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导言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党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这个问题上,苏俄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进行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91.12.21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结构1917.11.7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列宁的探索保卫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时期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模式1、背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课堂笔记①农业:②工业:③贸易:④分配:3、内容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读读想想阅读下列表格,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评价5、评价(1)积极:(2)局限:战争时期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课堂笔记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依然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呢?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材料:……最严重的事件是,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材料: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1)直接:2、标志:(2)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课堂笔记3、内容:(1)农业:(2)工业:(3)贸易:(4)分配: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评价得失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稳定形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过早终止了执行4、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历史环境三、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建立(1922)(2)新经济政策的逐步取消(3)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1、背景课堂笔记2、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课堂笔记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苏联的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材料1: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1、苏联工业化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当时的苏联人很少有家用电器,为什么?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读读想想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片面发展重工业,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从本质上讲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②这种体制有严重缺点和弊端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巩固练习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3、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4、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5、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6、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lyu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时期⑶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⑴¾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⑵工厂停工,人民挨饿形势严峻
本文标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3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