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论苏轼书法审美观作者:卢杨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4期摘要:苏轼是“宋四家”之首,更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他将诗、书、画的理论实践结合,形成了文人书法体系,表现为对于自然、冲淡、和平、修养之美的追求,并把文人书法推向最高峰。可以说,从苏轼开始,文人书法正式树立旗帜,文人书法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书法注入了鲜明活力。然而,苏轼又有别于其他书法家的是,他疏于笔法的精细探究,对笔法缺乏创造的激情,使得苏轼在书法用笔上看起来又有着很大的守成性特征。由此,苏轼究竟是那个时代的审美改革者,还是保守者,有没有创造的才情,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苏轼书法审美观”:宋代尚意书风的出现及阐释、“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书法审美观的分析、苏轼书法审美观的历史地位和后世影响。关键词:苏轼;;尚意;;文人书法;;审美观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036-03一、宋代“尚意书风”的出现及其阐释(一)宋代书法状况概述客观来说,宋代三百年,书法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这是由于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就命侍书王著摹刻禁内,成《淳化阁贴》,“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而这其中有一半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之后再翻刻,就会与原贴越差越大,由此宋人在临帖上就不比唐人。其次,米芾在《书史》中提出的“趋时贵书”是造成宋代书法不景气的第二重原因,也就是士子们为取科第,皆投考官所好,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在这种以帝王和权臣的喜好为导向的情况下,宋代的书法家们可以说是很少有基于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从而对书法进行继承和革新的。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南宋的书法家们如:陆游、朱熹、文天祥等,他们在书法上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而作为宋代书法家代表的“苏、黄、米、蔡”四人中,又以自出新意的苏东坡最为难得,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又能使得“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从而使人们感受到美,带给人们新的审美体验。(二)宋代的文人书法与“尚意”美学文人书法作为中国书法特有的艺术形式自古有之,书法的起源与汉字的萌生是同时的,而文人跟随文学样式诗歌而诞生,此二者交集最早始启于先秦周宣王太史籀之《石鼓文》。此后文人书法不断演进,到唐代最高学府已有“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到了宋代更是文艺冲淡美的鼎盛时期,明代董其昌曾评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龙源期刊网意思就是说:宋朝书法得审美取向在于“尚意”,而“意”字的内涵,则体现在“四个重”上: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达,四重意境表现。这也就是说书法家们在层次上除了要具有天然和工夫外,还需具有书卷气,尤其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文人书法的巅峰。宋代“尚意”美学的顶峰或许是朱熹大倡理学所致,或许是禅宗“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又或许是由于宋代士人面临着转型期的复杂矛盾,他们的心灵在艺术中浮现的更为明显。而此起源肯定有着其客观的社会原因,而当时有识之士就要革除这种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革新运动,其手段就是以“古朴”“平淡”的文风作为救弊的武器。在这场革新运动中,苏轼的老师欧阳修是发起人之一,带来最大贡献和影响的却是苏轼。二、“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书法审美观的分析北宋文人大多长于书法甚至绘画,他们在书法创作和审美上也就会体现他们的文学主张,所以“尚意”美学自然就影响了书坛。苏轼作为代表,其书法超越形式,一切皆从胸中流出,不求形似,比起“工”“法”,更强调重视自身的修养,给书法注入了抒情和意趣,其代表作品有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前赤壁赋》《表忠观碑》《黄州寒食帖》等。苏轼跌宕起伏的书法风格和他饱经风霜坎坷的一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所以黄庭坚称苏轼:“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由此对于苏轼的“尚意”审美观反倒可以先从他的理论中看出。苏轼推崇智永禅师,禅师出家习书三十余年,用功最力的《真草千字文》有着朴实无华之美;而对于某些过于做作的草书,苏轼则评论为“有如市娟抹青红,妖歌馒舞眩儿童”。从正反两面说明苏轼尚意平淡的审美观,同时更说明苏轼超越了前人,不仅对“淡”美进行追求,更归纳和揭示了这种美的特点和实质。(一)从书法作品上看苏轼的尚意美学观苏轼以理论结合实践,将其“尚意”美学思想寓于诗、书、画中,形成了文人书法体系最高峰,并提出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书学观点。从上述苏轼书法代表作品上来看,体现了以下特点:苏轼的《表忠观碑》,字体敦厚丰腴而又不失任情率意,用笔方整俊伟而又内涵圆润潇洒,颇近颜真卿笔意。其虽为石刻,但笔墨情趣的书卷之气充溢行间。苏轼,将“书如其人”这一观点规范并加深,加上“君子立身,务修其本”的修身观,组成文人书法美学的重要部分,苏轼立足于人品,强调“韵”,反驳“俗”,这构成其“尚意”书法美学的核心,使得文化逐渐成為书家的主体追求。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讲述遭人诬蔑贬于黄州,过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就文而言,有着李太白的感觉,苍劲沉稳,抒发其悲哀之情。而其书法,“灶”字有颜真卿的沉雄,“苇”字有杨凝式的飘逸,“哭”字有李建中的丰润,此贴也是尚意书风最先兴起且最成功的作品。也使得苏轼更为神奇的创造:当情愫无法单纯凭借文字来承载的时候,便可依赖书龙源期刊网法这一媒介以诉心中之哀乐,乃至描绘胸中万卷。正因如此,黄庭坚在跋苏轼作品时,才会以为苏轼的书法“韵胜”的原因,正是在其“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苏轼的《醉翁亭记》,除了字形稍扁外,其神就酷似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而此碑清雄似王羲之,是颜鲁公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随意挥洒,达至最佳状态的稿草。这和苏轼所提出的“书初无异于佳乃佳尔”的看法不谋而合,体现出的书写状态就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最后,苏轼的《前赤壁赋》,乾隆称“纯棉裹铁”,用笔沉着蕴藉,肥而有骨,最能体现他丰腴扁平的“苏体”意趣。苏轼甚至认为古从今用的握笔姿势是不对的,还自创了“拨灯法”,所谓拨灯:即用拇、食、中三指单钩执笔,选择宣城诸葛家的“散卓笔”,使用漆黑浓墨,再加之“用手抵案,使腕不动”的运腕法,可以说是自成一体,革古出新,也就使得苏轼在“尚意”的审美观上,和另外三家迥然有别。(二)从书法理论上看苏轼“尚意”美学观苏轼书法可列“宋四家”之首,擅楷、行书,他倡导的“尚意”美学观得到黄庭坚、米芾等积极响应。苏轼的书法曾被黄庭坚评为“本朝善书,东坡当推为第一”,却也曾被这位“亦徒亦友”的大书法家讥讽为“石压蛤蟆”。此评价一处,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其实那时大多人都不喜欢苏轼的字,觉得没出处,没水准,但是此时黄庭坚又出来为其辩解,先讽刺了苏轼的字,后又为其辩解。其实并不矛盾。大概意思就是:我说苏轼字不好,是因为我懂他的字,单纯为了嘲讽而嘲讽,你们说他不好,是因为你们不懂。说苏轼人少日学兰亭,中岁喜学颜鲁公,却写出了自己的特点,不是单纯的模仿谁。这是黄庭坚眼中的苏轼的书法,由此可见苏轼在其书法理论的沿袭上既有着守成性,又有着自己的理解。苏轼的书法与其他三家比较而言,尽管用笔“肉丰骨劲”,但少见线条的变化性和丰富性,他的书法更多地是以自然而率性的艺术精神和笔墨中渗透出的天纵才情取胜,毕竟在很多书法评论看来,倘若抛弃文学上的造诣,单纯就书法而言,米芾或许是超越苏轼的。其实苏轼的用笔在晋人和唐人之间,是一种集大成的传承。他对于晋唐笔法有着十分广泛的涉猎,周汝昌先生也称:“宋代书家中苏轼用笔最近六朝古法”。所以,苏轼书法的“守成”与其说他是在笔画的书写创造上缺乏才情,倒不妨说是苏轼有着自己独特的笔法观和审美观。打个比方:如果米芾的书法是通过创造出独特的笔法从而从有限走向无限,那么苏轼实际上是更高一筹,他走向艺术自由王国的道路是精神的自由与超越,既不失法度,又在自由中表现规律。苏轼确实天才逸群,凭借其超迈的才情直接奔向其艺术审美理想,成就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加上受老师欧阳修影响,苏轼反对以学书作为事业,苏轼对于书法的追求是一种克制的状态,苏轼不追求所谓“笔法上的讲究”,他更多的追求的是一种自然随意的状态、自然天成的表达。苏轼随性随意,有话直说,他直接的批评黄庭坚的字笔势太瘦,像树梢上挂蛇,遇到有龙源期刊网人质疑他的用笔之法不合规矩时,他也能直率的坦诚表达自己:“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出一种至高的对自然审美境界的追求,也体现了一般文人所不具有的自信。苏轼对于笔法发展规律的认知也是极为先进的,他曾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写到:“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在苏轼看来,经过晋唐两代大家们的努力,想要从已近完善的笔法体系中出“新”从而与古人一较高下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而当下可以和先人们比肩的就是艺术审美理想。苏轼的书法审美贯穿他的一生,既有晋人的浑然天成,也有唐人的森然法度,还有他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形成了苏轼所独有的:法、意兼具的风格面貌和崇尚自然、天成的书法审美观。三、苏轼书法审美观的历史地位和后世影响纵观古今,苏轼的书学思想不仅为当世书家提供了书学理论依据,还为现当代书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启迪。“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的书法审美观,引领了宋代“尚意”美学思想的形成,总结了晋人和唐人的书法之美,更将文人们的品性修养,提高到了先于注重笔墨技术之上的地位。苏轼对于后世的影响重大。当时如黄庭坚,提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创新态度且付出实践。喜用棗核笔,用双钩执笔法提腕写字,形成了线条瘦劲,体势中宫紧敛、手足长舒的自家风貌。现代如当前书坛的书法,虽在形态上已与绘画有了某种重合,但他们并没有脱离传统,“学”与“品”依然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因此,苏轼的书学审美观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参考文献:[1]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3]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本文标题:论苏轼书法审美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7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