)主要特征二、两高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人才政策取得新成效(二)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三)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四)人才评价激励迈出新步伐(五)人才成长环境有了新改善三、两高人才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一)主要问题(二)影响因素分析四、创新发展中推进两高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一)营造氛围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二)拓宽渠道推进两高人才引进(三)开辟路径加强两高人才培养(四)以用为本激发两高人才效能(五)采取措施推动两高人才向企业聚集(六)完善服务化解人才后顾之忧附件1个人问卷统计结果分析附件2单位问卷统计结果分析附件3省市部分人才政策和人才项目统计附件4部分市高端人才信息统计安徽创新发展中“两高”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引言两高1人才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是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引擎。为了深入掌握两高人才发展的基本情况,准确判断两高人才发展的趋势,全面了解两高人才的政策需求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我省创新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今年7——10月人社厅和社科院组成课题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两高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此次调研历时近4个月,综合采用了报表、问卷调查、团体访谈、案例调研几种方法调研。一是到合肥、蚌埠、滁州、铜陵四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召开了4个由政府企事业人才工作者、“两高”人才代表、人才研究者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考察了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芜蚌实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二是材料收集。向全省16个市下发了“两高”人才信息的统计表、“两高”人才工程(项目)情况统计表、征集了16个市关于“两高”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材料;为了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利用了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的首次全国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数据,查阅了中央国家和个省市党委政府有关人才的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成果。三是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在全省进行了“两高”人才的个人问卷调查和企事业单位问卷调查,回收个人1本次调研的“两高”人才是指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其中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拥有博士学历或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担任企业高管职位(年薪超过20万)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主要是取得高级工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有效问卷911份,回收单位有效问卷292份,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份问卷进行了描述分析(见附录1.2)。一、我省两高人才队伍发展总体情况和主要特征(一)总体情况近年来,安徽以深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为主线,在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中坚持“高端引领”,“两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人才队伍总量。根据全省各市上报数据推算,截止2012年年底,我省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43万人,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约26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0.7%;共有企业经营管理83.2万人,其中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14.5万人,占17.4%;共有高技能人才总量91.6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5.7万人,占10.73%。2.人才分布。从所有制分布看,我省两高人才仍大多集中在分布在公有制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图1)。但合肥市的两高人才呈现出向企业、向体制外聚集的趋势(见图2)。图1:湖芜市两高人才分布图2:合肥市两高人才分布从类型分布看,根据2010年首次全国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省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分为工程技术类、农业科技类、科学研究类、卫生技术类和教育类五类,卫生技术和教育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见图3)图3:专业技术人才的类型分布企业高层次人才主要以专业技术岗位的工程师居多,占到42.14%;其次是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占到29.32%,可分为出资人代表、经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其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师技师12.22.880.514.1747.201020304050工程技术农业科技科学研究卫生技术教育百分比百分比理人、党群工作者和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具体岗位分布情况(见图4)图4:合肥市高新区90家企业高层次人才工作职务分布(二)主要特征1.人才队伍发展迅速。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新增高层次人才0.96万人,同比增长22%;其中合芜蚌实验区新增高层次人才6967人,同比增长30.9%;2012年,全省新增高层次人才9063人,合芜蚌实验区新增高层次人才7829人。全省高技能人才从2010年底的75.7万人增强到2012年底的91.6万人,增长15.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5%。2.知识层次差异大。高层次人才知识层次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省直事业单位在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学历的占50%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占10%以上;我省部分市高层次人才学历结构分布(见表1)。从表1数据分析来看,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安庆五市中,只有安庆高层次人才中研究生学历的略低于10%,其它各市均高于10%,其中芜湖市高层次人才中研究生比例接近40%。地区项目人数(万人)学历(百分比)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合肥高层次人才28.842.159.1588.7其中: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4.61.999.0289.98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243.079.9187.02芜湖高层次人才1.723.4936.460.11其中: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0.413.1729.367.53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223.7736.959.33蚌埠高层次人才其中: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0.0541.321.577.2淮南高层次人才0.80.6317.581.87其中: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0.042575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0.730.1413.786.16安庆高层次人才0.720.178.0591.78其中: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0.0136.2593.75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0.710.1712.6587.18表1:我省部分地区高层次人才学历结构高技能人才学历结构以本科以下的中专、大专为主,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经济的需要,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合肥市共有技师7536人、高级技师284人。技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87人,占其总量的1.15%;高级技师中研究生学历的35人,占其总量的12.3%;芜湖市1.18万人技师和高级技师中,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4人,占其总量的0.2%。3.中年人才占主体。由于职称评定的年限限制,两高人才中整体呈现出中年人才占主体的态势,主要集中在36-45岁和46-55岁两个年龄段(见表2)。地区项目人数(万人)年龄(百分比)35岁以下36-45岁46-55岁55岁以上合肥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4.620.048.322.610.9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244.134.946.913.9技师0.759.527.854.68.2高级技师0.033.923.95121.1芜湖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0.4146.334.114.67.7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2248.428.614.88.2技师0.881050382高级技师0.290.347.7502表2:合肥、芜湖两高层次人才年龄分布近年来,一批年轻人才进入两高人才队伍,整个两高人才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人才活力进一步增强。例如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中,合肥市35岁以下的占20%,芜湖市35岁以下的占46.1%;技师中,合肥市35岁以下的占9.5%,芜湖市35岁以下的占10%。4.性别比例较不平衡。各市报表显示,“两高”人才的性别比例失衡较严重,合肥、芜湖、黄山三市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三类人才中,男性比例均超过60%以上,最低为64%,最高的达到96%(见图5)。并且层次越高的“两高”人才中,性别比例失衡越严重,“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一些国家级高端人才入选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极低。各类“两高”人才的性别比例失衡状况,清晰地折射出我省女性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图5:合肥、芜湖、黄山三市两高人才中性别分布5.人才呈现出高流动性。人才的流动配置遵循“势能效应”,势能越高的人才越具有流动倾向,在流动中获得的效应越大。“两高”人才和一般人才相比,是人才中的“高势能”群体,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两高”人才的引进和流出频率都很高。从近五年合肥、芜湖、六安、宣城四市的两高人才的流动情况比较看,人才流动最频繁的是合肥市,引进和流失都处于高位,年平均引进人才2879.6人,年平均流失人才2302.2人;人才引进最多的是芜湖市,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是宣城市(见图6)。图6:近五年来部分市两高人才流动情况6.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从2009年开始,我省陆续发布了多项关于引进留学人员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鼓励政策,近几年来,在政府及企事业多方面的努力下,通过项目引才、政策引才、外出引才等方式,大力引进留学人员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2012年,我省留学回国人员2130人,引进德、英、美、法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1650人;颁发外国专家证747本。有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4个;入选国家级引智项目301个。初步形成了一支涉及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建筑业、地质勘探、新材料、环保新能源、医药与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大大加强了安徽省高层次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以及多样性。合肥市高新区26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行业分布情况(见图7)图7:合肥市高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行业分布二、两高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人才政策取得新成效按照以重大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思路,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安徽省先后制定出台了有关两高人才的多项政策文件和人才规划,坚持以政策创新带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围绕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做好人才开发、管理、服务工作。一些市、高新区、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也相继出台了的相关人才政策等。其中包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发展公共服务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和“人才特区”政策我省已出台两高人才政策和项目统计(见附录3)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一批高层次人才中的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截止2012年年底,我省有两院院士2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10人;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4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40人;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20人;入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353人;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2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67人;1688名高层次人才和20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858名高层次人才和24名高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二)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一是通过重大人才工程聚集高层次人才。从2003年开始,我省先后开展了引进名师的“皖江学者”计划、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的“百人计划”、柔性引才的“院士工作站”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111人才聚集工程、引进外国专家的外专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二是以市场化的机制选聘人才。采取了组团赴外招聘、委托高校或外省人才市场招聘、人才寻访、猎头等多种方式,引进了一大批我省各行业的急需人才;2008以来,面向社会先后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改善事业单位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企业高级经营人才的选拔方面,国有企业逐步实行了组织委任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选拔任用机制。单位问卷显示,大多数单位无论规模大小,在十二五期间都有人才引进,没有人才引进的单位为数较少,占总调查单位12.5%,基本是小微企业,主要原因是已有人员已能满足当前业务需要。(三)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重大人才项目带动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
本文标题:安徽创新发展中两高人才队伍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