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我国连锁超市现状与发展趋势(完整版)
我国连锁超市现状与发展趋势WANZEHNGJILU【摘要】连锁经营这一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超市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并简要介绍连锁超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同时,指出目前我国超市连锁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促进我国连锁超市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商业连锁超市问题趋势【引言】一、论文的写作目的及现实意义二、本文主要观点及该课题的趋势预测(一)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超市在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不注重创建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2)传统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连锁经营的发展。(3)连锁经营企业忽视质量管理,导致商誉不强,缺乏经营竞争力。(4)连锁经营企业门店少,缺乏规模效益。(5)规范化程度较低。(6)配送中心建设落后,严重制约连锁经营的发展。(7)管理基础薄弱。(二)趋势预测我国超市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趋势一:业态多元化趋势二:经营规模化趋势三:市场定位化趋势四:自有品牌系列化趋势五:生鲜食品主打化趋势六: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七:物流配送中心快速发展【正文】一、连锁经营的产生及在我国的发展连锁经营最早发源于美国,从1859年创立第一家连锁店“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始,到目前连锁经营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连锁经营,70~80年代,连锁商业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日本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与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步,在新加坡、韩国、泰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迅速普及,从而使商品流通领域产生了一场革命,推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外连锁经营存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正规连锁(RegularChain)、自由连锁(VoluntaryChain)、特许连锁(FranchiseChain)。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连锁经营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连锁经营便在我过悄然起步,进入90年代,连锁经营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兴起。率先发展连锁经营的广东东莞的“美佳”,北京的“希福”,上海的“联华”、“华联”等连锁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我国连锁经营数量增长快,地区分布广,业态结构多,以直营连锁为主,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在业态结构上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着重发展便利店、超级市场等其它业态专业店、仓储式商店。二、目前我国连锁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与国外成熟的连锁经营相比,我国连锁经营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一)不注重创建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是决定连锁经营成败的关键。世界上许多成功的连锁大企业如沃尔玛、麦当劳、家乐福等都非常重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品牌。但目前我国的不少连锁企业对此还重视不够,其在工作中的许多做法,也不利于对企业的整体形象的培育和维护。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许多连锁企业的总部往往只卖牌子,而在经营上放任自流;二是各个分店只是打幌子,实际上经营管理都是各行其是;三是连锁企业的总部不注重规范的统一培训,导致各分店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连锁企业的整体形象。(二)传统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连锁经营的发展我国现行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发展连锁经营十分不利。由于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解除,连锁经营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绝非易事。许多连锁企业的发展主要局限于在本行业、本区域这个“贝壳里”,跨行业、跨地区的连锁经营尚较少出现,无法根据连锁的本质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很难形成合理布局和合理规模。这种人为的封锁,说到底是地区、部门、行业分割的利益刚性。各地区、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往往各行其是,在区域或部门内部实施连锁经营,从社会总体来看,造成重复投资,经济上极不合理。如一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连锁店,其经营品种不会有较大的差别,但如果各地区、各部门只为自身利益着想,一哄而上,盲目连锁,就有可能造成各连锁店都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由此形成各连锁企业各开各的店铺,各家都难以有更大实力扩大规模,连锁店虽遍地开花却都难以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三)连锁经营企业忽视质量管理,导致商誉不强,缺乏经营竞争力连锁商店的质量包括三个方面,即商品质量、购物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经营食品及日用杂品的连锁店的质量管理水平,无论与国内大型零售商店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商业企业相比,其差距都很大。我国许多连锁商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类别品种的食品周转期过长,商品超过保质期,假冒伪劣商品、“三无商品”时有出现。购物环境及服务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一般处在商业区的连锁店的购物环境相对好一些,处在居民区的店容店貌差一些。一些店铺出租柜台经营生肉和蔬菜,卫生差,管理不善,影响整体形象。非定量包装食品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出入口设计,存取包的程序,对顾客有无偷窃行为的监督措施,结算及差错率,为顾客提供特殊服务等,都没有完全做到科学、合理、方便、周到,或者说有些做得较差。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商誉、企业形象、吸引顾客的力度,影响销售数量和经济效益,进而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和健康发展。(四)连锁经营企业门店少,缺乏规模效益从国际上连锁经营的情况来看,国际通行的连锁经营的起始规模一般要在10家门店以上。现在世界上的那些大的连锁经营企业往往都是一些庞大组织系统。例如,美国沃尔玛公司到2002年已拥有各种形式的连锁店4000多个,销售额达到2445亿美元。巨大的规模经营产生的规模效益,正是国外一批大型连锁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从我国的情况看,连锁企业要15家以上的店铺才有规模效益。可是目前国内多数连锁企业大多只有10家以下的门店。这样,由于分店过少,集中进货带来的成本降低及价格优势就无法实现,各店之间的商品调剂也难以进行,必然影响规模效益的实现。而造成连锁网点过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资金都比较少,企业取得贷款也较为困难,而设置网点的费用又太高。资金的不足,使得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十分艰难,从而出现了“不上规模没效益,要上规模没资金”的两难局面。(五)规范化程度较低连锁经营一般来说,必须做到统一市场、统一配送、统一商店标识、统一经营策略、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广告宣传和统一销售价格等。这些统一的目的有利于店名、店貌、商品、服务的标准化,采购、配送、销售、决策、经营的专业化,商品购销、信息处理、广告宣传、职工培训、管理规范一致化。而我国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权威的理论指导和在实践中的盲目冒进,或搞“拉郎配”式的强行连锁,或搞只图虚名,不讲实质的连锁,其结果是普遍存在着标准化低、规范性差的问题。许多连锁企业做不到统一进货,没有独立的配送中心和服务方式,甚至有些连锁企业总部与分店之间没有建立任何经济业务联系。其结果,当然无法取得连锁经营所特有的批量大、价格低的优势,更谈不上实现集约化、规范化经营。(六)配送中心建设落后,严重制约连锁经营的发展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配送是连锁经营的中心环节,它一端连着厂商,另一端连着店铺,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理论上讲,各连锁店不设仓库,由统一配送中心按每日售货品种进行补给。目前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滞后突出表现在:(1)统一配送率不高;(2)配送规模较小;(3)配送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多数连锁企业机械化水平低,计算机应用很有限,离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主要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相差甚远。有的店连集中进货也做不到,经营上相当分散;多数店没有独立的配送中心,或既有的配送中心难以高效运作;机送中心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瓶颈。配送中心的配送效率低,仓储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等硬件问题还普遍存在。(七)管理基础薄弱这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运作不规范,真正懂得连锁经营的专业人才太少,管理水平落后。人才缺乏已成为我国连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在我国已经发展的连锁店中,除了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和一些大公司比较规范以外,大部分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连锁经营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组织设置、职能分工不合理,缺乏科学化;专业人才缺乏,一些企业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制定的规章制度本身存在较大的缺合理,缺乏科学化;专业人才缺乏,一些企业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制定的规章制度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管理水平自然跟不上去,另一些企业虽然起点较高,但由于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公司的制度无法真正实施,公司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方法缺乏沟通,员工跟不上连锁经营形式的发展;商品结构不合理,定位不准确,商品档次、购物环境、陈列方式千篇一律等,缺乏创新;经营不灵活,效率低下。三、我国超市的发展趋势在成为WTO成员以后,我国的超级市场在应对国内竞争的同时,将面临来自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激烈的国际竞争。分析国外超级市场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超级市场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超市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业态多元化目前,我国超市业态类型已经由原来千店一面逐渐分化出不同种类型,其中包括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综合型超市的营业面积在2000-5000平方米,主要为特定的居住区顾客服务,目标是成为该地区的购物第一站点;大卖场的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实行廉价销售,经营品种齐全,有足够的辅助面积;便利型超市的营业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下,主要经营食品和日用百货。此外,我国连锁超市的业态类型不断推陈出新,除以食品、小百货为主的综合性超市外,专业性的超市如家具超市、日杂土产超市、家电超市、电脑超市、建材超市、文化超市等也相继兴起。预计今后的业态将进一步细分为:以生鲜食品超市作为基本生活满足型的主力业态;以大型综合超市作为消费需求满足型的主力业态;以仓储式商场作为小型商店、集团采购作为满足型的主力业态;以便利店作为服务满足型主力业态;以专业、专卖店作为差异化个性需求满足型主力业态。(二)经营规模化随着超市行业的发展,超市的经营规模正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种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连锁超市公司的总体规模急剧上升;另一方面超市的单店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通过连锁经营发挥规模效益是超市发展制胜的重要秘诀。作为薄利多销的超市更是要突出规模效益,而实现超级市场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开展连锁经营。自从特许连锁经营开始被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公司采用以来,超市的规模迅速扩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效率高、规模化、购物环境舒适的超级市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连锁超市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主流业态。国际大型连锁商店的门店数可达3000-5000个,且遍布全球,采购范围几乎是全球性的,如五年前才进入中国的家乐福、沃尔玛1999年已赫然名列全国商业零售企业排名榜第三和第九位。2001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都决定在中国各地继续扩张店铺数量。连锁超市正在迅速向大中城市蔓延,新增店铺数量迅速增加。报告显示,2008年,连锁行业销售额与店铺数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其中,连锁超市、百货、便利店、家电、药店等各业态销售增幅均有增长,而通过新开店铺等外延方式拉动各业态平均10%的增幅。同时,“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1999亿元,同比增长18.4%,是“连锁百强”统计以来首次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的增幅,且销售规模增幅继续放缓(2003-2007年:45%、39%、42%、25%、21%)。而“连锁百强”门店总数达到120775个,同比增长10.6%,是10年来增幅最低的一年。这些都说明连锁超市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主流业态。(三)市场定位差别化在国外,不同形式商店的特点非常鲜明,在价格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便利店、食品超市、家居俱乐部、大卖场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不会相互混淆。凯玛特和沃尔玛都是大卖场,但他们之间很少打价格战,而是
本文标题:我国连锁超市现状与发展趋势(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2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