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新常态下思维转换与社会适应——创新,人类进步的动力
新常态下思维转换与社会适应——创新,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主讲人:穆健刚兰州大学现代咨询策划研究所甘肃坤元智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系电话:13893320599绪论(一)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背景习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二)经济新常态基本内涵1、所谓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2、经济新常态,就是国内经济发展减档,老的模式已经渐渐失去增长动力,需要新的增长动力。3、主要特征:①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③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④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⑤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⑥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3、形成的原因:①我国过去以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等成本为主的比较优势正逐渐失去,经济增长的成本越来越高。②科技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自主创新一时难以衔接上的情况下,生产率的提高就遇到瓶颈。③国内投资需求下降。我国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市场上很多商品处于过剩状态,投资机会越来越少,投资回报很难提高。④国内消费需求长期不振。⑤外贸不景气。(三)政府如何应对1、传统应对——用凯恩斯主义进行需求管理,政府干预的后果:①过度投资虽然保证了一时的经济增长,但刺激虚假需求,固化原本已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大规模产能过剩。②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占用大量金融资源,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③大量流动性释放导致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一方面扭曲价格信号,造成资源错配;另一方面稀释购买力,严重影响居民生活。④房地产业成为吸收过量货币的主要资金池,导致房价急剧上涨,不仅造成房地产业畸形发展,而且形成强烈的财富再分配效应:普通居民为买房耗尽多年积蓄,甚至透支几代人财产;而富裕阶层通过房产投资使财产迅速膨胀,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巨额土地出让收益。在居民收入大部分用于住房支出的背景下,居民消费自然难见起色,而掌握大量财产收益的富人和政府为追求更高收益产生强烈的投资动机,因此消费与投资必然失衡。2、新常态下,政府如何应对:面对“新常态”,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整:在供给方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企业成为调结构的真正主体。在需求方面,加快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具体措施:①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从服务需求管理转变为适应供给管理。②货币政策既不放松也不收紧,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诱因。③以平常心态看待房地产业发展,回归市场化调控。④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四)企业如何应对1、中国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①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不再。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②产能过剩是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难题。③融资难度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2、“新常态”下,企业领导思维方式的八个转变①谋划项目要养成找市场而不找市长的转变。②项目投资要养成比优势而不比优惠的转变。③企业发展要养成追求市场份额而不追求产能规模的转变。④资本回报要养成追求平均利润而不追求超额利润的转变。⑤企业目标要养成铸造品牌而不炒作品牌的转变。⑥企业维权要养成找法律而不找关系的转变⑦企业融资要养成资本运作而不向民间非法借贷的转变。⑧生活方式要养成读好书、交好友、品好茶、做好事,而不捧名人、傍明星、炫名牌的转变。(五)个人如何应对1、新常态要破除旧思维①首先,思想要解放。②其次,思路要创新。③最后,行动要超前。2、唯有创新,方能应对广大百姓、投资者再用以前旧常态思维思想做生意、搞经营、进行投资创业办企业,走不远、搞不好,没有出路和前景。所有经济人都要迅速转换思维观念,跟上中国整个宏微观经济大环境的转变,把精力放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实业搞实体上,放在技术革新创新上,从中获取稳固、持续性的经营利润回报。过去那种热衷于投资投机、股市房市里一夜暴富的神话将很难寻觅到了。一、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一)创新能力的概念1、何谓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创造性的变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总体能力,即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中,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本领或技能。△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及在中国的实践2、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概念(1)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创造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知的信息、条件和手段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方面的精神产物,也可以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物质产物。创新能力与创造力是两个既紧密相连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二者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正常人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创造力侧重于创造活动的独特性、新颖性,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创新能力则更侧重于创新结果的实现,追求创新活动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及理论价值。(2)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人才实现创新活动所必须具有的各种能力和人格品质的总和。创新素质主要是指主体在先天的基础上,把从外在获得的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精神等,通过内化而形成的稳定的有利于创新的人格品质。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个性品质,是创新能力的基础。(3)创新技能与创新能力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是一种智力特征的能力,而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化的特征的能力,更是一种人格化特征的能力。(二)创新能力的一般构成1、创新意识——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持有的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2、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中利用新方式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是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方式、方法,它是智力技巧、情感技巧和行为技能的综合。(三)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构成1、创新思想(1)创造力(2)战略视野(3)市场意识2、创新素质(1)学习能力(2)发现能力(3)领导能力3、创新技法(1)创新思维(2)创新方法(3)创新理论4、创新环境(1)团队协作(2)知识管理(3)创新文化5、创新应用(1)成果发布(2)成果推广(3)成果保护二、胜任力与创新能力(一)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1、胜任力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麦克莱兰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优秀员工的胜任力强于一般员工,这一研究引发了一场“胜任力运动”的革命。胜任力的概念没有统一,但共识已经形成:(1)强调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和知识等特征;(2)它与工作任务和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可以用来测量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3)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4)能够将绩效优秀者与一般人加以区分。(2)胜任力模型——指组织当中担任特定任务角色所要求的与其绩效相关的一系列胜任特征或胜任特征群。胜任力模型为某一特定组织、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知识及人格特征等。胜任力冰山模型图:图中要素释义:知识——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指顺利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条件和心理特征。自我形象——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要求。价值观——指个体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判断。态度——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特质/品质——指个体的特性以及拥有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是个人的某种倾向而导致的某些行为。内驱力——指驱使个体行动的强烈的内在刺激。动机——指一种推动人们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迫切需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二)胜任力模型投射下的创新能力谱系1、主动性——关键在于行动,并能创造机会。行为表现:(1)坚持,决不放弃。(2)认识并把握机会。(3)超越要求的优异表现。(4)预先感知和把握未来。2、信息搜索——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行为表现:(1)探究相关问题,针对矛盾之处,寻求真正的解决办法。(2)探查未来潜在的机会。(3)对现场进行直接观察。3、人际理解力沟通人际理解力表示一种想去理解他人的愿望,能够帮助一个人体会他人的感受,通过对他人言行等的理解分享他人观点,把握他人没有表达的疑惑和情感,并采用适当的语言帮助自己和他人表达情感。行为表现:(1)认知他人的情绪和感觉。(2)利用倾听和观察获得理解,预测他人的反应并做出准备。(3)理解他人的态度、兴趣、需求和观点。(4)理解他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或问题的原因。4、客户服务导向客户服务导向指具有帮助或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求的愿望,将努力的焦点放在发掘和满足客户需要上。行为表现:(1)搜集有关客户的真正需求,即使超出其表述范围,也要重视,开发能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或服务。(2)愿意独立承担客户服务问题的责任,并积极处理善后事宜,查明原因,杜绝再次发生。(3)根据客户的需要和问题,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意见,以长远的眼光来解决客户的问题。5、冲击与影响冲击与影响表明了一种试图支配和统率他人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一个人采取各种劝诱、说服甚至是强迫的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行为表现:(1)在行动之前,预判人们对说话者的印象及其影响。(2)提请他人注意资料、事实和数据。(3)利用具体事例、视觉辅助材料、示范说明等达成有效沟通。(4)组成政治联盟,形成“幕后”支持。(5)从容而谨慎地提供或保留信息,以获得特定的效果。6、组织认知组织认知是指个人了解在自己组织或其他组织中权力关系的能力,以及在更高层次上,该组织在更大范围当中的地位。行为表现:(1)了解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明确谁是决策者,谁是影响决策的人。(2)识别模糊状态下,什么是可能的,以及什么是不可能的。(3)辨明并指出影响组织的根本问题、机会或政治力量。7、关系的建立关系的建立指与有助于完成工作相关的人建立或维持友善、良好的关系或联系网络关系的建立。行为表现:(1)有意识地致力于建立融洽的关系。(2)分享个人的信息以创造共识或便于交流。(3)与可能提供帮助的人建立友善的关系。8、培养他人培养他人表明了一种帮助他人成功的倾向与意图,培养他人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人的意愿和影响力,而不仅仅在于是否承担了培训者的身份或角色。行为表现:(1)表达对他人的正面期待,即使在较困难的情况下也应如此,相信他人想要学习也有能力学习。(2)培养内容包含原理或理论,培养方式包含指导或示范等。(3)给予负面反馈时只针对行为,并对未来的绩效表达正面的期待。(4)辨明培训与开发的需求,设计新的培养计划,或准备好相关资料以满足需求。(5)给予培养他人的能力而授予任务或责任。9、命令:果断和职位权力的运用命令表达出个人促使他人依照其希望行事的意图,命令的主题、语调及语气会影响命令的执行程度。行为表现:(1)坦率直接地与他人讨论绩效问题。(2)单方面设置高标准,坚决推进执行。(3)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坚决地说不或是对他人的行为设定限制。10、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指与他人通力合作,成为团队中的一部分一起工作,而不是分开工作或相互竞争。行为表现:(1)恳求他人提意见和建议,协助完成特定的任务或计划。(2)不断向人们提供有关团队进展的最新信息,分享相关信息。(3)表达出对他人的正面期待。(4)公开表扬他人的成绩。(5)鼓励他人,使他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11、团队领导团队领导指担任团队或其他群体的领导者的意图,领导者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领导者的影响力既可以来自法律授权,也可以来自个人魅力。行为表现:(1)信息
本文标题:新常态下思维转换与社会适应——创新,人类进步的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