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文学解读教学论——浅谈中专文学解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学解读教学论——浅谈中专文学解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岳兆花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龙剑明近五十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的发展2004根据文学与语文发展脉络,从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两方面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史进行比较研究;分四个时期,即社会化的解读模式(1956年-1966年),政治化的解读模式(1966年-1976年),人生化的解读模式(1976年-1985年),本体化的解读模式(1985年-至今)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发现二者在外界强力因素和自身要素约束下,表现出第一时期的同步发展、第二时期的同一发展、第三时期的共同反拨以及第四时期的多元解读特征;从解读方法的选择使用中,分析了社会学、语义学、文化学、接受美学在这篇课文解读中的运用特点,对解读方法的取舍成因作了初步的探讨。既有方法取舍上的同源和使用的偏颇,也有视角各异和新法探索的共同追求。二者根本区别在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解读必须遵照执行而文学解读则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同时发现二者在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共同影响下,试图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使课文解读取得符合时代的、社会的价值认可,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解读,提示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解读方法的取舍上没有优劣之分,而是选择适宜与否的区别,从而选择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解读方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2.会议论文龙剑明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2007根据文学与语文发展脉络,从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两方面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史进行比较研究;从解读方法的选择使用中,对解读方法的取舍成因作了初步的探讨.既有方法取舍上的同源和使用的偏颇,也有视角各异和新法探索的共同追求.二者根本区别在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解读必须遵照执行而文学解读则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同时发现二者在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共同影响下,试图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使课文解读取得符合时代的、社会的价值认可,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解读,提示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解读方法的取舍上没有优劣之分,而是选择适宜与否的区别,从而选择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解读方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3.学位论文曾艳琴《药》主题的解读历程研究2008《药》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文学价值被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地阐释着。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和教育界两个方面研究《药》的主题意蕴在不同时代的阅读史,从中探讨《药》的解读与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语境的对应关系,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探讨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的关系,发现在一定的时期内,文学界的研究成果是教学解读的源泉,但教学解读常常会滞后于文学研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药》为研究个案,试图给当今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些启示,让学术界的文学阅读理论更好地应用到中学语文具体的作品解读中来,使学术界文学阅读成果更好地为文学教育服务。4.学位论文何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初探2002该文正是试图运用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和体验美学、文学解读学的理论,结合全球生命教育的实践,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可以填补教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全文遵循教育研究的规律,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由浅入深地分以下章节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第二部分阐述文本生命意义的生成.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阅读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第四部分设计了阅读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联系实际,讨论了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条件,指出: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必须得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5.学位论文黄乐琴体验式阅读与中学古诗词教学2007体验,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感同身受的体味和感悟。阅读就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现代阅读观特别强调读者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情感的渗入,强调阅读者的个性感受。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已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的语文活动过程。新课改提倡体验式阅读教学,试图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及其同义的“品味”、“感受”、“感悟”、“领悟”等词语的出现频率极高,昭示着一种新的阅读教学观正方兴未艾。诗歌是诗人生命体验的凝结,是保存诗人审美体验的精神化石。诗人的体验是孕育和生成伟大艺术作品的基本途径,阅读诗歌同样离不开体验。但长期以来,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现象,漠视学生体验,或以教师、教参结论粗暴替代学生个性化阅读,或以“考纲”为依据机械“训练”,肢解文本。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时代大潮之下,本文呼唤个性化阅读,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倡导“体验式阅读教学”。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结语。本文的引言部分交代了写作的缘起。第一章,介绍当前中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二章,讨论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转向以及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中学古诗词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一章结合具体课例,审视整个中学古诗词教学中“体验”缺失的具体表现,主要谈四个方面的内容:一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轻学生主体的体味感悟;二重结果的展示,轻过程的体验;三重知识性目标的达成,轻情感素质的培养;四“泛语文化”,轻视对语言的品读。从这四个方面反思造成“体验”缺失的原因。从而归结出我们的结论:由于学生阅读“体验”的缺席,中学古诗词教学严重异化,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和缘起。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古诗词教学新的目标与追求。我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表述的解读,认识到“体验”是包括古诗词教学在内的中学文学教学的灵魂与生命。在比较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本文的一些重要概念作出了界定。分析了“体验式阅读”介入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地位”与“文学解读内在规律”两个方面对“体验式阅读”的要求和呼唤,并初步探讨了“体验式阅读”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这是本研究的当前背景与现实价值。第三章中学古诗词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一些教学新理念迫切需要一些新的知识内容来支撑和体现,从搜集的资料来看,目前对教学的讨论大多集中在“体验”的原理与原则上,少有根据具体文体特点来讨论具体课堂操作的实际问题。中华古诗词的内在特征有哪些?它要求被按照哪种方式阅读?学生在具体文本中体验些什么,即“体验内容”是什么?“有效的体验方法”是什么等等。这也是本文追求的突破之处。我们在这一章首先讨论了古诗词教学内容开发的前提条件及古诗词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内容,这为后面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平台与支持。在前文的铺垫后,运用“体验式阅读”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尝试开发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研究性课案,或许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6.期刊论文郭晓燕朱熹涵泳文学解读理论对新课程阅读问题的谮越与匡正-教师2008,(24)由于对新课程阅读理念理解的偏差,当前的阅读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些令教师无所适丛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朱熹涵泳文学理论的介绍,旨在达到对新课程阅读问题的谮越与匡正.7.学位论文熊细滚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略论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2003论文从基础教育的现状入手,指出整个教育的现状是主体性的迷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观照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的根源同样在于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论文通过对古典美学范畴意境的审美特征等的考察,结合西方接受美学、文学解读、建构主义等理论进行了比较论述.将意境与整个语文教学以及走入意境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指出:走入意境是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新路径,走入意境的过程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和真正落实的过程,是一个审美鉴赏的过程,是还原学生创造性和感性体验的过程,构建的是一个对话型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它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超越.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c0fd7e43-9fb0-4796-b453-9e3b0112a01b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7日
本文标题:文学解读教学论——浅谈中专文学解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