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关于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关于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研究作者:蔡辰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1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的进行品德教育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同属于大德育的范围,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是相统一的,道德与法治通过启迪人的心灵实现教学目标,而心理健康通过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起到科学的导向作用,也是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培养的体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平衡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提高教育资料、资源的有效性,明确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问题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最终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其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国家,学校,教师都在不断更新观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1.教育者与学习者关系僵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属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统治者,最大化利用45分钟时间灌输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表达、书写等思维过程,通过强化训练和重复训练来提高学科成绩。学生也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在长期填鸭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想思考,不敢质疑,不会提问。使得教育者与学习者站在对立的角度,缺乏互动,难以形成平等,互助,和谐地学习氛围。2.学习动机不足与学习兴趣缺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使道德与法治课能体现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能在渗透德育观念的同时能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但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识不足,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一个星期节数少,属于副课,因此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另一方面,受道德与法治需要考试的影响,许多学生不注重价值观的修正和素质的培养,只是一味的掌握知识点,这样只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成为负担,而不是乐趣;还有一方面的原因,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分析问题能力有限,受社会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导致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和道理的信度产生怀疑、否定的心理,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学假大空,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龙源期刊网面对现状,我们教师除了要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还有重视这些现状心理上的成因,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勇于弥补决策上的不足,克服情感上的障碍,改革不符合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思考和探索心理干预的有效策略,充分发挥和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追求该课程育人价值的最大化。二、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学运用的侧重点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其中,情感过程是联结认识过程和意志形成的桥梁和纽带。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强化情感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引导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激发受教育者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以达到教育目的。在教育中应始终注重情感二字,其核心就是要爱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春期,他们的情绪会不稳定,需要教育者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改变那种高高在上、威严刻板的统治者形象,用一颗真诚友爱的心平等对待学生,时刻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情绪疏导和心理沟通,并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关系的最佳途径,初中阶段的学生会受情绪的影响,教师的爱心会使学生认同教师的角色,从而也会使他们认同这一门学科。三、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方法1.注重个体差异,发挥个体特性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射箭要看准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作演讲要看对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每个学生在发展各项智能的同时,会有一个智能特别突出。这两个道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是同样适用的,说明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有差异性。这就提示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用人之所长的目的。2.发掘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兴趣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而动机又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力量。需要,兴趣与动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基本需要中,前四种称为缺失性需要,是低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也叫成长性需要。马斯洛指出,缺失性需要在得到满足后会逐渐下降,而成长需要会随着获得的满足而不断增加。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注意对成长需要的引导,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动机。让学习转化成内部动机,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同时修正和指导外部、成就和社会动机,恰当的评价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龙源期刊网不断激发起将学习过程进行下去的兴趣,使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提高。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对这种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热心接触、观察这些事物,积极从事该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规律性的本质。总的来说,人的道德与法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符合心理发展规律,通过社会实践得以实现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平衡道德与法治各要素的发展,通过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促使人的道德与法治由知、情、信、意、行五个环节不断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从而促使人的道德与法治的提升。
本文标题:关于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2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