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按财税文化取向创新财税理论
中国财税文化在国家整体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透析中国财税文化,有助于促进财税理论制度更符合国情民心,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按财税文化取向更新财税理论和制度,既是对中国传统财税理想、道德、精神、思维的传承,也是针对财税现存问题的改革完善。财政的本质问题是财政分配权由谁掌握、为谁服务、如何服务。历史上,财政分配权掌握在谁手中,财政就为谁服务。社会主义财政应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即人民是社会主义财政的主人和服务对象,公共部门受人民委托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即应廉价、公平。社会主义税收,即公共部门受人民委托,依法向生产单位和个人收取货币财富,以满足国民公共需要。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税收的特点应具有人民性(人民立法)、公共性(税收存在的理由)、公开性(由前两者决定)。税收的实质是私人财富向公共部门让渡,公共部门只有将税款用于公共需要和民生的改善才有存在的理由。仅把强制性、无偿性作为税收的特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创新财税理论应以财税文化为取向。中国财税文化内涵一是以天下为公、平等参政、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为理想。中国人对财税的理想寓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之中。千百年来,中国人理想的财税分配方案大同小异。从古至今,对理想的社会和财税,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逐步完善。共同的理想是:以天下为公为思想取向;以民主、平等为政治取向;以共同富裕为经济取向;以和谐、正义为社会发展取向。这实际上为社会结构的优化、权益配置的均衡指明了方向,并指出了实现理想的途径,如共同劳动、民主参政、发展生产力、公平分配等。历史表明,是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符合中国人的理想。所以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中国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二是以克己奉公、公平正义、为民服务、正大光明为财税道德。中国传统的道德核心是利他。儒、墨、道各派都主张修身、齐家、利国、利民。当代中国人将道德定义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强调以真善美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财税道德是财税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传统的财税道德内容多,当今主要提倡克己奉公、公平正义、为民服务和正大光明。三是以团结统一、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自力更生等为民族精神。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在长期的共处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最突出的是: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取向;自强不息、不断进取;重义轻利;自力更生。中国人安家治国均强调自立、自信、自强。家庭以勤俭致富为荣,国家以自力更生为荣,鄙弃对外掠夺。对外贸易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将国计民生建立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国家财政历来重视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多留储备,而将奢侈腐化、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视为衰败或危机。四是以人文、求真、多元、和合为财税研究的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适用于今天财税研究的思维方法很多,值得强调的是人文、求真、多元、和合等。所谓人文,就是突出人的地位。所谓求真,就是敢讲真话,实事求是。所谓多元,就是承认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所谓和合,不只是多元并存,“和而不同”,还吸收对方长处充实自己。财税理论创新创新财税理论,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和谐。我国历史上主张“天人合一”。不能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长远的生存环境,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影响可持续发展。财税资源配置理论应强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二是人权与产权相联系。人权包括多种权利,其中生存权是基础。我们既要按“天下为公”的目标,建立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同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人民是国有企业的主人,拥有管理权、受益权。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产权的落实,使人权建立在可靠的经济基础上。西方脱离产权讲人权,是虚假的人权,是为打压别国找借口。三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处理家庭关系和经济单位之间关系时,常运用这一原则。而处理财税关系时,往往忽视财税的权利应与义务对应。马克思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这就是说,社会主义财政管理体制的设计,不是在政府之间划分财权、事权,而是按权利与义务对应的原则,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划分权利与义务。为尽纳税义务者设计行使权利的机制,为行使财税权利的官员设计尽相应义务的机制。国有企业是公共资源,其权益配置也应同责任义务相对应。四是公平与效率兼顾。财税是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应该弥补初次分配的不公。社会财富的总量多,如果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大,多数人不能受益,劳动者就会不满,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国家财税必须进行调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应均等化。也就是说,坚持公平分配是财税的天理。还要强调政府廉洁高效,行政成本低。目前,既存在公共产品配置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务人员与非公务人员之间不公平的问题,又存在机构多、人员多、人浮于事、行政成本高的问题。改变冗员、冗政、冗费,才有财力服务于公共品供应不足的人群。反过来讲,公务人员与非公务人员之间受益差距缩小,压缩政府机构和人员才有内在动力。这就是说,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促进的。五是集权与分权统一。集权与分权处于对立统一状态。政府的集权与分权必须统一于国民公共福祉增长的需要。既然政府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廉洁高效为目标,公共服务资源就应该全国统一配置。不能把注意力仅放在纵向分权上,地方政府财力均衡不等于公共服务均衡,地方政府可能挪作他用。由中央统一政令、统一资源配置,地方、部门负责落实,民众才有均衡受益的可能。六是德治与法治结合。法治的本意是限制权力的滥用。但追求特权者往往把法令变为管理人民的工具,比如将依法治税针对纳税人,而实际上更应治滥收乱支的行为。强调以德治财税,就是要求财税立法、执法符合道德。如立法公正、税负合理、执法严明等。但也不能把财税权益配置只建立在决策者发善心上,道德只能促进法令公正,不能替代法令的作用。因此,应德治与法治结合。此外,还要加快以下制度建设:一是将政府的全部收支列入预算,各地出卖土地的收入列入中央预算,以防地方官员与开发商权钱交易。二是实行阳光财政,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公务员公开家庭财产。三是防止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私有化或流失。总之,按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规范政府行为。(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啪叽福利
本文标题:按财税文化取向创新财税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