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库(双栏精编版)
1病理生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共同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又称病理过程。问答题:1.简述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及病理(解剖)学的异同点。答: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前者研究的是患病的机体(包括患病的人及动物),后者研究的则是正常的机体(正常的人和动物)。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患病的机体,但后者主要侧重形态学的变化,而前者则更侧重于机能和代谢的改变。2.试举例说明何谓基本病理过程。答: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两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炎症可以发生在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但只要是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都可发生渗出、增生、变质的病理变化,局部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的表现,全身的症状常有发热、WBC数目增加、血沉加快等。所以说,炎症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本病理过程。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4.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有何区别?答: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病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病理过程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而一种疾病中又可先后或同时出现多种病理过程。②一个病理过程可以由不同原因引起,而一种疾病往往由某种特定原因引起。5.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答:医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不能随意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验。那么,利用人畜共患的疾病或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的机制,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实验性治疗,无疑成为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人与动物不仅在形态、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并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人类的疾病不可能都可在动物身上复制,而且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借鉴和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第二章疾病概论名词解释: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问题。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病因: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诱发因素:能够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条件因素称为诱发因素,简称诱因。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完全康复: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部分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能留有后遗症。死亡:是指机体生命的终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organismasawhole)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而整体的死亡而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都发生死亡。脑死亡: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矫枉失衡学说:是指矫正过度导致新的失平衡,具体讲是由于机体对GRF降低进行代偿时,因代偿引起机体内环境新的紊乱(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产生新的病理过程。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状态。在亚健康阶段,身心交互作用,可促进病程的进展。基因病: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问答题:1.如何正确理解疾病的概念?答: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斗争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有规律的病理过程。应抓住下列四点理解疾病的概念:1)凡是疾病都具有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病的基础;3)疾病过程中引起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主要是劳动能力)的异常(包括损伤与抗损伤);4)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2.什么是疾病?试举例说明。答: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举例:以感冒为例,它常发生在机体疲劳、受凉以后,感冒病毒侵入机体,对机体造成损害,与此同时体内出现免疫反应加强等抗损伤反应,临床上出现咽喉痛、鼻粘膜充血、流涕、咳嗽等一系列表现,最后患者机体软弱无力,劳动能力下降。3.简述疾病和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答: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同一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含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4.何谓疾病的病因和诱因?病因、诱因和条件三者的关系如何?答:某个有害的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会产生某个特定的疾病,这个有害因素就称为该疾病的病因。诱因是指在病因存在下具有促进疾病更早发生、病情更严重的因素。仅有诱因不会发生疾病。疾病的原因是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的因素。疾病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其中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诱因属于条件的范畴。5.机体死亡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哪些?意义何在?答:机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全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①不可逆性深昏迷:无自主性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自主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后仍无自主呼吸;③颅神经反射消失: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确立有助于医务人员科学的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此外也为器官移植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6.你认为脑死亡判断标准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为什么?答:脑死亡判断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自主呼吸停止。脑干是循环、呼吸的基本中枢,脑干死亡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标准。近年来,呼吸、心跳都可以用人工维持,但心肌有自发的收缩能力,故在脑干死亡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还有微弱的心跳,而呼吸必须用人工维持,因此世界各国都把自主呼吸停止作为临床脑死亡首要判断标准。7.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哪些?答: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8.试述机体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答:大出血—→心输出量↓、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乳酸大量堆积—→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血压↓↓…….这就是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9.举例说明机体遭受创伤后,出现的哪些表现属于损伤性变化?哪些属于抗损伤反应?答:创伤引起的组织破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缺氧等都属于损伤性反应;而动脉血压下降和疼痛所引起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及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保证心脑血氧供应及减少出血,属抗损伤反应。10.举例说明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规律。答: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同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实际上,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例如肺结核病,病变主要在肺,但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盗汗、消瘦、心慌、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另一方面,肺结核病也受全身状态的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降低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如肾结核等。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1.因果交替规律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间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原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引起另一些变化,这就是因果交替规律。例如,大出血(原因)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及血压下降(后果),这一后果又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新的原因)只是小血管收缩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最后进一步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新的后果)这种因果交替过程是疾病发展的重要形式,常可推动疾病不断发展,甚至形成恶性循环12.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作用?答:损伤与康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者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是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斗争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例如烧伤引起皮肤组织坏死血液大量渗出血压下降等损伤性变化。同时体内会出现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数量增加等一系列抗损伤反应。如损伤较轻,足可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治疗,机体可恢复健康;反之,如损伤较重,抗损伤的各种措施无法抗衡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名词解释:去极化阻滞:去极化阻滞是指急性高钾血症时,因细胞内K+与细胞外K+浓度的比值减小,导致Em负值减小,使得Em接近或等于Et(-55~-60mV)时,胞膜快钠通道失活,致使细胞形成兴奋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患者出现肢体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甚至麻痹等现象。超极化阻滞:超极化阻滞是指在急性低钾血症时,血钾浓度2.65mmol/L,造成[k+]e减小,使得Em负值增大,Em与Et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导致骨骼肌兴奋性降低,患者出现肌肉松弛无力甚至肌麻痹的现象。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称高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均减少。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低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280mmol/L,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水中毒: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称水中毒。水肿:是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过多的一种常见病理过程。脑水肿:是指脑组织液体含量增加导致脑容积扩大和重量增加。积水:是指过多的体液在体腔中积聚,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等。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低渗性脱水:是指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280mmol/L。高渗性脱水:是指机体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310mmol/L1。等渗性脱水:是指机体的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mol/L。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145mmol/L或血清钠浓度150mmol/L。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或mEq/L)。高钾血症:是指血清K+浓度大于5.5mmol/L。凹陷性水肿:皮下水肿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肿的重要体征。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压按时可留有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隐性水肿:在全身性水肿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原体重的10%,但增多的组织液与胶体网状物结合,组织间无游离水。因此将组织液增多但出现凹陷性水肿之前的状态称为隐性水肿。泵漏机制:调节钾跨细胞转移的基本机制。泵指钠钾泵,将钾逆浓度差
本文标题:病理生理学复习题库(双栏精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9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