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李商隐诗两首》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语言之美;2、主动主动阅读,学习用典、对比、移情等表现方法,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情深意浓的特点;3、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用典、对比、移情等表现方法的学习。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诗歌,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通过用典、移情和对比等表现手法将客观抒情对象变成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之妙,旨趣之远。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起唐代的诗人,我们最先最想想到的是飘逸潇洒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现。然而现代著名诗人施蛰存却不以为然,他说:“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人人皆知其美,却不知诗中何谓,更不知这些千古绝唱背后的深情隐恨。”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学过李商隐的一首诗,是什么?《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不但要“知其美”,还要努力去探寻诗歌背后的“深情隐恨”。解题:“瑟”是一种乐器,锦瑟是对瑟的美称,此诗是作者听瑟乐而引发的情思。二、读法指导1、《锦瑟》堪称是李商隐的压轴之卷,这首先体现在它的音律方面。(教师范读)(投影):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法指导:(1)音律回环美:本诗严格地按照律诗押韵要求,第一、二、四、六、八句尾音“弦”、”年”、”鹃”、“烟”、“然”五字押“an”韵,在音律上实现回环之美。(2)节奏鲜明:读此诗时是每音节为一拍,每两个音节为一小节,每四个小节一句,第五个或第七个音节独占两拍,很像2/4的乐曲节奏那样鲜明。2(3)声调抑扬起伏:平仄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幻灯展示音调变化。)2、学生自读,并标注出有疑问的地方。(可请同学朗读。)三、答疑与释义1、(1)“思(古读:sì)华年”:使(我)怀念往昔的青春年华(美好的日子);(2)可:哪能、难道;(3)追忆:回忆、记忆。2、典故:(本部分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利用电脑网络查询或教师提前印发。)四、文本赏析1、大家在朗读之后,你觉得这首诗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生答:哀怨(悲伤、惆怅、怅恨等皆可。)2、哪句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师:本句直抒胸臆,表达“此情”在今日“追忆”已令人无限怅恨了,更何况它那年早已“惘然”,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3、那作者又是为什么事情而哀怨至此呢?我们一起从头来探寻这背后的“深情隐恨”。(1)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分析:A、起兴:借听锦瑟演奏起兴,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艺术感觉还原)B、移情——“无端”:锦瑟本无生命,又为何责怪它有“五十弦”呢?(情感逻辑还原)师:看似无理,实则有理。诗人因为自己的哀怨浓重,无法排遣,故迁怒锦瑟,又由此反观可见诗人之哀怨。此处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如:举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投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分析:诗人先是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诗人把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了让诗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又如:梦江南温庭筠(投影)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3分析:斜阳欲落末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东去。物我交融,创造出很强的审美效果。(2)颔联——用典(审美价值还原)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问:首联抒发其对年华逝去的感伤,第二联笔锋一转突然写到庄生、望帝,是否脱节呢?解析: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还原:思华年如庄周梦蝶,诗人借此典的来表达昔日的理想和情思的亦真亦幻。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问:那诗人又借这个典故又来抒发何种情思呢?解析: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还原: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对“华年”之事的殷切思念。(3)颈联:通过上面的分析,同学们应该可以发现用典(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析:简而言之,借他人之事,抒己之怀,使得文辞简约,表意丰富、委婉。那请同学们试着分析颈联,诗人又要借此抒发什么感情呢?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无。解析: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自己的“春心”亦如玉之烟——远察如发,近观却无。还原: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对高洁的“华年”之4事,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无法亲近的、哀思叹惋的。小结:这首用典虽然给理解诗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一句一典故一情意,读来无繁复之感。(4)尾联:采用直抒胸臆,所有的感情至此喷薄而出,最能为人所感知。这也印证了我们刚才阅读的判断。4、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投影)即指李商隐的诗歌句子的华美,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得。那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呢?分析:意蕴丰富:例如开头写诗人听瑟的演奏,用的只是“无端”“一弦一柱”等,词语简单,却使人可以想象出那音调的凄婉悲怨来。画面色彩明亮:中间两联所描绘的图景也同样具有绚丽多彩的特点,其中有栩栩然而飞的庄周的化身——蝴蝶;有杜鹃的声声哀鸣;有海上鲛人的泪光珠光;有晴空下升腾着的玉气。每一幅都有浓浓的抒情气氛和丰富的意蕴,使人回味无穷。五、知人论世至此,我们还是不明白作者是在为哪件确切的事情而哀怨,清代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浩叹(投影)。然而,通过阅读我们是能知其情浓烈,必有生死离别之恨,意境迷离。因此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甚至将它视为现代“朦胧诗”的源头。这些说法主要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还原艺术感觉)至于哪种说法合理,还需大家共同来讨论。当然,人们常说的:“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出必有因,要理解李商隐的哀怨来自何处,还需知人论世,还原其创作的感觉。诗人生平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有人推断李商隐有再婚妻子王氏,两人感情甚笃,同时又有柳枝、宋华阳、锦瑟、荷花等女子被认为是与他有过感情纠葛的。尽管李商隐的爱情故事,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投影)第一种说法,由教师带入解读,由同学判断是否合理,其他的两种主要说法,由学生自圆其说即可。1、自伤身世说——何焯、汪师韩:“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5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唯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2、悼亡说——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yì)?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3、恋情说——张中行: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这首诗的多种理解,造成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希望大家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课堂小结,明确方法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从表层文字入手,率先发现作者的哀怨之情,接着发现其迁怒锦瑟五十弦及连用四个典故现其哀怨之浓烈,进而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他哀怨的原因。我们将这种不断在文字之中发现矛盾并且去分析它原因的方法称作还原法。下面大家带着这种方法,接着读李商隐的另外一首诗歌《马嵬(二)》。六、拓展迁移,独立赏析1、个人划分节奏,朗读:(提示:本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马嵬(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2、四人小组互相讨论。《马嵬(二)》是一首咏史诗,此类诗作主要要表达作者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或从中抒发自己的情怀。诗中写
本文标题:李商隐诗两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5535 .html