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摘要: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急迫,任务也更为艰巨。未来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0―202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2021―2034年为高速发展阶段,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2035―2050年为高位发展阶段,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常态化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养老服务需求等产生深远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和服务一体化。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户籍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323.6;C92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2-0073-09一、引言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差异大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根据普查结果,201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98%,较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高33个百分点;从2000到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仅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指数该指数首先用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之差的绝对值之和除以地区数,得到各地区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平均绝对偏离值,然后再除以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得到相对偏离值。指数越高,差异程度越大。为0.164,而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指数为0.155;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经接近1亿,较城镇多约2100万人。由于到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制度准备也不充分,因此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急迫,任务也更为艰巨。特别是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事关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而且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育率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大规模乡城人口流动等(崔丽,2007;李文政,2009)。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现有研究对此进行了较多关注,内容涉及农业产出(陈锡文等,2011)、粮食生产(胡雪枝等,2012)、土地租赁(汪险生等,2013)、消费结构(王舒等,2011)、养老保障(葛庆敏,201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李炳海等,2009)、医疗卫生服务(张秋云等,2007)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基于历史或现实的情况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和对策,很少有研究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长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而在当前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形势下,非常有必要对其发展趋势及影响进行预判,以便及早做出相应准备。为此,本文将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就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二、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中国农村人口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未来的发展变化不仅与人口自然变动(生育和死亡)有关,还受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此,在预测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未来发展趋势时,我们将农村人口作为全国人口的一个有机部分来进行预测。这里采用Spectrum人口预测软件来进行预测,该软件可以进行分城乡人口预测。具体数据基础和参数设置如下:(1)总人口和人口结构:人口预测以2010年为基期,预测期为2010―2050年。2010年底全国分年龄性别人口数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性别结构与年底总人口数计算得出,城镇分年龄性别人口数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与年底城镇人口数计算得出,二者相减可得年底分年龄性别农村人口数。(2)死亡水平:这里采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模型生命表来表示。毫无疑问,中国未来人口预期寿命将继续提高,假定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至2050年的79.5岁,接近《世界人口展望2012》(UnitedNations,2013)中关于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中方案水平(79.9岁),其中男性为77.6岁,女性为81.5岁。本文采用联合国东亚模型生命表。(3)生育水平:郭志刚(2011)利用六普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1996―2003年最低,仅为1.4左右;最近几年略有回升,也只有1.5的水平。考虑到近年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有放松迹象,已允许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的生育二孩,预计将使生育率水平出现上升,这里假设2010年以后总和生育率逐渐线性上升,到2015年上升至1.8,然后保持不变。(4)出生性别比: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别比高达118.47,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别比略有下降,为117.94。由于出生性别比偏高涉及性别偏好及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扭转。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但偏高的局面将逐步扭转,假设出生性别比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步线性回落到2050年的105。(5)城镇化水平:假设城镇化水平从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50年的75%。其中,城镇化率的变化参考联合国(UnitedNations,2012)关于中国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处理。预测结果显示(见图1),在预测期内,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将继续深入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提高。2011年,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5%,预计到202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突破20%,2033年左右将突破30%,2050年则将达到38%左右。二是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将在2034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60岁及以上人口在2020年左右达到123亿,2030年左右达到1.49亿,2034年左右达到1.54亿的峰值,此后开始缓慢下降,2038年左右下降到1.5亿以下,2043年下降到1.4亿以下,2050年下降到1.28亿左右。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35年以前较快,2035年以后速度相对较低。2011―2034年,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率均超过2%,大多数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率甚至超过3%。2035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率低于2%,2038―2044年甚至低于1%。四是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表现出前期稳定、后期加速的特征,2030年后开始提速。2030年以前,中国农村高龄化程度(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11―12%左右,2030年以后将开始加速,到2037年左右将超过15%,到2050年将超过22%。从预测结果来看,预测期内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从2010到2020年,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如果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向高位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则这一阶段属于爬缓坡阶段。这一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还相对较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20%以下;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在1.25亿以下;人口老龄化速度虽然较高,但相对后一阶段还略低;高龄化趋势虽已出现,但总体趋势还较为平稳。这一阶段对中国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进行政策准备、积累社会财富的重要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21年到2034年,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是爬陡坡时期,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但除期末个别年份外,低于30%;老年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至1.54亿左右的峰值;人口老龄化速度进入历史最高速时期,大多数年份老年人口比例增速超过3%;高龄化水平依然低于15%,保持相对稳定。由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如果前期政策准备和社会财富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应对稍有不慎,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第三阶段是从2035年到2050年,这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位发展阶段,再次经历一个爬缓坡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常态化时期。这一阶段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超过3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位,老年人口规模则随着总人口下降和城镇化进程双重影响而导致的农村人口减少而开始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波动变小并总体上减速,但高龄化速度加快。此时,农村呈高度老龄化状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常态和必备功能。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1.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将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产生影响。根据预测结果,从数量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了下降并将继续下降;从结构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而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自身也将出现老化。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从2000年以来已经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2000年,我国农村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约为5.14亿;2005年,下降至4.79亿左右;到2010年,进一步下降至4.36亿左右。据预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继续缩小,到2016年左右将低于4亿,2029年左右将低于3亿,2043年左右将低于2亿,到2050年将下降到1.6亿左右。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目前也已经开始下降。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农村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为63.6%,201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到65.85%。但据预测,自2010年之后这一比例将逐渐下降,2020年将下降至60%以下,2030年将下降到53%左右,从2040年开始将低于50%,2050年则将下降至44%左右。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内部结构也正在老化。2000年,40~59岁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3619%,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了44.99%,10年间上升了约8.8个百分点。根据预测,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的老化将持续发展,从2010年到205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呈明显的顶部放大、底部收缩趋势(见图2),反映出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高龄人口比例日益加大、低龄人口比例逐渐减少的老龄化特征。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状况的变化,一方面将影响农村和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进而影响农业发展。近年来农村出现的空心化和只剩下“993861(老年、妇女、儿童)部队”现象,都从侧面反映出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将导致农村向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输送乏力,影响非农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中国经济得以腾飞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渐完成,中国非农产业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因为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了有限供给,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出现劳动力工资上涨。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削弱农业及非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可以说,近年来“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的出现是中国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的一个证明,也是人口老龄化影响渐显的一个明显征兆。2.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存在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弱化了农村家庭的经济组织功能。农村家庭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和经济单位,长期以来,青壮年劳动力一直是农村家庭进行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人口
本文标题: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9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