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训资料
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训资料北京教育学院孙立仁第一部分课程的目的任务及相关的理论基础┉┉┉┉┉┉┉┉┉┉1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1二、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知识观┉┉┉┉┉┉┉┉┉┉┉┉┉┉┉4三、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6四、各项能力发展的心理学机制┉┉┉┉┉┉┉┉┉┉┉┉┉┉┉┉10第二部分课程的内容及结构┉┉┉┉┉┉┉┉┉┉┉┉┉┉┉┉┉14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14二、教材内容及结构┉┉┉┉┉┉┉┉┉┉┉┉┉┉┉┉┉┉┉┉┉18三、单元教材内容的结构┉┉┉┉┉┉┉┉┉┉┉┉┉┉┉┉┉┉┉20第三部分课程的实施及教学设计的方法┉┉┉┉┉┉┉┉┉┉┉┉22一、研究性学习的方式┉┉┉┉┉┉┉┉┉┉┉┉┉┉┉┉┉┉┉┉22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方法┉┉┉┉┉┉┉┉┉┉┉┉┉┉┉┉┉24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孙立仁www.phei.com.cn2jcjc@phei.com.cn第一部分课程的目的任务及相关的理论基础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们基本的学习能力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其中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地重视国民的信息素养,并将其视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加入到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结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是通过改革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各门课程都要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展开教学活动,并使信息技术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专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孙立仁www.phei.com.cn3jcjc@phei.com.cn(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远距离通讯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安排: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汉字输入。(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形的制作。(3)图形的着色。(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由此可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3.信息素养的内容及标准信息素养的定义:1992年美国的杜勒(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①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②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③研究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④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①是在解决问题中的信息意识;②是确定与学习工作问题相关联的信息需求的问题;③是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地搜寻信息,并从复杂的信息资源中依据问题的需要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评价;④对所选择编码的信息进行组织,与相关的原有认知图式进行比较,进行同化与顺应的信息加工活动,以建构新信息的意义。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能通过单纯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的训练来实现的,信息素养必须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才能得到发展。信息素养的标准:1998年全美图书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科研成果《信息能力:创建学生的伙伴》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更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1)信息素养: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孙立仁www.phei.com.cn4jcjc@phei.com.cn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由这些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还与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关,与社会道德有关。目前,这些标准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4.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也明确规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只训练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内容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知识,课程的结构是以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模块为逻辑主线展开的,如windows,word,excel,IE等;而信息技术课程是以综合实践的专题活动驱动的,学生不仅要跟着教师的示范学习计算机操作技术,而且还要将所学的技术实际应用于综合实践的专题活动中,制作出电子作品。只有以这种“在做中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它内容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显然不能与其它内容完全割裂,但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又不能包揽综合实践的全部内容。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本教材主要涉及“研究性学习”与部分“社会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而未涉及“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及信息技术课教师有限的组织能力的条件下,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既完成了“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又保证了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条件。当综合实践课程全面开设时,本教材将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即,研究性学习的大部分内容由信息技术课程来完成,因为在这项活动中最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而其它内容由综合实践课程的其它相关课程来完成,在这些课程中若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则信息技术只作为工具来使用,不再作为新的教学内容来对待。在教育部的“改革纲要”中,要求信息技术应全面地与各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这一要求与信息技术课程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各学科课程有各自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这些学科的整合应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是将信息技术专门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学科教学改革的任务。由此可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没有专门地发展学科能力的任务。所以本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涉及专门的学科知识的研究与应用,而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中,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要求来安排专题活动。二、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知识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措施,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学生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些基本特征,反映了时代对人的知识能力所提出的要求。明确这些能力素质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对
本文标题: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训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