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字经与圣经汉字的写法和笔画含有不少哲理和民间的观察结果。因没有天启的「创造」神学,说不出一个造物主的明确观念,但各方观察的结晶落为文字,也有不少说法可与圣经的创造论相比,而帮助我们了解天主的启示。比如希伯来文说「天」常用复数(Shamaim)为何?谁也说不出理由,而中国传统就说天有九霄(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振霄、紫霄、太霄),天有九天(中天、羡天、从天、昊天、皇天、咸天、上天、成天)。虽然也不是什么解释,至少丰富了想象力。「三」字在汉文中的解释就颇丰富:「上一画法天,取天覆乎上之意。下一画法地,取地载乎下之意。中一画法人,取人居其中之意……天覆乎上,地载乎下,人居中央」(《三字经》智扬出版社1997,页32)。由混沌而天地,而阴阳,而风云雷雨、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鱼鳖昆虫,而人类男女,所说与创世纪第一章相当接近。但这一切的根由不归给造物主,仍是一些现象的观察:「天之精华,凝结而为日月星辰;重浊之气,凝结而为地,地之融结而为山川河岳。轻清之气为天,重浊之气为地,清浊混者为人」。这又接近创世纪第二章所说的天主造人:是重浊之气与轻清之气的结合:「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塑造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创二7)。三才的地位: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是一大天(maccrocosm),人是一小天(microcosm);天有日月,人有耳目;天以日月为阴阳,人以血气为阴阳;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天动地静,男动女静;干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父为天属阳,母为地属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亲师。中国古人特别注重天的角色,及相应的人对天的观感而给予的各种称呼:「天者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故天字乃一大以镇之也(按镇字有镇压和抚慰双重意义,见《王云五大辞典》,恰好说出天主正义和仁慈的两面向)。元气广大曰昊天,自仁覆愍min3下曰旻min2天,自上降鉴曰上天,据远视之曰苍天,下民尊之曰皇天。天之主宰谓之帝;天功用造化谓之鬼神;以形象而言之曰天地;以性情而言之谓之乾坤」(《三字经》同上页33)。以上为「三才者、天地人」作了解释。今将「三光者、日月星」从中国文学上略加照明。对于日(太阳)所写不多,只记得有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家喻户晓,常被引用的。但与咏九5~7相比,实在说的不多。至于月亮却是中国诗人特爱的题材,咏月赏月的诗词俯拾即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和苏子瞻的「水调歌头」不说,在此只引用王昌龄的一首赏月诗,因为此诗不但意境美,也道出了天、地、人的情怀和感受: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关于星辰,中国也有不少传统,如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各有其名。很有名的是参商二星:商星居东卯位,参星居西酉位,分居永不相见,俗言人的参商,如杜甫的诗所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民间传述的牛女两星也很有趣:牛是牵牛星,女是织女星。后者勤织不暇整容,上帝怜之,乃命嫁牵牛星为妇。后废女工,帝怒谪分两处,一住天河东,一住天河西,只许每年七月初七过河相会一次。如何过河?以后民间想象力补上一笔:由许许多多的喜鹊搭了一座天河桥。关于三才和三光圣经也讲了不少,特别是创世纪第一章,但讲法和格调非常不同。首先造物主与受造界定位分明,主动与被动的势态绝不混淆。一直是天主在说,天主在做,祂的说和做显然与人的说做不同。其次,三光和三才在创一的叙述里不可同日而语。就是说,天主在第四天说和造日月时,没有提「太阳」和「太阴」(月亮)的名字,而是说「天主于是造了两个大光体,较大的控制白天,较小的控制黑夜,并造了星宿」(创一16)。这里无形中已有一种剔秘(或去神话)的工夫。太阳在埃及被奉为神明,月亮在美索不大米亚受人崇拜。圣经作者却说日月只是天主造的「光体」(器具),白天黑夜照明(中国字暗示光明由日月来),并作为时节和年月日的记号。三才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圣经的第一句话以千钧之力说出了万古有效的话:「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这已说出了前二才(天地)。至于第三才「人」要到创一26才说,这一说和一做却非同小可;不但用了六节经句(26-31),还把人的特点用各式各样的图像和词句表达出来;这里首次把天主的「说」描写成一种自我反省:要按祂的肖像和模样造人,要人管理海、陆、空的所有动物(26);果然如此造了人,造了男人女人(27),在说造飞禽走兽时未提公母~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天主祝福人像祝福了飞禽和鱼类一样,要人生育繁殖,充满大地,但加上了一句「治理大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28);天主以五谷百果当作人的食物,其它动物只吃青草(29-30)。洪水以后人才吃肉(创九3)。兽和人都是第六天被造的,第六天也为天主的创造大业画上句点:「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31)。六字在圣经词汇里代表不成全。天主造的一切虽都很好,但仍然是有限的。怎样克服这个限度呢?必须进入第七天(七代表满全):「到第七天天主造世大业已完成,就在第七天休息……天主祝福了第七天,定为圣日。」(创二2~3)。这是犹太人重视安息日(第七日)的理由。其实世界文化的周休日都是由此而来。其终极意义是:工作固然神圣,但在天主内休息,与天主的生命打成一片更加重要而神圣,因为那才是人生的目标。世界潮流已走向周休二日,今年(2001)台湾社会已开始实行。这是把犹太传统-安息日与基督信仰的主日(主耶稣复活的日子)合成一个假期,好像是把旧约和新约合为一体了。其更深的意义是:创造的天主邀请人到祂的永恒生命里安息,人犯罪后,救世主基督以祂的复活开创了我们肉体的复活,来日全人类获享永生。三字经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本小书。三字一句,三字一句,共472句,1416字,把天文、地理、历史、教育、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等,都交代了一番,可谓民间智慧的一部小百科。本文及以后的几篇短文所写的〈三字经与圣经〉是想用圣经来解释三字经。用一部大书解释一本小书是可以做到的,而其相通的地方便在于;三字经几句话点到为止,圣经却用长篇的故事、神学、启示加以充分的说明。天主的启示固然补足了人的追寻,同时也显示出我国的历代民间智慧确是人生旅途上的一盏明灯,有其照明作用。这次解释三字经开头的四句话,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圣经的四分之三,即旧约部分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希伯来文的一大特色是每个单字都由三个子音合成(元音是假定的,只读不写)。例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希伯来文「和平」Sholom便是由Sh、l、m三个子音合成(元音a和o只读不写)。另一个例子「国王」Melek由m、l、k三个子音合成(二个e元音只读不写)。其它单字都是如此。在三个子音前后加prefrx或suffix形成别的单字,但总离不开原来的那三个子音,例如malkah「皇后」就是Melek加上一个阴性的字尾ah而来的。中文没有字母,只有单字,用三个字构成每句话的,字体跟希伯来文的三个子音构成一个单字不一样。但三字经还是让人联想希伯来文的单字构造。「人之初」一句首先可以解释的是「初」字:开始、起头、发端。圣经也有两部书用「初」字开始或发端,一是创世纪一章一节:「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另一处是若望福音一章一节:「在起初已有圣言」。创世纪是用希伯来文,若望福音是用希腊文写成,而三字经是用中文。这三个古老文字都说「初」,但所指对象不同:一个指向天地,一个指向圣言,一个指向人。「人之初」的人字泛指人类或个人出生之初,或立教之初。智扬出版社(永和市中和路)所发行的《三字经》解释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故出母胎时,或男或女,即称之曰人」。这和创世纪第一章所说的不谋而合。只是创一用神话和象征的文学技巧,把天地、万物、男女的来源分成六天来创造,人是第六天最后被创造的。天地万物是人的住宅和点缀,一切都完备以后,「天主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把他们造成男人和女人」(创─27)。「性本善」三字更需要解释。「天之所生谓之人,天之所赋谓之性。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智扬《三字经》页4)。人的本性是天主给的,这没有问题。这个本性是善或是恶?孟子以为『善』是先天的倾向,荀子以为『恶』是后天的结果。二人各说各话,缺乏共识与交集……人性并无善恶,只有『善的倾向』。只要是人,就是向善的。人性是向善的,但这并不妨碍人的自由抉择。真正的『善』必得自由抉择才可呈现。这种善当然不是天生的,天生的只有行善之要求,或者只有『向善』」(传佩荣着,《论语的智慧》,皇冠1993页93-94)。这样说来,人的本性并不就是善的,而是向善的。人是善与否不全是造物主的安排,像其它万物一样,而还须人自己的参与;人的抉择是自由的,人选择善,善才出现,善不会自动地加在人身上,像加在其它受造物事上一样,这是创世纪描述天主六天造世,最后一天造人时所说的。把「性本善」解释为,人的天性本是向善的,究竟是善或不善,还得看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解释「我已将生命与死亡,祝福与诅咒,都摆在你面前。你要选择生命,为叫你和你的子孙得以生存。」(申命纪卅章19节)。创世纪第一章描述天主六天造世造人,前三天造了四样物品,后四天也造了四样物品。每造完一样,都加上一句「天主看了认为好」,独有第六天造了人以后,没有这句「天主看了认为好」,这是为了什么呢?答案不难。因为第一天的光,第二天的穹苍,第三天的陆地与海洋及五谷百果都是好的,可以毫无保留地称之为善。同样第四天的日、月、星辰;第五天的鱼鸟,第六天的野兽家畜也都是好的,可以毫无保留地称之为善。独有造了人以后,没有说天主看了认为好,表示人在自己作抉择前,天主也不能认为他好。讲天主造走兽、造人的第六天,篇幅最长,共有十三行(第一第二天各三行、三、四、五这三天是六、五、五行)。在结束第六天的描述时,好像对刚才造完人后,没有说一句对人的评价,意犹未尽。如是加了一句「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创一31)既是「样样」,当然包括人在内。这里不仅说好,还说「很好」,肯定了我们一般所说的「从天主手中出来的都是美好的。」无邪的小孩最能表达这一事实。但人长大,就得看他的选择。三字经的第三、第四句「性相近,习相远」是采自《论语》阳货2。「孔子直接论性,只此一处。性之相近是相近于「善」,就程度的差异而言,可以归之于「习相远也」(传佩荣着《论语》页438,立绪,民88年)。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期写过水,这一期很自然地要谈谈山。「水有水的故事,山也有山的神话。」神话中说中国的五大名山是这样形成的:开天辟地的始祖盘古死后,头部变成了泰山(又名岱山),腹部变成了嵩山,左臂变成了衡山,右臂变成了恒山,双足变成了华山。他牺牲了自己,美化了中华大地。东岳泰山在山东,古代齐、鲁两国的人都以为泰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帝王都爱登泰山而小天下。传说秦始皇来此,走到半山腰遇暴雨,狼狈地躲在树下。西岳华山在陕西,危崖绝壁,令人生畏。唐朝的韩愈登上山顶,两腿发软,不敢下山。地方官员派人把他半吊半抬地送回家。河南的中岳嵩山和山西的北岳恒山,都是传说里仙人修炼的地方。吹笙好手的周灵王太子王子乔,被一名道士带到嵩山,修成白鹤仙人。八仙里的张果老,则是在恒山炼成正果。最后南岳衡山是雁群迁移的界线,到了秋天,北方的雁最喜欢湖南的衡山,每次飞到衡山的回雁峰便停住不再南北,留恋在衡山,直到春末夏初再飞到北方去避暑。按照三字经给五岳所排的次序是:东有泰山,西有华山,中有嵩山,北有恒山,南有衡山。中国古代神话把五岳说成盘古的首、腹、双手、双足,是很富想象力的(以上参阅智扬出版社《三字经》1997年,页66-67)。以上的五岳只限于汉人及其文化集中的地点或省区。以东南西北中来数算就是山东、湖南、陕西、山西、河南五省及其邻近诸省。其实中国西南有很多更高更大的山和山脉,这在1988年北京所出的《中国地图册》「
本文标题:三字经与圣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4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