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学习2016年3月第一章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第一节神圣的使命第二节时代的呼唤第三节任重而道远目录第一章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道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提出了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建设美好乡土家园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目标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建设美丽中国,关系到人民福祉,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对民族振兴的担当,寄托着亿万华夏儿女对未来发展美好愿景的期盼。第一章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第一节神圣的使命一、从“天地大美”到“美丽中国”。1、古代思想家对美的认识古人对美的认识: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就是善,美与善调和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主张顺天量地,应时取宜,中庸和谐,节用御欲,其思想精髓世代传承,博大精深,融入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极为深远。天地具有伟大的美却不需要言语来宣扬,四时运行具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去讨论,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规定不需要议论。第一节神圣的使命一、从“天地大美”到“美丽中国”。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恩格斯:这种事情发生的愈多,人们俞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强调要合理地调节生产者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类的活动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类要爱护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总之,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第一节神圣的使命一、从“天地大美”到“美丽中国”。3、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断深化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治山造林保水土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毛泽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邓小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要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江泽民: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胡锦涛: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习近平: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国梦,思想发展脉络清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锐意探索的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体系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设理念。第一节神圣的使命二、美丽中国的内涵。从形式上看,“美丽”一词大众化、通俗化,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美丽”与“中国”结合,表达出一种奋斗目标,充分展现了民族精神、中国风采、人民意识。“美丽中国”不只与生态文明有关,还是一个语言形象、内涵丰富的发展目标,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这种“五位一体”的做法既是“美丽中国”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从本质上看,美丽中国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内涵主要有:(一)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二)从经济建设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兴国之要;(三)从社会建设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美丽中国”的基本条件;(四)从文化建设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美丽中国”的力量源泉;(五)从政治建设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第一节神圣的使命三、建设美丽中国助推中国梦。(一)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坚定中国道路,推动实现中国梦。经过30年的发展,粗放型经济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因此必须通过建设美丽中国,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以此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第一节神圣的使命三、建设美丽中国助推中国梦。(二)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推动实现中国梦。美丽中国承载着每个中国人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梦想,我们要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过程中,始终坚持弘扬中国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节神圣的使命三、建设美丽中国助推中国梦。(三)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只有转化为一个个相互关联、具体实在的建设要求,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在人们的具体实干中变为现实。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醒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拥有怡然和乐的文化,这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才能有效地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的中国力量,凝聚全国人民的信心,极大地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一、历史的必然。(一)原始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依附状态,人们的生存是主要目标。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一、历史的必然。(二)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仍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了一些改善生产要素的方式。(战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西北地区开发不当,昔日文明繁盛,变成“陇中贫瘠于天下”;人们向往、歌颂山清水秀、社会和谐的生活方式。陶渊明)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一、历史的必然。(三)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渐处于支配地位。生产力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由于对资源过度的开发,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得不可持续。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一、历史的必然。(三)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还表现在过度的围湖造地,填海造城、无节制的大坝建设、核工业污染、城市畸形发展等许多方面。美国科罗拉多饮水工程和大坝工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子反应堆事故、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等都是典型代表。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反思,提出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罗伯特·欧文和霍华德先后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概念。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一、历史的必然。(四)生态文明阶段。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呼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得到认同和承诺;1994年3月我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出现的产物。更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深化发展的结果。人类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寻找生态文明之路,即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现路径。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一、历史的必然。(四)生态文明阶段。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历史潮流。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此起航;1983-1999年,“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水土保持”、“节约资源”相继被确立基本国策。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列为“五位一体”战略总体布局,提出了“美丽中国”理念,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出特征,努力实现中国人民对美丽生活环境及美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的追求和向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构建美丽中国的体制机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战略部署。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二、现实挑战。我们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前所未有:1、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极大限制。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二、现实挑战。我们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前所未有:2、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二、现实挑战。我们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前所未有:3、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二、现实挑战。我们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前所未有:4、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二、现实挑战。我们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前所未有:5、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挑战。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二、现实挑战。我们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前所未有:6、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二、现实挑战。我们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前所未有:7、城乡规划建设无序。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三、前景灿烂。建设美丽中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从内部条件看:一是生产环境恶劣,倒逼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三、前景灿烂。建设美丽中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从内部条件看:二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得到了提高。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三、前景灿烂。建设美丽中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从内部条件看:三是国家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发展意识由传统的追求数量扩张转化为追求经济质量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第二节时代的呼唤三、前景灿烂。建设美丽中国,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从内部条件看:。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多体制将进行重大改革,制度创新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
本文标题:建设美丽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9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