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二00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地震基础知识目录一、地震是怎么回事二、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三、地震活动带简介四、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五、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六、大震预警现象七、地震预报八、地震应急与救生知识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三个重要环节会商讲座科普MENGLAXIANDIZHENJU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极大的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对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汶川地震向人们敲响了防患于未然的警钟!在地震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科学难题的今天,如何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有效地把地震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掌握和了解地震基本知识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平时多一分防震的知识和经验,震时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宁可有备无震不可震时不备一、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活动规律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因而造成了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做缓慢运动,在这些巨大力量的长期作用下,有些岩石会发生倾斜、变形,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足够大时,一些本身比较脆弱或有些轻微裂隙的岩层就会在这种力量下产生剧烈的震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一般来说,地壳内部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大,地震的震级也就越大,造成地面的破坏程度也就越严重。什么是地震?地震:科学的解释就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产生的过程二、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极震区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指地震时,人们感觉最强烈、地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极震区——是指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震源和震源深度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震中区。一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称极震区。3.震级和烈度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4.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总结(联想水波):只感觉上下抖动-----处在震中区上下震动接着水平晃动------震中在附近只感觉到水平晃动------地震在远方震动持续时间长------震级大震动持续时间短------震级小5.地震的类型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2.火山地震:它是由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3.塌陷地震:它是由地下岩洞、矿井塌陷而引起。4.诱发地震:它是由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引发产生。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以上几类地震中,构造地震占绝大多数,并且也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地震。因此,是我们的重要研究对象。火山地震监测与研究是预报火山喷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云南省地震局在腾冲就建有火山地震监测台网,我们的腾冲火山科研项目获得了云南省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另外,我省今后将在澜沧江、金沙江、怒江流域建设数十个大型水电站,因此,水库诱发地震也是我们将要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地震的类型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约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近震。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地震的类型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的地震;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三、地震活动带简介全球地震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亚欧地震带3)海岭地震带我国地震灾害状况: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严重。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震灾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现代地壳运动强烈,地震灾害十分频繁,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主要的地震活动带:小江地震带;中甸—南涧地震带;大关—马边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沪水—腾冲地震带;普洱—宁洱地震带通海—石屏地震带。云南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但释放的地震能量却占全国的20%,对于云南的多震及严重震灾,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以一个地震周期为例,1970年到1996年短短的26年间,我省就发生7级以上严重破坏性地震7次,6-6.9级破坏性地震25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6级地震,约4年发生一次7级地震。仅频繁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就造成18210人死亡,5万余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过去十年,我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全国大陆的45%和47%。所以作为云南人,了解一下地震常识及云南有关地震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云南地震设防烈度高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0.10-0.15g的面积占50.8%,包括57个县区;0.20-0.30g的面积占34.4%,包括55个县区;≥0.40g的面积占1.7%,包括3个县区,设防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在全国居首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对处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g>0.05以上地区的一般工业及民用建筑的现有建筑物,应进行抗震加固,增强现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整体建筑中对单元房屋的装修,绝对禁止私拆和改变承重墙体的原有设计及材料。西双版纳州及周边的地震环境版纳州内有两条著名的地震带经过,一条是东边的宁洱---普洱---勐仑---勐腊---老挝地震带;另一条是西边的耿马---澜沧---打洛---缅甸地震带。是多震地区之一。2007年5月16日(16时56分,老挝6.5级);6月3日(05时34分,宁洱6.6级);6月23日(16时17分、16时27分,缅甸5.9、5.8级)四次5-6级地震都发生在经过我州的地震带上。周边常影响版纳州的地震活动区有:打洛西侧缅甸震区,东面有丰沙里--莱州震区,北面有宁洱普洱震区和耿马澜沧震区。云南防震减灾工作经过40年的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建立了包括测震、地形变、地下流体、电磁四个学科近400个测项的地震监测系统,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1976年龙陵7.3、7.4级,1995年孟连中缅边境7.3级,2001年施甸5.9级、永胜6.0级,2003年大姚6.1级等地震的短临预报,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与奖励。四、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地震异常: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异常。地震异常分为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微观异常:指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仪器才能观测出的地震异常。宏观异常:由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包括:地下流体异常、动物异常)地下流体宏观异常主要异常现象有:1.井水突然发浑、变色、变味、升温、冒泡、翻花,水位陡涨、陡落;2.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涌出。(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1995年6月30日孟连7.3级地震前,州内都曾出现地下水异常现象.)水井翻花冒泡无降雨而水质变浑、变色、变味天旱水位反而上升地下流体宏观异常多震区人们把地下水的典型宏观现象形象地总结成下面民谣:井水是个兆,震前多报告。无雨水变浑,天旱水直冒。水位起伏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动物宏观异常动物习性异常:1.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2.抑制型异常:如行动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3.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动物异常行为平均在震前6小时出现,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这与多数短、临地球物理前兆也出现在震前数小时的特点较为一致。动物宏观异常冬眠蛇出洞犬吠狂跳动物宏观异常鱼跃水面猪跳圈老鼠搬家动物宏观异常鸡飞上树骡马不进厩动物宏观异常多震区群众把众多典型动物宏观现象汇集成顺口溜: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乱拱来狗乱咬,鸭不下水鸡上树,兔子竖耳蹦又跳,冬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鱼跃水面蜜蜂闹,鸽子惊飞不归巢.五、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1、地震宏观异常的作用地震宏观异常的出现是最重要的临震指标。与其他预报方法相比,宏观异常在捕捉大震方面的优势恰恰在于它的短临显示作用。宏观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3――5天、几小时至10多分钟。只有个别情况出现在震前10多天甚至1个月以上。因此宏观异常的出现是重要的临震异常显示。所以,在完成对地震形势趋势估计的背景下,及时发现、收集、分析宏观异常现象,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的关键措施。2、地震宏观异常的预报实例地震宏观异常的预报效能已经得到了验证。中国第一次利用宏观异常对余震预报取得成功是在河北省邢台地震现场。1966年3月26日在宁晋县百尺口6.2级地震前,邢台地震工作队提出了三条预报依据:即震中区水位急剧涨落、井水翻花、发浑和动物异常行为反常;另一次是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发生7.4级地震,震前,天津市人民公园地震测报小组,根据观察到的多种动物的异常反应,于18日11时10分,给天津市防灾办公室打电话,成功地预报了这次地震。中国第一次对破坏性地震进行成功预报并取得防灾实效的是在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认。震前,震中区大量的地下水、动物的宏观异常与突出的前震活动是这次载入史册的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此外,在对1975年5月29日龙陵7.4级地震进行预报的过程中,地下水异常变化在短临预报的判断中都起了重
本文标题:地震科普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3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