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日文化交流史一.东亚文化圈(儒学文化圈)1,移民(徐福、朱舜水、隐元和尚等)2,遣使(遣隋使、遣唐使、燕行使等)3,留学(留学僧等)4,贸易(朝贡贸易、勘合贸易等)二.中日文化差异中国:宏观思维,灵活变通,先行而后法规,官人气质,喜情文化,大陆性日本:微观思维,循序渐进,先法规而后行,匠人气质,哀情文化,海洋性三.历史发展(一)弥生时代、古坟时代(-600s中国隋唐时代之前)有证据显示,现在的日本人其实不是日本岛上的土著,大多是很早就从大陆通过朝鲜渡海过去的,土著被赶到北海道去了,就是多毛的“阿依努人”(二)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600s-1200s中国的隋唐时代到宋朝末年)大和民族的雏形的形成:位于现在的京都、大阪和奈良之间,三地之和叫大和平原慢慢壮大,最后变为一个国家,就是今天日本的雏形,也就是大和民族。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发展,引发日本人注意,从隋朝开始一直到唐朝结束不断派发遣唐使到中国来留学蹭课,学习内容广泛,上到国家行政下到泡茶下棋,日本人按长安原模原样建了一个缩小版首都奈良,接着又复制了大一点的到下一个首都平安京(就是现在的京都),由于跟中国学到了中央集权,“天皇”拥有较大权力,这个阶段包括三个朝代:飞鸟、奈良和平安。平安时代末期源平之争,源氏胜出,成为天皇手下首席武士家族,天皇封源氏为“征夷大将军”,但很快,天皇权利被“征夷大将军”架空。(三)幕府时代(1200s-1800s中国宋朝末年到列强侵华)大将军权力大,主张大权,皇帝权利架空,成为幕府时代1.镰仓幕府:著名事件:蒙古大军蹂躏欧亚大陆正要渡海来日本,结果两次被风刮翻了船,从此作罢。这两次“神风”就是二战时期日本自杀式“神风特攻队”的由来。2.室町幕府:足利姓,日本进入战国时期(中国的明朝时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依次坐庄,同意了日本,结束了乱世。3.德川幕府:战国结束建立了日本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又叫江户时代。持续了260年,最终幕府时代终结。曾实行闭关锁国200多年。(四)明治维新时代(1800s之后即列强侵华之后)幕府时代,天皇权利架空,“万世一系”19世纪,美国人攻打日本,日本失败,却感激美国人,他们认为日本的觉醒归功于此。推翻了德川幕府,权利重回明治天皇手上,实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洋为日用。超越中国。随后打赢了甲午海战,又战胜了俄罗斯,很快跻身世界强国的队伍中去了。直到二战完结,天皇的权利最终被美国人冻结,现在天皇仍是日本人民的精神领袖,也仍然没有实际权力。四.中日大战(一)白村江海战公元600年即唐朝时,位于朝鲜海边的白村江海战。当时朝鲜分为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战乱不断。高句丽和百济和攻新罗,新罗寻求唐朝的援助,百济寻求日本的援助。引发白村江水战,大唐和新罗胜利,百济消失,日本也被赶回了家。最后,新罗统一了日本。从此,日本人向中国更加全面的学习,(隋朝时就已经开始学习)。(二)万历朝鲜战争中国明朝万历年间,日本的丰臣秀吉统一了战国。觊觎于中国,早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就有类似“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日本对战中国大明和朝鲜,大明万历中途曾要求议和被丰臣秀吉拒绝。最终,丰臣秀吉病死家中,日本撤军,侵入大明的计划破产。但大明劳民伤财,打的一点也不轻松。德川家康接手日本试图讨好大明,后来德川幕府一直闭关锁国,200多年相安无事。(三)甲午战争日本人和中国袁世凯签下《中日天津条约》埋下了甲午战争的隐患。日本买枪买炮,购置海军,大清也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从未保养。十年后,朝鲜爆发起义,大清前去查看,日本也去到朝鲜。战争开始。第一部分:在平壤陆战,大清惨败,将朝鲜全境丢给日本第二部分:在黄海的海战,大清惨败,北洋水师惨败。邓世昌最终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1.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借取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使得列强的侵略势力升入到中国内地。4.允许日本在华设立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到中国内地面授内地税,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五.倭国(日本)与汉魏的交流:朝贡政策六.日本与中国南朝的交流:日本来华学习,中国向其传授语言文字、养蚕织布技术、土器陶器等技能七.谴隋使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7月,圣德太子遣大礼小野妹子及通事鞍作福利来隋朝,一般以此为遣隋使开端。608年4月,隋使文林郎裴世清等十三人,经百济到达日本筑紫地方。8月12日,裴世清入朝,圣德太子以下诸王、诸臣等人整冠肃服迎接。9月11日,裴世清返隋,小野妹子等人送行,同行者还有学生四人,学问僧四人。目的:使者曰,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八.遣唐使自舒明天皇二年、630年8月开始,至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年9月废止,日本朝廷共19次出派遣唐使,长达264年。四期遣唐使1)舒明天皇至齐明天皇约30年间,四次遣唐使。2)天智天皇时期两次遣唐使3)文武天皇至孝谦天皇约50年间,四次遣唐使4)光仁天皇至仁明天皇约60年间,三次遣唐使九.中日交流的贡献者阿倍仲麻吕: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717年,19岁的仲麻吕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同行的留学生还有后来成了日本右大臣的吉备真备,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他经过数寒窗苦读,参加唐制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历任各项官职。阿倍仲麻吕终生未能回到日本,入唐54年,历侍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备受殊遇,荣达公爵。他的中文名为“晁衡”,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相交甚深,留下大量和歌与汉诗。吉备真备:吉备真备(695年-775年),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公卿),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他在大唐近19年,研究唐代的天文、历法、音乐、法律、兵法、建筑等知识,均有较深造诣。735年吉备真备回到日本后,向天皇献上了书籍、天文历书、日时计、乐器、音乐书、弓、矢等。中国早已失传的《乐书要录》现仍在日本保存,成为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资料。在右大臣任上,吉备真备对《养老律令》加以删削修订,加强了法制观念并重视人的诉讼权力。鉴真:鉴真(688-763),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先后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他亲手兴建的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授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促使佛教被确定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宫崎市定(日本著名汉学家,1901-1995)十.世界三大游记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玄奘《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入唐八家: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十一.五代时期的中日交流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公元838年,日本最后一次派遣唐使。公元894年,菅原道真提出废止遣唐使。907年,五代十国开始(日本平安时代)。钱氏吴越国(895-982)与日本保持贸易关系,主要港口是浙江明州(宁波)。1)吴越商船单向通航,无一艘日本船。2)日本锁国政策,对外消极,基本无官方交往。3)佛教典籍返回,文化“逆输出”十二.北宋时期的中日交流北宋(960-1126),中国文化复兴时期,日本为藤原氏全盛时代。中日交流依然是中国商船贸易为主,以南方为中心。主要港口:福建泉州,浙江明州、杭州,山东密州(胶州)宋朝廷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日本方面是太宰府十三。南宋时期的中日交流南宋(公元1127-1279),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及镰仓幕府时期。武士政权南宋指定明州为与日本贸易的港口主要贸易出口货物是中国南方的香料、药材、笔墨纸砚、陶瓷。主要进口货物有黄金,手镯、扇子等。南宋僧侣东渡日本,禅宗在日本发展。兰溪道隆:1213年(南宋嘉定元年)生于四川涪江郡兰溪邑。十三岁时于成都大慈寺出家,法名道隆,因籍贯而号兰溪。1246年东渡日本,弘扬禅学。圆寂后,宇多天皇赐谥“大觉禅师”之号。“入宋僧”与佛教在日本的发展:贸易商船返回中国时,一般会搭载僧侣来宋,日本称之为“入宋僧”。两宋时期,来华僧侣络绎不绝。至今北宋二十余人,南宋百余人的“入宋僧”载于史册。源信与净土宗、荣西与临济宗十四.元代中日文化交流元初两国民间贸易继续活跃。“天龙寺船”元朝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在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1293年,正式指定颁布《市舶抽分则例》。1)查验进出口船舶和货物,2)征税,3)查缉走私中国出口陶器、铜钱等,进口日本的黄金、刀剑、扇子、硫磺等。文永之役、弘安之役十五.明朝与日本的“勘合贸易”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重开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主动取缔倭寇,遣商人肥富、使者祖阿至明朝。1404年,明成祖允许日本以朝贡形式进行贸易。日船入港需要持有明政府发给的“勘合”作为护照,所以又叫做“勘合贸易”,而船则叫做“勘合贸易船”。“勘合贸易”分为二期。一期主要由幕府组织,二期则主要是各大名和寺庙组织。第一期勘合贸易:1404-1419年约15年间,日本派遣勘合贸易船6次,明使遣日本7次。1404年,中日(明成祖与足利义满)缔结《永乐勘合贸易条约》。明朝为区别倭寇船与贸易船,特为贸易船颁发“勘合”。日本贸易船主要货物:黄金、马匹、扇子、硫磺、铠甲、日本刀、日本枪等。明使所带货物:绢、纱、锦、漆器、金、白银、茶具等。第二期勘合贸易:1432-1547约115年间,日本派遣勘合贸易船11次,明使遣日本1次。1432年,中日(明宣宗与足利义教)缔结《宣德贸易条约》,以宣德勘合代替永乐勘合,重开中日贸易。勘合船之正、副使几乎都是京都各大寺的名僧。以朝贡形式进行的勘合贸易对日方非常有利。明政府不仅减免关税,且承担“日本国王”使节及其众多随员(实际是商人)在明期间全部食宿费用,发放衣服,免费供应归途一个月的海上旅程用粮等。十六.德川家康与明朝贸易万历朝鲜战争以后,中日断绝了官方往来。丰臣秀吉之后统治日本的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江户)幕府以后,试图恢复对华朝贡关系。1610年,广东商船赴日贸易至长崎,幕府授其朱印。同年南京商人赴日拜见家康,也被授以朱印,家康并致书福建总督表达与明朝友好通交的愿望。德川政权与明朝民间的贸易交往频繁,但没有实现官方往来。朱舜水:字楚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十七.江户时代儒学的兴起德川幕府为维护自身统治,推崇儒学。儒学自古传入日本,经过长期吸收与自我消化,在江户时期达到顶峰,形成“儒教”。藤原惺窝、林罗山为首的“朱子学派”中江藤树为首的“阳明学派”、伊藤仁斋为首的“古义学派”、荻生徂徕为首的“古文辞学派”。藤原惺窝:日本哲学家,江户时期早期理学领袖,曾教授德川家康。最初在寺院学习儒学,1598年通过与朝鲜儒学者姜沆的交流成为儒学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使日本朱子学独立发展,德川幕府将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林罗山:江户时代初期儒学家、林家始祖。青年时期拜藤原惺窝为师专攻朱子学,得德川家康赏识成为幕臣,直接参与制定有关政治、外交政策。其孙林凤冈被任命为大学头,后林家世代担任幕府学问负责人,为近世日本儒学发展做出贡献。十八.近代中日文化交流19世纪40-60年代:汉籍东渐19世纪70-90年代:中日缔约建交、首任公使赴日、中日文人的互动交流、中日相互考察与研究20世纪初期:日本留学热潮、中日互译书籍、日本民间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民间艺术交流十九。汉籍东渐背景:(1)清代民间贸易船带已经带给日本大量中华书籍,如《太平御览》《明史稿》《康熙字典》《红楼梦》等近三百余种。2)满清朝廷与德川幕府均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至近代则先后被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
本文标题:中日文化交流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4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