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惊蛰的寓意【篇一:24节气.寓意】[立春]节气含意:立春,是农历传统二十四中第一个节气,旧时县令要鞭打春牛,意寓春耕开始,故也称“打春”,饮食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当季食材:蚬子、水芹、萝卜、韭菜、春鲫、春笋。[雨水]节气含意:雨水,此时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有规律性的风雨交替,气候由上年的干旱冬季进入多雨的春季。春季饮食既要注意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当季食材:韭菜、荠菜、豆苗、春笋、咸肉。[惊蛰]节气含意: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麦直,蛇虫百脚开食”,大地复苏,农家开始培育瓜蔬种苗。当季食材:塘鳢鱼、刀鱼、鲈鱼、白鱼。[春分]节气含意:春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杨柳青青、鹭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当季食材:马兰头、鳜鱼、塘鳢鱼、金花菜、枸杞头。[清明]节气含意:清明,“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清,故为清明”。清明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习俗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当季食材:藕、螺丝、鲥鱼、河豚鱼、香椿头。[谷雨]节气含意:谷雨,有“谷雨生百谷”的意思。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春雨贵如油”。谷雨节气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时冷时热,饮食起居应倍加呵护。当季食材:香椿头、藕、籽虾。[立夏]节气含意: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当季食材:蚕豆、苋菜、黄瓜、蒜头、银鱼、鲥鱼、子鲚鱼。[小满]节气含意:小满,“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也”。此节气前后蚕已作茧、麦类籽粒饱满,菜花籽熟。当季食材:莼菜、银鱼、茄子、黄瓜、丝瓜。[芒种]节气含意:芒种,此节气农民开始忙播种。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当季食材:茭白、莴苣、籽虾。[夏至]节气含意:夏至,“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当季食材:菠菜、南瓜、茭白、六月黄(蟹)。[小暑]节气含意:小暑,意为“小热天”。古代将小暑分为三侯:“一侯温风至;二侯蟋蟀居宇;三侯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有带着热浪。夏季饮食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清谈爽口为佳。当季食材:莲藕、百合、黄鳝。[大暑]节气含意:大暑,“稻在田里热得笑,人在屋里热得跳”。大暑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因出汗多,宜吃咸食,常吃凉茶、绿豆汤、番茄汤。当季食材:西红柿、黄鳝、老鸭、童鸡。[立秋]节气含意:立秋,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立秋之日凉风至”,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当季食材:莲藕、毛豆、菱角。[处暑]节气含意:处暑,是暑气结束的季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宜食清热安神之物品,民间有“秋时享福吃斑肝“的谚语。当季食材:鲃鱼、芡实、菱角、白菜、荠菜。[白露]节气含意:白露,从这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而得名,民谚“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指天气转凉。当季食材:香青菜、大青菜(苏州青)、红薯、山药、长江鲈鱼、草鱼。[秋分]节气含意: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当季食材:栗子、芋艿、塘藕、茨菰、老鹅。[寒露]节气含意:寒露,是热与冷交替季节的开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遵循“养收”原则。当季食材:芡实、清水大闸蟹、生菜、芋艿、茼蒿。[霜降]节气含意:霜降,深秋之际,天气渐冷,开始降霜。当季食材:茨菰、白果。[立冬]节气含意: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民间有立冬补冬习俗。当季食材:萝卜。[小雪]节气含意:小雪,节气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千金要方.食治篇):食能祛邪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当季食材:荸荠、冬笋、冬菇。[大雪]节气含意:大雪,“瑞雪兆丰年”,中医养生学认为大雪是冬令进补的大好时节。当季食材:羊肉、荸荠、茨菰。[冬至]节气含意:冬至,苏州“冬至大如年”。冬至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当季食材:鲫鱼、羊肉。[小寒]节气含意: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食补和药补兼顾,温补为宜。当季食材:青鱼、山芋。[大寒]节气含意:大寒,民间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谚语。当季食材:草鸡、鳗鱼、辣椒、荠菜、冬笋。【篇二: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惊是惊动,蛰是藏。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冬眠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当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翻页】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在农忙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惊蛰时节,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在我们后边学习的唐代韦应物《观田家》诗中便讲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翻页】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惊蛰节气里有哪些习俗吗?接下来,我们在一块了解一下惊蛰节气里的习俗。【惊蛰习俗】惊蛰祭雷神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惊蛰吃梨寓意离家创业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惊蛰之蛰,此指藏。惊蛰即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惊醒后出来活动,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标志大地回暖,进入春耕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其三)。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诗中惊蛰】韦应物《观田家》一雷惊蛰始,是一种农事的提醒,预示着来年会有好的收成。说到惊蛰这一节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诗歌,韦应物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惊蛰时节的景象。《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④。注释:①景常晏:指天晚。②劬:劳苦。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④闾里:民间、乡里。【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前面两句描写了春雨过后一片美好的田园景象,农民自惊蛰起就要开始春耕。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于农活,家中却无隔夜粮,劳役还远没有结束。后面一句,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棒禄却来自乡里,心中万分惭愧自责。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翻页】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诗歌,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其三》。《拟古》九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之后写的一组诗歌。下面这首诗是第三首,它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决心,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拟古九首其三》【晋陶渊明】促春透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人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得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的诗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这首诗描写了春雷后天气转暖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安于现状、安于山野的田园生活。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陶渊明《惊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好的,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同学们都掌握了吗?我们下周周讲再见喽!【篇三:惊蛰基本信息】惊蛰基本信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每年3月5日-3月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过后,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
本文标题:惊蛰的寓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3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