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1933老场坊》调研报告
L.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调研报告此次进行调研的建筑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沙泾路10号的《1933老场坊》。还融合着巴西利卡式元素。它是时尚达人聚集的“创意”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从“亚洲最大”的“远东屠宰场”摇身一变,成为“时尚达人”聚集的“创意”园区。整体建筑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空间却又次序分明,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让人不得不佩服“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的巧妙设计,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圆内方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建筑层数为5层。原为工部局宰牲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建。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依据功能要求设计,流线复杂。从外观上是个蛮有意思的建筑,灰色的石头厚重而冷冰,形体简洁,立面装饰几何化,强调虚实对比。它而且是根据宰牲工艺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的机器,主体结构是由东、南、西、北四栋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围合成四方形厂区,正中是一座24边形的圆楼。方、圆楼之间是通过26座廊桥连接,各层上下交错,貌似迷宫。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建筑工艺上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无梁楼盖技术,形成由伞型柱帽构成的室内空间。在改造修缮设计过程中,力求保留完整的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的主要的空间特质。就这里的宰牲设施和生产流程而言,很能体现人们对那些即将被吃掉动物的“临终关怀”,算得上是人道主义之于动物的“兽道动物福利主义”。整栋建筑从外形上只有西立面可以被城市看到,其余立面均被遮挡,西立面已经在前几年被整体粉刷了一层粉红色涂料,立面上有少许窗洞已被封堵,另外有一些管线从主立面穿入,整体建筑形象在感觉上,已经与1933年建成时有较大的不同,但总体上大多为采用“加法”增加的设备、搭建等,较少有采用“减法”拆除的部分,因此对于修缮还是有一定的有利条件。花格窗;镂空水泥花格窗主要位于本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立面的西端。窗户的水泥全部是30年代从英国进口过来,坚固异常。考虑到宰牲工艺气味浓重的因素,窗户全部镂空设计,便于空气流通。同时,窗户正面朝西,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可以更好的达到通风的效果。同时正面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乐世界,有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建筑的外表非常简单和朴素,粗糙的混凝土墙面,非常的有沉重感,底层退进,外圈一排同样是粗糙混凝土的大柱子,二层以上就是排列整齐的花窗,整个建筑感觉很有体量,很扎实的落在基地上,再加上立面混凝土的自然变老变色,不用体验空间就能给人带来一种满载历史的感觉。拆除、改建部分:经历了73年的该建筑,现状已被多次改建;本次修缮设计中,根据“经营性保护”的理念,结合“时尚创意产业中心”的功能定位,经过专家、学者的研讨论证,宰牲场被按原式样、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恢复,同时结合时代赋予的功能需要,在其内部适当位置增加新的功能部件和元件,使其焕发勃然生机。重点对以下部位进行重点修缮设计;当看到两扇旧风格的木门后,我就开始雀跃了~顺著外方内圆的建筑在不同的回廊中上蹿下跳~每一个回廊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惊喜~~内墙:原内墙有许多已被拆除,增加了许多新的分隔。现根据“时尚中心”的定位,拆除大部分后期增建的内隔墙,根据新的功能定位采用轻质隔断划分空间。在修缮中,仍然保留了曾经屠宰场的铁门和铁窗,依旧能让人回忆起曾经是屠宰场那让其毛骨悚然的感觉。为了现在新时尚圈的建筑美观,加上了钢化玻璃,使其有安全性和密封性。在上图中,对外表“冷酷”的屠宰场进行翻修后,许多潮店和时尚小店,餐厅,酒吧都渐渐在1933老场坊内经营起来,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建筑增添了青春活力和人气!但是在水泥外墙的外表装饰下,仍然透露着不可磨灭的印迹。进入屋内,寒气飕飕,不禁会抖擞几下~这种阴森感觉怎么也消除不去,还是会想起曾经多少头牛丧生于此的事实!这里曾经是它们的安息处,也是它们希望终结的地方。楼梯:该建筑原有楼梯中绝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关系也十分清晰明确,只有主入口处的原外楼梯已被拆除,楼板被封堵,因此在新的设计方案里将其重新修复、还原。按现在新的功能要求,在中心圆环增设两部楼梯,走上楼梯是几间特色手工小店,门口还摆设了很多小玩意儿,中间的走道是通往第2层。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楼梯缺乏美感,让人不舒服。下图:的楼梯设计巧妙,如果没有围墙,恐怕是不会走的,很陡峭,很窄。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通道是留给屠宰人员逃生的地方,避免被牛伤害到,狭小的楼道是牛不敢接近的。所以说设计得很巧妙!考虑得很透彻!法式旋梯: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对于曾经也许是优美的,手扶的地方经过修缮,有明显的修缮痕迹,现在已不再扎手,很圆滑,但是水泥质地的外表,让人摸上去很阴冷,不想去碰触!内圆顶部改建:由于多次增改,中心圆区现有的顶层早已不是原英国设计师的设计,现状为五层,其屋顶为一个简易的轻钢结构石棉瓦顶,具有产权。改建方案将中心圆区的一至三层作为一个整体空间,上部用钢结构玻璃地板分隔,而现状的四至五层改建为一个多功能大厅,满足了该建筑中没有较大集中空间的缺憾由于当时对“宰牲”工艺的需要,建筑设计成“回”字形,外圈和内圈均有很多连通的桥梁,动线复杂,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空间和光影效果,因此它也是摄影师的创作基地。空中舞台: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空中舞台”位于1933老场坊四楼,8米挑高的空中舞台的中央600平米面积悬空而设,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透明炫目,每平方玻璃可承重400千克。圆形穹顶的结构增加了视觉冲击,更具空间感。从1层仰望~4楼透明的玻璃地板~喜欢这种黄色的灯光,暖暖的感觉。给冰冷的建筑增添了稍微的温暖。廊桥:内廊桥空间具有魔幻气质,上下共计10座桥,另外5个半圆形的桥也均保存完好,设计中力求保留其原有的气氛,功能定位为交易展示空间,在中心处设吧台。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建筑内部最吸引人的还是它错综复杂的结构,这一点在建筑外部一点都看不出来。从外面看,建筑就是一个很朴素的方盒子,很不起眼,但是进来才知道其内部的结构是如何的复杂。建筑内部大体上是一圈一圈的圆形,最中间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周围是一圈稍小的空间,之间用很窄的通道连接,上下层之间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楼梯相连。之外是一圈庭院似的空间,再外面又是一圈稍小的室内空间,有一圈挑空的走廊,每层用架空的过道跨过庭院和中间相连,周围还有很多铺着鹅卵石的“牛道”,估计当时牛就是从这里开始一圈圈的走向中央大厅被屠宰的…牛道: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例图下:伞状柱帽;两种形状(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的特色之一,其形状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其均分布在该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八角形伞状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区,方形伞状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南、北、东区。在修缮设计中将完全保留这些柱子。目前这些柱子外装饰材料各异,有粉刷面的、油漆面的、不同年代和尺寸的瓷砖面以及水泥抹面。原设计的水泥抹面的柱子表面有的已经被严重损坏。设计中针对这类柱子的形状和气质,将现有的装饰面全部清理后,按原工艺、原材料做成新的水泥抹面,通体打磨,上下一体,并作为室内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保留并充分体现该建筑的特有风格。沉默的建筑之美,似乎相对是一种与现实毫无纠结的、有距离的美感世界。精致的镂空立面外墙装饰和长廊下奇特的椎形立柱富于华丽的异国情调,似乎超越了建筑原本的使用功能,踱进外方而内圆的建筑内部,迷宫似的阶梯和牛羊们曲折的“天路”,让孩童们不期然有种游戏的冲动,而成年人也似乎能从光影晃动中收获某种近乎魔幻气质的感染。老场坊并不挑衅现实,而是置身其中;老场坊也从未否认脱胎草根,但却因了具备“雅痞”气质而俯视众生。营造工艺的繁复、穿梭其中不时的灵光乍现是需要慢慢品味的,时光倒流的怀旧、逡巡游走于天桥的猎奇以及游戏功能俱备,使得它在原住市民文化、昔日异教与流畅的现代金属或玻璃质感共同构成的外来文化中八面玲珑。坊间刻意做旧的弹格路静谧地躺在午后的阳光中,躺在城市纷繁的沧桑里。阅尽世间百态的76岁的老场坊、年迈的老场坊,放纵着面前饕餮者的闲适与风尚追逐者们游戏感的恣意疯长。现在它已经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它的每一个地方都彰显创意,每一层都是一种风格,让人感觉很舒服,很享受。
本文标题:《1933老场坊》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5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